薛正昌,男,宁夏固原人。1956年11月生,中共党员。1981年7月,固原师专中文系毕业留校工作。历任《固原师专学报》编辑、主编,宁夏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宁夏社会科学》主编、编审,宁夏历史学会顾问、监事。主要从事历史文化、编辑研究。2001年享受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出版著作有:《董福祥传》《固原历史地理与文化》《李梦阳全传》《固原旅游文化与开发》《西部风物丛书·固原卷》《宁夏旅游文化丛书·六盘山与须弥山》等。发表社会科学研究、编辑学研究类文章130余篇。《董福祥传》获宁夏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历史上的秦汉萧关与唐宋萧关》获第七次宁夏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高校文科学报与地方经济发展》获1997年第二届全国出版科学优秀论文奖;《原创性与21世纪中国出版》(论文)获2003年第四届全国出版科学研究优秀论文奖;《责任编辑思想素质与编辑原创》获2000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随着宁夏师范学院的挂牌,原《固原师专学报》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更名为《宁夏师范学院学
报》。这是宁夏师范学院的大事,更是《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的喜事。《宁夏师范学院学报》是伴随着《固原师专学报》的发展走过来的,风风雨雨近30年,谈何容易,它承载着宁夏师范学院数十年间的学术经历和奋斗历程。
2000年金秋,是《固原师专学报》创刊20周年纪念,我在纪念大会发言稿里写过一段文字:
20年前那个丹桂飘香的季节,几位经历和感受了曲折人生的先生,面对改革开放的年代,抑制不住蕴藏在内心深处的激情,共同的话题就是创办一份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学术刊物。刊物定位就叫《固原师专学报》,同时,请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刊名。当年,他们人虽在距县城数十公里的乡下,但视野却关注着中国。历史已证实他们那一代人的胆识。
写下这些话时,是想说刊物创办的背景。现在,近乎30年过去了,再回首,已成为一段永远追念的记忆。
《固原师专学报》创刊于1980年。
1981年,我毕业于固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有幸留校工作,分配在学报编辑部。上班后,学报主编华世欣先生带我到他的宿舍兼办公室(当时条件艰苦)说:“往后我们既是师生关系,又是同事了。做编辑工作很好,但要能坐下来,要珍惜这个工作环境;不要辜负学校和教师们的期望。”之后,他将编辑部的印章、申报学报创刊时的文件及相关资料都交给了我,包括创刊号稿费发放的册子。我记住了他说的话。从此,我的编辑工作生涯就开始了。回想这20多年间与各位先生的相处、交往和经历,逝去的岁月仍历历在目。
(一)
回归故里昆明的华世欣先生华世
欣先生毕业于兰州大学,分配到宁夏固原工作。上世纪70年代后期固原师专成立时,他们这一批20世纪60年代初的大学生们陆续调入学校,华先生教我们唐宋文学。有幸成为他的助手,对于我来说,是缘。
华世欣先生是主编,我是跑杂的。刊物一开始就由甘肃省平凉地区印刷厂承印。那时候固原开往平凉的班车清晨一趟,下午一趟。华先生大多时候都要求赶清晨这趟。冬天的清晨,天上还布满着星星,我们就动身了。在平凉地区宾馆住两块钱的房间,晚上校对文字往往都要到凌晨才休息。华先生在大学时就办过刊物,对办刊物不但有经验,而且很用心,要求严格,从文字的处理到版式设计,包括封二、封三的插图都要充分利用,摆布得很有序。他对地方历史文化很看重,包括民俗文化,差不多每期封二、封三都要有文物照片刊载。这一切,我都紧跟着学,不但要学做编辑工作,老师还要求有计划地读书,要动手写文字练笔。我的第一篇文章《韩信自请齐王议》,就是先生多次提出修改意见,我反复修改后在他主持刊物期间发表的。我不敢说文章如何,但鼓励的意义和价值是永远的。
