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妙之门
大家知道,医学的主要职能是治病,而为了治愈疾病,必先认识疾病。中医也不例外,它之所以被称作医学,是它能够在认识疾病基础上治疗疾病。不过,中医认识疾病的过程,与西医存在着明显不同。目前西医认识疾病,不仅要了解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还要依靠现代科技手段,进一步检验患者的生理指标变化,探测病菌、病毒及人体组织病变和病灶的实况。中医则不然,它目前依旧靠“四诊”,搜集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等病情资料,然后依据这些病情资料,进行“辨证”来认识疾病。既然中医辨别的是“证”,而不是“病”,又怎么能说中医是在认识疾病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试着以八纲辨证为例,分析其中各“证”的内涵,来窥探中医是如何对疾病认识的。
所谓八纲辨证,就是辨别患者是表证还是里证,是虚证还是实证,是寒证还是热证,是阴证还是阳证。那么,这八个“证”的内涵是什么?又与疾病有何关联呢?
先说表证和里证吧。表证指出了疾病在体表,里证指出了疾病在体内。由此看来,表证和里证虽然辨别的不是具体病症,但却分辨出了疾病位置的表、里属性。
再说虚证和实证吧。虚证是由于正气虚弱所发生的疾病;实证指邪气过盛而正气未衰所发生的疾病。简单地说,虚证是因生理功能(正气)下降产生的疾病,实证是因外感(邪气入侵)产生的疾病。由此看来,虚证和实证虽然辨别的也不是具体的病症,但它却分辨出了病因的虚、实属性。
再说寒证和热证的内涵吧。寒证指受寒邪而阳虚的病变和证侯;热证指受热邪而阴虚的病变和证侯。当然,寒邪和热邪是什么,我们的古人并没有说,但却给出了它们的临床表现。具体来说,寒邪和热邪要由患者的面色、大小便、舌苔、脉象和渴否感等抽象出来的寒热性状进行辨别。由此看来,寒证和热证虽然辨别的也不是具体病症,但却分辨出了疾病性状的寒、热属性。
再说阴证和阳证吧。阴证指体内阳气虚衰、寒邪凝滞的疾病和征象;阳证指体内阳气偏亢、热邪壅盛的疾病和征象。这就是说,患者体内阳气的衰与亢是造成阴证或阳证的根本原因。那么何为阳气呢?中医学认为,阳气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是人得以出生、成长、发育、生殖、衰老和死亡的决定因素。然而就是这个阳气,我们的古人并不了解它们的物质结构,也不知道它们的功能态势。因此,关于阳气的虚衰或偏亢,就无法从阳气本身去判定,只能从患者病变征象上进行定性。一般来说,凡是患者表现为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的征象归属为阳证;凡是患者表现为抑郁、沉静、衰退、晦暗的征象归属为阴证。由此看来,阴证和阳证虽然辨别的也不是具体疾病,但却分辨出了疾病征象的阴是、阳属性。
从以上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在八纲辨证中,表证和里证的内涵是疾病的位置,虚证和实证的内涵是疾病的原因,寒证和热证的内涵是疾病的性状,阴证和阳证的内涵是疾病的征象。而无论是疾病的位置,还是疾病的原因,无论是疾病的性状,还是疾病的征象,这些均属于疾病的属性。因此我们可以把证的内涵归纳为疾病的属性。
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还可以发现证还有另一个内涵,那就是疾病的类别。大家知道,八纲辨证是将表里、虚实、寒热和阴阳作为四对纲领,对疾病进行两两分类的。其中,用表里作为一对纲领,从位置上把疾病分为表证和里证两大类;用虚实作为一对纲领,从病因上把疾病分为虚证和实证两大类;用寒热作为一对纲领,从性状上把疾病分为寒证和热证两大类;用阴阳作为一对纲领,从征象上把疾病分为阴证和阳证两大类。如此对疾病进行两两分类,使得疾病从位置上说不是表证就是里证,从病因上说不是虚证就是实证,从性状上说不是寒证就是热证,从征象上说不是阴证就是阳证。由此看来,每一个证型包含具有这个证型特征的一类疾病,因此证还具有疾病类别的内涵。
我们知道了证具有疾病属性的内涵,又具有疾病类别的内涵,也就知道了八纲辨证,就是在辨别疾病的属性和类别。既然八纲辨证辨别了疾病的属性和类别,因此八纲辨证就是在认识疾病的属性和类别。大家知道,认识事物不仅要认识它的构成,也要认识它的属性。西医主要是认识疾病的构成,中医则主要是认识疾病的属性,两者认识的侧面虽然不同,但它们都是在认识疾病。当然,在八纲辨证的四对纲领中,表里和虚实作为疾病的属性是客观的,而寒热和阴阳并非是疾病客观存在的属性。那么,八纲辨证辨别疾病的寒热性状和阴阳征象,是否也在认识疾病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寒热和阴阳虽然不是疾病客观存在的属性,但却是关于患者证侯(症状和体征)的概括与抽象,反映着疾病的本质特征,因此八纲辨证关于它们的规定性,与疾病的属性具有同等的效能 。
下面我们再来说说将表里、虚实、寒热和阴阳作为分类纲领,对认识疾病所起的作用。大家知道,分类对任何事物来说,都是一个认识过程。不过就其认识程度和效果来看,则取决于对分类纲领的选择。一般来说,当分类纲领为事物客观存在的属性时,将最具科学性。在八纲辨证的四对纲领中,其中表里和虚实这两对纲领就是疾病客观存在的属性,因此是科学的,能够起到认识疾病的效果。至于说寒热和阴阳这两对纲领,上文有述,虽然它们并非疾病客观存在的属性,但它们却来自于证候(症状和体征)的抽象,反映着疾病的本质特征,因此八钢辩证用它们作为分类纲领,同样能够起到认识疾病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八纲辩证将表里、虚实、寒热和阴阳作为四对纲领,对疾病两两分类,还可以在认识疾病中,起到缩小疾病所在范围的效果。我们不妨这样加以分析:当辨别疾病属于里证还是表证后,疾病所在范围将缩小到二分之一,继续辨别属于虚证还是实证后,疾病所在范围又将从原来的二分之一,缩小到四分之一,以此类推,八纲辨证到最后,就可以将疾病所在范围缩小到十六分之一。显然,这种缩小疾病所在范围的办法,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也不失认识疾病的一种有效措施。当然,认识疾病仅仅靠八纲辨证,将疾病所在范围缩小到十六分之一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后来随着中医的进步与发展,又有了气血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辩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等。这些辨证更具体,使得疾病所在范围更加缩小,以致人们的认识愈来愈逼近疾病。既然八纲辨证辨别的是疾病属性和类别。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中医的辨证施治,实际上就是针对一定属性的疾病,针对一定范围的疾病进行治疗。八纲辨证是这样,其他辨证亦如此。如在脏腑辨证中关于肾病的治疗,就不是先辨别出肾得了什么样的病,而是先辨别出肾病属于肾阳虚、肾阴虚、肾不纳气、肾精不足、肾气不固,这五个证型的那一个后,再依据肾病所在的证型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知道,证不是某一具体的疾病,而是包含具有这一证型属性的所有疾病,因此“不同的疾病可以有相同的证”,这就是“异病同治”的由来。再者,由于作为疾病性状的寒热,以及作为疾病征象的阴阳,不是疾病客观存在的属性,而是关于证候的抽象,因此同一种病在不同患者身上,会表现出不同的寒热性状和阴阳征象。即便在同一个患者身上,由于病情的发展,其性状与征象也会发生变化。这样一来,“相同的病,又可以有不同的证”,这又是“同病异治”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