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权威诗人
综合学科
著名权威作家
中國•甘肃省
张志良老师

甘肃省
庆阳市
陇东学院
历史文化特邀
研究员
庆阳市
范仲淹
研究会会员
庆城县
特色人才
范仲淹
研究办公室
成员之一

张志良老师
经典撰作系列
精选
【一】

寻找周边
城市里
历史文化
遗址

二零二四年五一节,我们进入陕西境内,沿途寻找历史遗址。突破自己观念,第一次走出庆阳,再回头看庆阳的历史文化底蕴,一是敬畏生命,二是尊重历史。这是一场从书籍中走向田野的过程,虽然很艰难,但我还是迈出了第一步。
第一站:长武县浅水原。
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于浅水塬设置鹑觚县属北地郡,据《周地图记》:太子扶苏与将军蒙恬率兵北上屯边……见塬高水浅,因欲筑城,以觞设奠,乃有鹑鸟飞升觚上,视为灵异,故名鹑觚。
唐武德元年(618)六月至十一月之间,秦王李世民率军在浅水原对阵陇西割据势力薛举、薛仁杲父子,在初战败绩的情况下,他采用后发制人、坚壁不出、穷追猛打等策略反败为胜,除去关中之西的一大威胁势力。

第二站:彬县大佛寺。
彬县大佛寺位于咸阳彬县城西十公里福银高速旁的清凉山脚下。属于丝绸之路上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东汉时期,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南北朝时逐渐达到高峰,隋唐时达到鼎盛。彬县大佛寺,原名“应福寺”,大规模开凿始于唐初,贞观二年(628)基本建成。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抗击薛举薛仁杲大战(彬州浅水塬)中阵亡将士所建。北宋仁宗皇帝为其养母刘太后举国庆寿时,改名“庆寿寺”。人们因其佛像高大雄伟,从明景泰年间俗称大佛寺并沿用。
大佛寺(原名庆寿寺),寺前有明镜台,台上建有三层砖木结构的楼阁,高五十余米,站在楼阁上可俯瞰寺前全景。全寺共有一百零七个大小石窟,二百五十七个佛龛,大小造像一千四百九十八尊。
大佛窟是全寺最大的石窟,窟平面为半圆形,径约34米,高 31米。窟内有一佛二菩萨石胎泥彩塑像3尊。阿弥陀佛(俗称大佛)倚崖居中,高20米、肩宽13米、手高4.5米、指长2米。宝石蓝螺髻护顶,秀眉慈目,两耳垂肩,金面方脸,慈祥威严;左手着膝,右手端举,掌心向外,无名指微微前屈;披衣袒胸,腰系佩带,趺坐于莲花台上,整个造形肃穆端庄,雄伟传神。大佛寺大佛窟侍立大佛东西两侧的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均身高15.6米,头戴宝冠,身着华丽璎珞,下系羊肠大裙,神态俊雅恬静。大佛头像后有2道圆形雕刻花边、7尊浮雕坐佛,附近散布着19个飞天,构成富丽祥和的背光。此外,窟内佛龛尚有造形各异的小造像400余座。
彬县大佛寺,杨静馆长热情接待我们,在谈话中她说:“你们来多少游客,大佛寺的大门永远为你们敞开着,也不收一分钱门票。”我突然一愣,忙说:“那你大佛寺可要损失多少门票啊?”她解释道:“这主要是宣传历史文化,门票收入并不重要。”这话出自一位女流之辈,她的认知已经高过,我们庆阳人和庆阳景点收入多少的高度了。我们庆阳人的目的性很纯,视野不开阔,仅仅眼盯着一事一物,图眼前的利益。认知程度一直没有提高,和不愿意放弃利益的最大化转换的过程。求利心切,适得其反。

第三站:彬县塔。
彬县塔也叫开元寺塔,民间称“雷峰塔”,我们与当地人交流,随口问他:“此塔叫雷峰塔,下面压着白娘子吗?他微笑着眼神坚定的回答:“有里。”我们相视而笑。彬县塔位于县城内西南紫薇山下。
该塔创建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为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底层每边长5.6米,通高47.84米,单壁中空。底层辟南北二券门,二层以上每层设四个券门,上下位置逐层相错,每层均作仿木结构三间,每层均叠涩出檐,塔顶为砖砌攒尖顶,上置铁质塔刹。
(下图是九成宫原碑刻)
碑文作者欧阳询被称作“唐人楷法第一”,其风格一方面,庄重谨严,所体现出的书写规则堪称楷书的典范,具有很强的普泛性与指导性。另一方面,融汉隶、魏碑、晋帖于一体,独出机杼,在书写风格上自成一家。其字形体修长,严谨峭劲,高华庄重,结构森严,笔画似方却圆,用笔方正、紧凑,平稳而险绝,布置精巧整肃,局部险劲而整体端庄,无一处紊乱,无一笔松塌,是后人学习楷书的楷模。