与华先生相处约三年时间,我们就分手了。1983年的冬天,先生说他要调回昆明老家去。这年的春节,我想到去给先生拜年,对于他将要调离固原,从内心里很留恋,也生出些伤感。临别我说:这是我第一次给老师拜年,也是最后一次;昆明太遥远了,很难再见到您。先生说:会有相见的机会的。
1984年初夏,华先生要走了,我们几个人为他收拾行李。要分别了,我也不知道该怎样表达我的心意。
先生喜欢古典小说,就去书店选了一套《古代神话》送给他,他很高兴就留下了。那情景还如在目前。
华先生离开固原已经20多年。中间回来过几次。我利用开会的机会也去昆明看望过他,相见的时间很短暂,但彼此都非常高兴,也很感慨。1986年夏天,第一次去昆明看望他。他原本是不喝酒的,但那天晚上他陪我一起喝木瓜酒,那神情很难忘。第二天,先生和他的儿子华山陪我去游昆明城里的圆通寺、吃过桥米线。1999年,《固原师专学报》被评为“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2000年中国高校学报研究会在广西召开座谈会,我又借机顺道去昆明看望他。当先生得知他曾经付出过心血的刊物进入全国百强时,显得很兴奋,并鼓励我们要再接再厉。他是《固原师专学报》的主要创办人,是第一任主编,在《固原师专学报》发展史上,是他筑就了第一座碑。从工作的角度我们相处虽然不是很长,但编辑工作的缘起却是在先生任主编时期,我的编辑入门也在这一时期。他离开固原时,我已经能应付整个编辑过程的琐事,包括封面设
计、排版印刷的全过程。因而,我非常感念华先生。
2007年11月,宁夏社会科学院组织去云南社会科学院考察。一个华灯初上的晚上,我再一次去看望先生。时隔七八年之后,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已苍老了许多,癌症、心脏病折腾得他身体状况大不如以前,但思维依旧敏捷,还谈到如何办好学术刊物的事。当谈到曾经也是我们刊物主编的李先生、袁先生、杨先生都相继谢世时,老人很动情,也很伤感。10点过后我要离开时,他和夫人执意要送我到大门口。云南师范大学校门前的大街上灯火辉煌,先生久久站在那里,依然不愿离去。瞬间,我心里也生出些凄然的感觉。
回归故里青岛的袁伯诚先生
华世欣先生调离后,大约过了年余,学校任命袁伯诚先生做学报主编。袁先生是20世纪60年代初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70年代后期调入固原师专,是我们在校时期古典文学老师。袁先生是学者,办刊注重学术质量,吸引了一批当时年富力强的区内外学者,大致形成了一个撰稿人队伍,刊物的学术质量得以保证且不断提升。他在任期间,是《固原师专学报》发展的重要时期。
袁先生喜欢饮酒,在平凉校稿时,工作之余我们两人总是要小酌几杯的。边喝边聊,学习、工作、人生,包括他戴上右派帽子时的经历、个人婚姻。在办刊物的过程中,袁先生对稿件质量的取舍把关较严,但很少花时间去校对。校对、版式以及编辑琐事由我来做。在读书与做学问方面,袁先生对我影响很深。1986年以后,编辑部连续增调两名编辑,编辑队伍增加了,刊物开始按季刊的形式出版,各项工作基本规范。去平凉校对时的感觉更好,编辑校对工作也常常是到凌晨。工作之余,大家都很开心。袁先生主持学报的这一段时间并不是很长,但却为《固原师专学报》的公开发行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在《固原师专学报》的发展过程中是一个里程碑。
1988年秋,袁先生调离固原,回到青岛,用他的话说是“落叶归根”。袁先生与华先生不一样,他虽然回青岛了,老泰山还在宁夏西吉县,因而常回来走动,每隔年余我们都能相见,信息经常是通畅的。1998年,学校建校20周年庆典活动期间把他们这批老先生都请回来了。师生20年后相聚,那情景真是令人难以忘怀。
这期间,我们经常有学术上的往来,先生不时寄文章给学报。曾经耕耘过的土地,他依旧牵心挂念
