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出秀在峥嵘岁月
———黄陂长轩岭仙河店老妇联主任潘秀珍采访录
孟子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用今天的话说,上天把某种重担赋予某个人,必先让这个这个人担负别人所没有的精神烦恼,忍受别人所没有的劳累困顿经得起异常磨难,才能后来别人所不能承受的使命。
穷莫当老大,这句话用在潘秀珍身上,再适当不过了。1939年她诞生在木兰山祈𠻸顶脚下的潘家湾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中的第一个孩子,命中仿佛注定女孩子当男孩子,担当起女汉子的角色。
苦难伴随着她成长。打从三、四岁起,就被大人带到湾旁的杨树垄放牛,将牛拴在树桩上,一个人孤零零的在鲜有人烟的山谷里,与牛为伴。豺狗与毒蛇出没的惊恐,只有她曾经而默默承受。好不容易等到大人收工,将她带回家,没有眼泪,没有倾诉,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年龄增长。
到了七八岁时,她在家中的任务加码。除帮助母亲缝补浆洗,烧火做饭,还要上山砍柴,早出晚归在山间崎岖小路上,饥渴与汗水童年牧歌是根也苦、叶也苦的缩写。
不仅栽秧割谷担当主角,遇上抗旱车水,也充实为生力军。手车带把子,脚车人小,就带子系在架上,奋力踏着龙骨水车叶,哗啦啦地周而复始在三、四、五级提水埠上,一天下来骨头象散了架一样。到了十四岁时,还要驮水车穿山越岭,跨沟过坎,一百四、五十斤湿淋淋、沉甸甸的负荷,当时的感受,只有自己知道。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了大救星共产党,穷人有了自己的土地,告别了打长工,当佃户的苦日子。新旧社会对比,让她意识到跟共产党走,才有光明前途。
追求进步,向党组织靠拢。当土改工作队进湾,她便积极参加各种革命活动,成为积极分子。巾帼不让须眉,投身火热的运动,萌生不一样的自我。与她一起的竹伢、福伢这三个是湾里解放牌的女青年,风风火火活跃在共和国初期的农村基层,由最初的积极分子向农村社会主义运动弄潮儿、时代的中坚骨干力量的华丽转身。
农业合作化运动,一浪高过一浪。从互助发韧,她全心投入。一个自觉革命者,对过去一家一户的小农模式,在大自然面前单枪匹马的无奈,有
着刻骨铭心的感受。通透集体主义的洪荒之力,应验当时小学课本的民谣:“单干好比独木桥,走一步来摇三摇;互助组好比石板桥,风吹雨打不坚牢;人民公社是金桥,通向光明路一条。”
听党的话,跟党走,大同的共产主义理想在她头脑中根深蒂固。
有一次,工作队长问她:“为什么叫秀珍?”,不加思索回答:“娘老子希望我出秀!最珍贵最压箱宝贝,就是穷不倒志!”简单利索,队长微微一笑,伸出了姆指点赞。或许这也是她为之奋斗的动力。
家里穷,特别想读书,是梦寐以求的希冀。一场扫盲运动如火如荼。湾里运群先生办了扫盲夜校,她如饥似渴地踏进了学堂门。第一次接触了书,开始了读写。认得字,写岀来,初发蒙一丝不苟,回家读到深夜。夜校散学了,她还恋恋不舍待在那里发呆。
不负党组织重托,完成交办的任务,风里来雨里去,设日没夜奔波在山间小路。危险突然袭来,夜幕降临,一条豺狼尾随而至,顿时汗毛直竖。没有犹豫,弯下腰来,检几块石头,猛掷过去,它转身逃了几步,又追上来,再将石头砸过去。拉锯般演出。顺手在路边检到一个树棍子,朝着它猛冲过一阵,自己从容不迫回走。豺狼见有这等勇气,只得怏怏而去。
出色的表现,获得了上级的认可,十四岁的她,就参加了共青团。挑起了团支部、妇联、民兵工作的重任。
土改、清匪反霸、农业合作化、粮食统购,峥嵘岁月,一波又一波的运动,斩波劈浪,练就了这位到中流击水的健儿。
十八岁那年,在鲜红的锤镰党旗下,她举起了右手,庄严宣誓:永不叛党!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无产阶级的坚强战士,激励自己,坚守出发的初心。
大办钢铁,超英赶美激励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她带着女青年到附近滠水中淘沙,风餐露宿在河滩上,强国梦在夜幕下篝火图腾,把小家的命运与大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兴修水利,是毛泽东时代农业的奠基之作。黄陂的夏家寺水库、梅店水库、、院基寺水库、泥河水库、矿巴水库都是在那困难时期上马。举全县之力,肩挑背负的原始工具,靠着人海战术,战天斗地,书写艰难竭蹶的史诗。
每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木兰乡红山大队劳力被分配到院基寺水库,指挥部设在院子湾。“妇女能顶半边天”口号响彻云霄,妇女参加了打硪的行列,她带领青年突击队,“嚇呵,大家一齐来哦”打夯号子声,在热火朝天的工地。完成标工,还带着文艺宣传队演出,鼓舞士气。抽调工地到食堂,负责全体民工的伙食,她没有闲着,用餐后即投入挖土挑土的行列,多出一份力,让水库早日建成,为农田解渴……
妇女岂只半边天?妇女一样可当领头雁!十分要强的她,不甘于仅在食堂烧火做饭,她呼唤姐妹们创造一个奇迹,一样挑土、抬石头。与之结对的伙伴,她偷偷地让杠子,自己多承重一些。
突然,绳子断了,砸在脚上鲜血直流。大家非常惊慌,过来帮她包扎。她却淡然自诺,坚持轻伤不下火线,让人见识什么叫铁人?