第四站:欧阳询书第一麟游九成宫。
《九成宫醴泉铭》中的“九成”和“醴泉”在现实中均有实际所指。“九成宫”位于今陕西麟游县西约2公里处的天台山,始建于隋开皇十三年(593年)的仁寿宫,其外形“重台累榭,宛转相属”。制度壮丽,隋朝灭亡之后,仁寿宫也随之废弃。贞观五年(631年)唐太宗沿袭仁寿宫旧制,扩充修缮,改名为九成宫,有“九重深深帝王家”的寓意。传说次年,唐太宗闲步于中宫,察觉到土壤潮湿似有水源,以手杖疏导,有泉涌出,泉水味道甘甜如醴酒,被看做吉兆之象,命名为“醴泉”。后来皇帝便派魏徵撰文,欧阳询书丹,筑碑刻石记录这项盛举,于是《九成宫醴泉铭》便由此产生。
雍城是中国东周时代的秦国国都,自秦德公元年(前677年)至秦献公二年(前383年)定都此地,建都长达294年。雍城遗址位于中国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是东周列国都城中保存较好一处都城大遗址。

第五站:秦穆公一号大墓。
秦穆公(?—前621年),一作秦缪公,春秋时代秦国国君。嬴姓,名任好。在位三十九年(前659年—前621年)。谥号穆。在部分史料中被认定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非常重视人才,其任内获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等贤臣的辅佐,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君位。周襄王时出兵攻打蜀国和其它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
《盐铁论校注》卷第九论勇第五十一499页: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
由余,春秋时期晋国人,因晋国内乱,而流到了戎地。戎王听说秦穆公贤能,便让由余由去秦国观察。秦穆公知由余有才能,遂用计拜他为上卿。从此为秦穆公出谋开疆拓土,攻西戎,并十二国,开地千里。
黄肠题凑是“题凑”这一葬制背景下特殊的葬具,用于棺椁。“题凑”是一种很科学的结构主要是用于帝王及其妻妾,及皇帝特许的大臣。黄肠题凑是指用若干柏木的黄心叠垒而成,使其呈辐状堆放于梓棺的周围。而“黄肠” 指柏木的黄心。“黄肠题凑”最早出现在《汉书·霍光传》,霍光死之后,汉宣帝“赐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柏木外藏十五具”。
秦穆公最大的失策就是三良殉葬,秦穆公死后,以170人殉葬,其中“以子车氏三子奄息、仲行、针虎为殉”,这基本毁了秦国招贤纳士之路。
霸西戎,稳固后方,扩大领土,增加粮食和人口。广纳人才,如百里奚、蹇叔、由余、公孙支等均得到重用。
秦代苇席残片
秦时铁钳子
五丈原的由来:说法有三:一说此原前阔后狭,最狭处仅五丈;二说秦二世西巡至此时,原头曾刮起五丈尘柱大风;三说原高五十余丈,原称五十丈原,口口相传,简称五丈原。

第六站:岐山五丈原。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再次率兵从斜谷道出兵,用流马当作运粮工具,并占据了武功县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诸葛亮率兵与司马懿率领的魏军在渭水隔岸对垒。诸葛亮经常担心粮食会接应不上,自己的志向难以实现。于是,他决定渭水南岸分兵屯田作为长久之计。诸葛亮几次挑战,司马懿都闭门不出,诸葛亮用女性衣服讽刺司马懿,司马懿生气要迎战,但被卫尉辛毗劝住。同年八月,诸葛亮病重,后主刘禅派遣尚书仆射李福前往探视,并咨询国家大计。几日之后,李福又来见诸葛亮。诸葛亮知道其来意,并言明费祎可以成为自己的继任者。没过几天,诸葛亮因病逝世。后主刘禅遵循诸葛亮遗命将其葬在汉中的定军山。诸葛亮刚刚去世时候,各地民众都请求官府立庙,但官府以不合礼制为由拒绝,百姓只得在道路旁祭祀。
歧山五丈原诸葛亮庙广场东侧,有一块石头上刻有四个大字“心外无刀”。这四个字,是日本国际书画院院长野吕雅峰出资12万元,于1993年为纪念诸葛亮逝世1760周年所立。“心外无刀’是引用我国汉语“天下无心外之物”的演绎,形容诸葛亮用兵如神,心中的智慧可抵百万大军。武侯用最后一次北伐,回报的是隆中之遇,先帝之恩。
五丈原诸葛亮庙位于中国宝鸡岐山县蔡家坡镇,建于元朝至元初年。庙门华丽壮观,大门上方有一竖匾,上书“五丈原诸葛亮庙”。主要建筑有正殿、将军廊、月英殿等。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对阵,后因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人们为了纪念诸葛亮,在这里修建诸葛亮庙,五丈原由此闻名于世。
诸葛亮衣冠冢,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后,蜀军密不发丧,偷偷的把诸葛亮的遗体运回汉中,葬于勉县定军山下。手下将士把诸葛亮的衣服埋葬在此,以示纪念,墓冢周围砌有石墙,树有28根立柱,隐含诸葛亮辅佐刘备28年。




















著名权威诗人
综合学科
著名权威作家
中國•甘肃省
张志良老师
庆阳市
陇东学院
历史文化特邀
研究员
庆阳市
范仲淹
研究会会员
庆城县
特色人才
范仲淹
研究办公室
成员之一



编辑制作
姓名:王秀榮
性别:女
生于:1946.10.29
籍贯:天津市
于1963年被
中央國防軍委
择优
经中央國防部培训
奔赴祖國内地
中央隶属
國防绝密軍企
与軍为伍三十载
就职于
全面貭量管理處
在职期间是本企业
特邀通讯员
暮年:退休
重返:天津









天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