着,他对学报的生存和发展仍很关注,他自己也笔耕不辍,对我们来说,依旧是一种学习与研究的动力。2005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先生执笔的《中国学习思想史》,他寄我一本。收到沉甸甸的大书,更加感觉到一种精神的鼓励。2006年初冬,我们又见面了。近乎每次欢聚畅饮之后,或者赋诗,或者挥豪,直到尽兴。谁能料得,此次相聚竟成了永别。2007年夏天,先生在青岛家中病逝。
2007年10月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我与先生的公子袁法周相见。他博士毕业后留中华书局工作,他送我一套新近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学习思想通史》两大册与他的父亲一样,写一手漂亮的书法,在书的扉页上题了近乎整整一页关于他父亲和我的文字,我很欣慰,也很感念,遗憾的是先生未能看到自己撰写的这套大书的出版就离去了。封二配有先生的照片,目光平视,心态淡然的学者形象又勾起了我们在一起的经历。
回归故里湘西的杨子仪先生
袁伯诚先生离开固原后,学校任命杨子仪先生做《固原师专学报》主编。这一年,是1989年;这一年,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批准,《固原师专学报》在国内外公开发行。这无论对学报,还是对学校都是喜事。因为当时全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师专都没有这个条件,包括一些师范院校。作为办刊人,我们都为《固原师专学报》的公开发行而高兴。杨先生武汉大学毕业,音韵学是他的专业,在学术上很有见识。他给我们教过古代汉语,学生时期就多有来往,及到编辑部,与大家相处很融洽,他也是喜欢喝几杯小酒的人,同样是饮酒与人生,什么都谈,受益最多的还是读书。我的第一本书《董福祥传》的撰写过程中,除了鼓励外,他的一些思路对我的写作过程有直接影响。他的《音韵学教程》一书的编辑工作,包括封面设计基本都是由我来做的,先生也认可。他撰写的《固原方言志》,现在已经成了人们怀念他的话题。
杨先生是湖南湘西人,但走出大学校门后就到了西北,对西北的传统地方戏秦腔有一定研究。在平凉印刷厂校对刊物时,只要碰上有秦腔演出,一定是要抽时间去观赏的。返回的路上,总是兴致极浓地点评剧中角色和角色的演艺。深夜的大街上,空旷而行人稀疏,他常常是边说边挤,从路的这边挤到路的中间,我再把他挤回到路边。回到住处,谈话的兴致依旧很浓。
1991年春暖花开的时候,他离开固原调回湖南老家,去怀化师专(现怀化学院)任教。临走时心情也很复杂。1998年,学校建校20周年校庆时请他回来。那次他很精神,来去都是我接送站,那时宝中铁路已通车,情景如在目前。10年之后的2007年夏,先生因病离开了湘西故土。
公开发行后的《固原师专学报》,先生花费了不少心血,为刊物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不但关注刊物的学术质量,文字工作也把得很细,好多清样稿他都是要过目的。如何取舍稿件,尤其是对一些稿件的文字处理的方式等,我是深受教益的。当然,没有多年的学术积淀,轻易是达不到他那个程度的。
(二)
以上诸位先生,都先后离开固原,回归故土。
留在山城的有两位,一位是李宗堂先生,一位是国玉经先生。李先生仙逝已数年矣!这位四川籍的老人没有回归故里,六盘山下的黄土成了他永远的栖息地。国先生是山东长青人,已到古稀之年,固原真正成了他的第二故乡。李先生是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兰州大学后分配到宁夏固原的。调入固原师专数年后,即从事学报编辑工作,是学报的元老之一,做副主编,负责理科版的编辑出版,对编辑工作非常敬业,精益求精,为《固原师专学报》尤其是理科版的创刊与发展倾注了他的全部心血。