天意冥冥地安排,嫁到仙河店婆家,兄弟五个,她坐到长嫂的位置上,还是老大。“长哥长嫂当爹娘。”让爷爷婆婆省心,挑起了家庭总理的重担。默默地无偿付出,承担更多的义务。下面四个小叔子说亲娶媳,四礼八节上门应酬,都由她一手操持,把新人接进门,成家立业,一桩桩帮爷爷婆婆完成使命……
融入新家,过好与婆婆这一关。吃斋锅碗筷都不能混俗,专餐专锅专碗专筷,她不厌其烦,几十年如一日。还照顾爷爷婆婆,不时特地专开营养小灶,计划经济时代紧俏物资,找相关部门批条子,买点鸡蛋、红糖、猪肉,分别让二老享受一下特殊待遇。
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弟弟们二话不说,妯娌伙里都认为,向爷爷婆婆建议,这个家庭的担子,非她莫属。接力棒交到了她手中。一切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是金子放在哪里都发光。农业生产队的劳动,拼命三郎的雅号远近闻名,到了仙河店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榜样的力量影响身边,家里没有人拖她的后腿。连续三年的干旱,她带着一支红色娘子军抗大旱,流大汗,从仙河提水,哗啦啦流进了龟裂的稻田。日夜轮班车水,歇人不歇车,将干旱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青年突击队队长、民兵连长、妇联主任先后花落在她的头上。出席县里党代会、人代会、妇代会、团代会五彩光环环笼罩着青春似火韶华。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四清工作队下到了基层,在农村疾风骤雨展开。丈夫是大队会计,属于四清对象。一个沙场的老运动员,非常深谙运动火候,把握运动规律。一方面配合工作队,二方面做好自己身边人思想工作,有承戴压力的准备。在运动中洗白自己,坦然面对群众的批评,首先自我革命,敢于自我亮丑。她的正确对待组织、对待自己家人的态度,得到了工作队的肯定,受到孝感地区总团的表彰。
一场轰轰烈烈的学习毛主席著作热潮,如同当年扫盲夜校一样,雷打不动。给了她第二次学文化铸灵魂的机会。在工作、家事之余,抽空读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老三篇,将书关关合合的朗读,达到倒背如流。按照老三篇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毛主席倡导的做五种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入,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创造超乎自己想象的自我。她的许多事例,被记者采访见报。被公社写成材料,出席全县学习毛主席积极分子交流大会,作典型发言。
在大队妇联主任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四年。这份琐碎的差事,却联系着户的老姐妹们,支撑着半边天的精神世界。哪家老两口与小两口的纠葛,语言暴力与行为行为暴力的导火线,引爆家庭悲剧随时上演。她用一双腿走遍了全大队每个家庭,与姐妹们唠嗑,一本明细账在心中,了如指掌。
庖丁解牛,找到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在谈心中,迎刃而解,家庭大战化干戈为玉帛,破啼为笑。不少新婚夫妇,在她的劝道下,小矛盾没有走向分道扬镳。她还特别注重维护妇女与儿童的合法权益,为小姐妹们撑腰,坚决支持她的经济独立与人格独立,防范家庭纠纷引发青年妇女杀惨剧。当时长轩岭妇联主任笑着说,还差你一块首席调解员的金牌呢!
