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科学家的故事,颂建设祖国的英雄”(四)
《华罗庚的故事》
文字整理:慧日长辉
华罗庚,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常州,他小时候就爱动脑筋,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常被同伴们戏称为“罗呆子”。1922年华罗庚小学毕业后,进入金坛县立初级中学,王维克老师发现其数学才能,并尽力予以培养。初中毕业后他就读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因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虽然华罗庚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但他通过勤奋自学最终成为数学界著名学者专家。
1948年,华罗庚被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聘为正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华罗庚毅然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于1950年2月携夫人、孩子从美国经香港抵达北京,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
华罗庚在从事数学理论研究的同时,努力尝试寻找一条数学和工农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经过一段实践,他发现数学中的统筹法和优选法是在工农业生产中能够比较普遍应用的方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改变工作管理面貌。

他写成了《统筹方法平话及补充》、《优选法平话及其补充》,亲自带领中国科技大学师生到一些企业工厂推广和应用“双法”,为工农业生产服务。1956年,华罗庚荣获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他还培养出众多优秀青年,如王元、陈景润、万哲先、陆启铿、龚升等。
1985年6月12日,罗庚在做学术演讲时突发急性心肌梗塞,不幸逝世,把毕生献给了他热爱的数学事业。

作为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和誉满中外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一生致力于数学研究和发展,并以科学家的博大胸怀提携后进和培养人才,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投身科普和应用数学推广,为数学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付出了毕生精力。
华罗庚,中国现代数学之父,中国数学之神,享誉中外的数学大师。
中国,因他而骄傲、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