国玉经先生是我的老师。先生经历丰富,在朝鲜战场扛过枪,之后就读于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毕业后分配宁夏西吉县。上世纪70年代调入固原师专,教现代汉语。1991年春天杨子仪先生调离后不久,学校任命他做学报主编,在顺序上他是第四任。先生主持学报工作期间,我们相处得很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他的带领下,大家齐心协力共谋学报事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先生倾心尽力,为学报的发展尽职尽责,为《固原师专学报》进入全国“百强”奠定了基础。先生离休后,依旧关心着学报的发展。这于后来者,永远是一种精神上的鼓励。
(三)
后浪推前浪,新人换旧人,这是人生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老师们一茬一茬离去了,学报的重任就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肩上。1995年初夏,国玉经先生离休后,学校任命我为学报常务副主编,主持刊物工作。上世纪90年代以后,正是中国期刊编排规范化、管理规范化逐步推进的时期,各级出版管理部门有组织地对刊物进行不同层面的评估。《固原师专学报》编辑部队伍建设向来都很精干,没有人浮于事的经历。这期间,方建春(现任主编)、陈刚(博士毕业后调陕西师范大学)和我做文科,田俊忠(理科副主编)、吴茂江做理科,大家都很敬业,对学报质量的提升、学报在外的影响等都很在意,大家都把学报工作当作事业来对待,不讲任何个人得失,这是编辑部的传统。在办刊的同时,对编辑学的研究也很留心。编辑学对如何办刊,在理论上是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由于大家的共同努力,再加上几茬人近20年的学术耕耘,1999年全国高校学报评估,《固原师专学报》获得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我们都很欣慰,也非常感念历任主编。
2000年,是学报创刊20周年纪念,我们举办了一次纪念性的学术活动—《固原师专学报》创刊20周年纪念暨宁夏高校学报研究会年会。这一动议得到学校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同时,也得到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的大力支持。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的会长们题词祝贺,副会长、陕西师范大学学报主编张积玉先生到会,我们还邀请了周边的兄弟院校诸如延安大学、渭南师范学院、咸阳师范学院、天水师范学院、陇东学院等兄弟院校学报同仁参与,交流切搓办刊经验;宁夏高校学报界的数十位同仁与我们欢聚一堂,祝贺与纪念的意义都在其中了。在《固原师专学报》发展史上,这是一次有意义的学术活动,也是一次盛会。
20年,对于一份刊物来说,正如风华少年,朝气蓬勃;20年,对于人生来说,已是岁月蹉跎,世事沧桑。期间,我写了一首打油诗:“春华秋实二十载,翰墨乐章香域外。金秋远客高平聚,唯有创业人未归。华袁杨柳落叶根,国李仍聚原州城。往事逝者歌悠悠,沧海桑田堪回首。”我追念的仍是学报的几位前辈和创业者,他们都远在天南海北。打油诗里的“人未归”,就是指固原师专学报前几任主编华世欣、袁伯诚、杨子仪。现在看来,当年的“人未归”,已成了永远。
人事谢代,是无法挽回的。欣喜的是,随着国家经济文化的大发展,我的母校也与时代同步,迎来了繁荣昌盛的年华。由固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到宁夏师范学院,是一个时代的结束,更是一个时代的开始。我们曾经奋斗过的学报事业,更是兴旺发达,后劲勃发。《宁夏师范学院学报》作为学院的窗口,必将以崭新而厚重的名字,承载着更加丰硕累累的学术成果走向全国,走进世界学术之林,为宁夏师范学院赢得更加辉煌的学术影响。作为刊物曾经的老编辑,我感到非常欣慰。2002年,我离开固原师专,离开了相伴过21年的《固原师专学报》,但我知道我的根在这里,我步入社会的土壤在这里,经历过的难忘岁月永远在这里。我深情地祝福母校兴旺发达,祝愿《宁夏师范学院学报》再上一个台阶,熠熠生辉,嘉惠学林。