把党的温暖送到妇女同胞的心窝。她特别关心生产期与哺乳期妇女。有位怀孕十月的新媳妇,到了临盆时难产。她闻讯立即到长轩岭卫生院找到妇产科医生,背上药箱与小型器具,心急火燎来到她家,临床诊断难产。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忙碌了一通宵,终于使新生婴儿呱呱呱坠地,母子都平安无事,才舒了一口气。这家人感激万分,把煮好的荷包鸡蛋面送到面前,对这份当时物质匮乏的奢侈招待,她动情地说,留给产妇吃吧!带着妇产科医生,在自己家里按照规格,她招待了。这个医生连连说“您朗嘎真是…,”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回答什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净土?怎样才能一尘不染?
在大队范围内,当红娘月老,牵线搭桥,成就一段姻缘,让人念记的事,太多太多……哪家娶亲嫁女,生孩满月周岁,送上一份礼物,不上桌聚,即使三请三接,也婉言谢却。这种不近人情的执拗,始终坚守“干净”二字,让人感慨万千!这样的事情有多少,她自己也记不起了,只有当事人才知道……
农业学大寨,改变山村面貌,回放那峥峥嵘岁月。她依然宝刀不老,在农闲之余,带领姐妹们象男人一样,保持着战天斗地风旌,沸腾在农田基础建设工地上,修小型水库、灌溉渠道,挖掘塘堰,做好大队几件标志性工程。
发生稻飞虱,稻田二化螟,从虫口夺粮,带着巾帼英雄们连续奋战,扑灭病虫害。过份透支劳累,中暑晕倒在田间。大家慌忙把她抬到树下歇阴。缓过神来,不顾劝阻,又挣扎起来,投入刻不容缓……
风尘仆仆,常年累月奔波在外,无暇顾及自己的鸟巢。土砖墙的青瓦陋室,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蜗居在潮湿的环境,从1962年到1978年,16年间搭边房,改后罗檐、土垒挨石砌先后大改小扩进行了七次。当时囊中羞涩,还是从梅店水库拆迁户手上买的旧木材、石材凑合一下。
一生硬气,从不拆东墙盖西墙,找亲戚朋友借钱。以不歉人情债,无人上门讨债的心里静为最大的幸福。就这么简单,直到最后一次,手头宽裕了,才另起基,做了190多方的大三厢。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时兴市场经济。仙河店手工编铁筐、铁篮、铁篓,一时风生水起。她们也忙乎着,日夜抢活,多出一些产品。如何销出去,却是迫在眉睫的难题。她琢磨着摸清了行情,找到了销售渠道,去库存终于解决了。
农业体制改革,她没有忘记“互助”二字,大公精神,买来抽水机,喷雾器,帮助乡亲们抽水灌溉农田,打药消灭庄稼病虫害,为基层建设凝聚人心,让鲜红的党旗永不褪色。
自己吃了没读书的苦,用知识改变家庭命运,把读书梦寄托在后人身上。省吃俭用,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她家有二个孩子上高中,跳龙门的神话,创下仙河店家庭投资教育的最高纪录。不仅如此,她为第三代读书倾尽一切,在长轩岭中学、黄陂一中陪读,在书山客栈全程服务……
将爷婆二老接到自己家中,颐养天年,周围的人都称她为孝心媳妇。每个媳妇落月,她朝夕照料端茶倒水,洗理一应俱全。让媳妇感受温暖,把婆婆当亲娘,过来人感受到不一样的亲情……
女儿、媳妇、母亲,祖母、外婆,每个色都是那样的完美;党员、干部的形象塑造得无愧在党六十多年的熠烁闪光。
对子女一碗水端平,不留后遗症。她不停滞在曹操分金的故事上,而是将《易经》“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传给后来人。正象革命样板戏《红灯记》中李铁梅唱的“千车载不尽,万船载不完”的国魂意识。
中国有两句俗话:一是“人为财死 ,鸟为食亡”;二是“人过留名 ,雁过留声”。前者是大多数,后者是少数人。站在后者的才是先和先觉。在第二台阶上,已经是大象稀声。
著名诗人臧克家《有的人》写真:“有的人活着已经死去,有的人死了却活着”活在人们心中才是永恒。追求永恒,她已经超越自己!
公元2024年5月18日(辛卯四月十一)
潘安兴,(自号木兰山樵),1949年10月11日生。湖北黄陂人。当年老三届,经历知青上山下乡,招工进厂,下岗打工,招聘到政府部门工作。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湖北报告文学学会理事、黄陂辞赋学会会长。著有《中华大家庭赋》全书182万字待付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