二00七年十二月十八日于固原
[作者简介:薛正昌(1956-),男,宁夏固原人,《固原师专学报》原主编,现为宁夏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宁夏社会科学》主编、编审。]
岁月当歌 华章永续
———写在《宁夏师范学院学报》创刊 40 周年之际
薛正昌
2020 年,是《宁夏师范学院学报》创刊 40 周年。伴随着宁夏师范学院的发展历程,《学报》也经历了创刊、起步、发展、奋进的岁月。40 年的一半多岁月,我是经历者。关于《固原师专学报》,我
曾经写过几篇回忆性文章。《固原师专学报》创刊100 期时,写过《春华秋实廿二载 翰墨文章香域
外》的文章( 《固原师专学报》2002 年第 2 期) ; 宁夏师范学院挂牌后,应方建春主编之嘱,写过《永远的怀 念》(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8 年 第 1期) 。几任学报主编,都是我在固原师专读书期间
的老师,有些内容或详或略都有过涉及。回望几十年的岁月,思绪仍牵动着记忆中的经历。
一
1979 年 10 月,我有幸进入固原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读书,1981 年 7 月毕业留校被安排在教务处,兼做学报工作。
9 月开学伊始,时任《固原师专学报》主编的华世鑫老师叫我到他的办公室。当时学校远离固原城,在数十里地之外、名为黑城的镇子上办学。老师办公室兼住宿,是一间砖木结构的平房。一个小土炕,一张办公桌,一把椅子,一个小书橱,房间陈设非常简陋。入坐后,华老师拉开抽屉,取出一个小盒子,还有一份账单。老师递过这两样东西,我双手接住。打开盒子,里面装两样东西: 一枚印章,一盒印泥。印泥盒,即当时通用的圆形红色铁盒。印章,由一块约 1. 5 寸长的长方形木柄和顶端贴着的大约 5 毫米厚的一层红色橡皮构成,“固原师专学报编辑部”的字样就刻在橡皮上。我当时理解,这枚印章就是学报的“官印”。账单,先生说: “我们过去是师生关系,从现在开始多了一层同事关系。学报工作有它的特殊性,要用心去做。”这是先生留给我记忆深刻的话语。“我很幸运,听先生教导,一定尽心尽力去做。”我说话的瞬间,向老师深深地鞠了一躬。
一晃近 40 年过去了,那个特殊的记忆如在昨天。1980 年 1 月,学校校务会议决定创办刊物。起初,拟定名为《固原师专教学论丛》,同时,成立了编委会,由华世鑫、杨子仪、慕岳、李宗棠、王嘉霖五位老师组成,华世鑫老师任主编。之后,在刊物的学术定位上,集大家的智慧,最后达成共识,刊物的冠名一次到位,就叫《固原师专学报》。学报的封面,请当时在固原地区电影公司的美工王锦杭先生( 北京人) 设计,刊名请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1980 年 10 月,经宁夏新闻出版局批准创刊,为不定期内部发行。实际上,刊物印出来已到了 1981 年上半年。稿费表已制好,但还没有来得及发放,春季学期就结束了。当时,一切从零开始,华老师虽然是刊物主编,但还没有配备助手。9 月开学后,华老师才把“学报编辑部”印章与稿费发放单交给我。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就与学报结缘了。当时没有学报编辑部的牌子,也没有独立的一间办公室,但华老师的学报主编职务享受的却是由固原行政公署下文任命的正处级待遇。
最初的几年里,我是教务处的干事,又是学报的人,两头跑。白天的时间基本在教务处这边,教务处是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杂务事多,就我一个年轻人。学报编辑部的工作也一样,诸如对外联络信函的收发,来稿登记,稿件分送各位编辑老师审理,偶尔也会收到交流的高校学报并登记……这些琐碎杂事,大都在晚上来做。华老师在大学读书期间就主办过校刊,对办刊物有经验,有研究。每期封面用什么颜色,每期封二、封三上哪些内容,每期发多少篇幅的稿件,版式如何来排版,他都有要求。那个年代,印刷业是铅与火的时代,印刷厂工人铅字排版,一个字一个字从铅字架子上取来,一块版一块版排版打样,与现在电脑输入与排版迥然两个时代。所以,送印刷厂之前的稿件绝对讲究齐、清、定。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但学到了老师的编辑理念与编排技术,也体悟到了老师的敬业精神。
《固原师专学报》创刊伊始,印刷就选在了甘肃省平凉地区印刷厂,可能主要考虑的是印刷质量。2002 年 8 月,我离开固原师专时,学报仍由这家印刷厂承印。当初每期稿件编排好后,我送平凉印刷厂,通常是当天去当天返回。印刷厂排好 校样稿后电话通知,就与先生一起去印刷厂校对。那个年代,固原与平凉每天对开两趟班车,清晨一班都在六七点钟,午后一趟大都在二三点钟。无论冬夏季,先生大都要求赶早班车。冬天清晨的六七点钟,出门还是满天繁星。在平凉的住宿,2. 5元一个晚上,吃饭也很简单。校稿过程中,常常晚上要加班,只要临下班前有清样换出来,这些清样必须在晚上完成校对。有时候,换出来清样第二天排版车间等着换样,所以即使到了凌晨,也必须看完才能休息。学报的发行工作,是整个学报工作的重要一环。当时交换的刊物大约有四五百家,每一家交换都装有 2 本刊物。另外,还有一些与学报有联系的撰稿人,一些有影响的学者,也要给他们寄上学报。信封,要写上详细的地址,以避免邮寄出错。学报的邮寄,第一道工序是写信封,第二道工序是装刊物,第三道工序是封口,最后,送邮局。这些工作,都由我一个人来完成。
1985 年初夏,华世鑫先生调往云南教育学院,回到故乡昆明。之后的年月里,出差开会之便,数次看望过先生。我退休之后的 2018 年,专程去昆明看望,先生的身体状况很差,上下楼已经很困难,但相见亦十分高兴。临别,我看到先生眼眶里含着泪水。2019 年,先生西归道山。没有想到,2018 年相见竟成为永别。说到这里,似乎绕出去了,其实不然,先生是《宁夏师范学院学报》开创者,对刊物的创办是有奠基之功绩的。我之前说过,他是《固原师专学报》发展史上奠定的第一块里程碑。
1983 年底,丁文庆老师出任固原师范专科学校校长后,约我有一次简短的谈话。大意是说,我跨教务处与学报两个部门,不但辛苦,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可能有时会撞车。他要我根据自己的意愿选取一个部门,集中精力,好好工作。我选择了学报,他也同意,这已经到了 1984 年。从此,我专一于学报工作。
二
华老师离开学校之后,学校没有马上任命学报主编。直到 1985 年 8 月,任命袁伯诚老师出任主编。袁先生教古典文学,是我的老师。在校期间,与袁先生的接触就比较多。由于家庭出身,我没有资格上高中,初中也是在休学的间隙渡过的,因而基础太差。有幸进入固原师专后,古典文学课经常请教先生。求学期间,袁老师写就的《史记》研究方面的文章,总是让我誊抄整齐。那个年代,凡是要投给刊物的文章,都是要用 300 字的方格稿纸誊抄好的。抄稿的过程,我也在体会先生是如何应用史料的,是怎样结构文章的,他的学术观点是怎样通过丰富的史料来支撑的。先生任学报主编之后,与他也成为学生加同事的双重关系。
先生主编任上,是《固原师专学报》的一个重要发展期。一是增加人员,编辑队伍壮大; 二是刊物由不定期出版改为季刊,定期出版; 三是编辑审稿,按照栏目实行责任编辑制。1986 年,调进了杜建录、张金桐,编辑部的业务、包括日常杂务事,大家分头承担一些,稿件的登记、稿费的发放等有了专人负责,刊物邮寄大家一起做,人手增加了,运行与管理也逐渐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尤其重要的是,刊物开始按季刊出版,对之后的发展影响较大。办刊物的过程中,对稿件质量的取舍把关较严,但编校等工作由我们分头来做。平凉校对也常常到深夜,工作之余大家都很开心,似乎仍是过去的传统。
1988 年初秋,袁先生东归回到青岛。用他的话说,是“落叶归根”。离开固原时,我与后勤的两位老师送袁老师到西安,并帮他办好行李托运,最后送上火车。我在《永远的怀念: 写在〈宁夏师范学院学报〉更名之际》里写过: 袁先生是学者,办刊过程注重学术质量,吸引了区内外当时一批年富力强的学者,形成了一个撰稿人圈子,刊物的学术质量得以保证且不断提升。他在任期间,是《固原师专学报》发展的重要时期,为《固原师专学报》的公开发行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在《固原师专学报》的发展史上,是又一个里程碑。
三
1988 年月 12 月,学校任命杨子仪老师接任学报主编。杨先生也是我的老师,也是学报编委,语言方面的来稿由他来审,我们之间来往较多。先生武汉大学毕业,对古汉语尤其是音韵学造诣较深。对于学术研究,他有独到的见解,前任主编袁老师也很推崇,他的文章,有时也请杨先生过目,总是说“小个子有见解”。杨先生个头较矮,袁先生经常是这样戏称。先生喜欢侃,人生、社会、经历,谈得最多的还是读书和写作。我早期写的散文和所谓学术论文,都向先生请教,尤其是学术研究思路的拓展方面。如董福祥研究,原本只是写了一篇较长的文章,在学报发表后被人大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全文转载,对我是极大的鼓励。有一次去平凉校对学报的路上谈及此事,他除了鼓励,还给我提出了新的研究与写作思路的延伸,促成了我的第一本书《董福祥传》的面世。
杨先生主编任上的一件大事,就是《固原师专学报》的公开发行。1989 年 1 月,经宁夏新闻出版局批准,《固原师专学报》国内公开发行。学报的学术质量与学术影响力,是赢得公开发行的根本和关键。这是学校的大事,也是学报的喜事。当时全国 90% 以上的专科学校( 学报) 都是内刊,包括一些师范院校的学报。当然,学报公开发行也带来了压力,要求学术质量进一步提升。先生花费了不少心血,不但关注刊物的学术质量,稿件的审理与编校工作更为精细,清样稿大都要过目。如何以学术质量取舍来稿,包括文字处理方式,我都深受教益。在《固原师专学报》的发展历程中,学报的公开发行与学术质量的提升、学报编排的规范化与编校质量的提升,先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1991 年春天,杨先生离开固原,调回湖南怀化,任怀化师专( 现 怀 化 学 院) 学 报 主 编。1998年,学校建校 20 周年校庆时请他回来。先生是个穿戴不大讲究的人,相隔七八年之后再见,精神很好。他来去都是我接送站,那时宝中铁路已通车,车站接送的情景如在目前。2007 年夏天,先生在湘西病世。
四
1991 年 7 月,学校任命国玉经先生为学报主编。国老师是我的老师,教现代汉语。先生祖籍山东,经历丰富,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扛过枪。之后,就读于北京师范学院( 现首都师范大学) 。毕业后分配到宁夏西吉县,从事教育工作。20 世纪70 年代后期,调入固原师专。先生主持学报工作期间,大家相处很愉快,工作非常尽心。先生做一手好菜,偶尔还邀请大家去家里做客,小酌尽兴,留下了很深印象。在他的带领下,大家齐心协力共谋学报事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先生尽心竭力,为学报发展尽职尽责。1995 年,经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批准,《固原师专学报》国外发行,学报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和提升。
先生离休后,依旧关心学报的发展,不时来学报编辑部看看,对于学报,永远是一种精神上的鼓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各种原因落脚固原的知识分子很多,到了 70 年代后期、80 年代,或回归故里,或调离他处,大都陆续离开固原。国老师留了下来,固原成为他的第二故乡。而今,髦耋之期,安享天年,祝愿先生安康长寿。
五
以上四位主编,都是我在固原师专读书时期的老师。20 年间跟随老师工作、学习过程,也是一段难忘的特殊经历。他们这一代人,或者离开固原师专,回归故里; 或者卸任离休,仍生活在一生奋斗过的地方。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1995年初夏,国玉经老师离休,学校任命我做常务副主编,主持学报编辑部的工作,与各位同事一起并肩推进着他们曾经倾注过心血的事业。
《固原师专学报》编辑部的建设,伴随着全国高校学报发展的办刊思路和编辑方针,基本是跟进的。编辑队伍建设比较精干。1995 年以后,方建春教授( 我之后接任主编) 、张金桐( 博士毕业后调河北经贸大学) 、陈刚( 博士毕业后调陕西师范大学) 和我做文科; 田俊忠( 理科副主编,现北方民族大学教授) 、吴茂江做理科,大家都很敬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大家都很在意,把学报工作当作事业来做,学术质量不断提升,总体影响力增强。从学报自身发展来说,有几个里程碑式的阶段: 一是 1989 年《固原师专学报》的公开发行; 二是 1996 年《固原师专学报》改为双月刊,其中第 1、2、4、5 期为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3、6 期为自然科学版,逢单月出版,学报编辑出版的规划化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三是 1999 年,学报进入全国百强系列,这是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审的全国“首届百强学报”。
2000 年金秋,是《固原师专学报》创刊 20 周年。征得学校的同意并给予大力支持,学报编辑部举办了一次规模较大的纪念性学术活动———“《固原师专学报》创刊 20 周年纪念暨宁夏高校学报研究会年会”。同时,也得到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的大力支持,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会长题词祝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副会长、陕西师范大学学报主编张积玉先生莅临参会;我们还邀请了延安大学、渭南师范学院、咸阳师范学院、天水师范学院、陇东学院等兄弟院校的学报主编参会; 宁夏高校学报界数十位同仁齐聚固原,大家欢聚一堂,在共祝《固原师专学报》创办 20 周年的热烈气氛中,交流办刊经验,畅谈编辑方略。在《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的发展史上,这同样是一次有一定规模的学术活动,也是一次盛会。
2002 年秋季,我离开工作过 21 个年头的固原师专,但与学报的诸位来往仍旧较多,信息是相通的。学校在老校区时,有时回到固原,还去编辑部坐坐。在宁夏社会科学院,也做《宁夏社会科学》编辑工作,依旧和大家是同行,刊物与编辑学方面的闲话,就是一个话题。2006 年,借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东风,固原师专提格为本科,校名亦改为宁夏师范学院,学报亦随之改名为《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牌子厚重了许多,我觉得学报 20 多年的发展,在这个历史节点上向前跨出了一大步,《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的影响力将进一步得到提升,学术研究发展的空间更大,稿源的渠道拓展更加宽泛。同时,也是对外宣传和提升宁夏师范学院影响力的一个学术窗口。
今年,是学报创刊 40 周年纪念。刊物主编武淑莲教授希望我能写点追忆性的文字,我很高兴地答应了,因为我工作的多一半时间是在固原师专度过的,经历了发展过程中的人和事,现在回想起来依旧清晰,也非常感念仙逝的各位老师,写了一些过去的陈年旧事。
40 年来,接力棒一茬一茬在传承,推进着学报事业的不断发展。作为过来人,我感到很欣慰。40 年的岁月经历,已经根深叶茂,期待着《宁夏师范学院学报》学术质量不断提升,在全国高校的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强。
2020 年 10 月 1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