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路上的变化
----《道德经》启示录之四十二
作者:焦仕启
经文诠释:
老子《道德经》下篇--德经。
第42章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 死,吾将以为教父。
第42章译文: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又赋有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天下万物都是在这种状态中产生的;万物都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中生成新的和谐体;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毂”,但是王公却用来称呼自己;所以世上的事物,如减损它有时反而会得到增加,如增加它有时反而会得到减损;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去这样教导别人;自逞强暴的人将不得好死,我将把它当作教人道理的宗旨。
思绪流萤: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说自然规律,如同大自然的阴阳二气一样,滋生和伴随着万物的不断生长与变化;而本文所述的“变化”,意在探讨人生路上,人当遵循自然规律的变化,动态地看待自然界和人世间的一切关系与存在。
“变化”,是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转换成另一种,侧重指由变化而改变的事物状态;《易·乾》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从哲学的角度看,变化是改换的条件、决定的发展、结果的原因、思维的终极目的、世界的结局、时间的开端、空间的结尾、矛盾的主体、运动的表里、光明里的黑暗,黑暗里的生机、有和无的前提和自我全过程的改变。
《黄帝内经》中关于“生 、化、极、变”的事物发生和发展规律,论述为“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即新事物产生的过程 ,就是"变"的过程,而旧事物由小到大的发展,再到盛极的过程, 也是"化"的过程;恩格斯说:“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
在物理学中,人们把物质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物态变化;而物态变化的过程,有物质的固态、液态、气态,也有物体的固体、液体、气体;生活中,例如冰放在太阳下很快变成了水(熔化)、纯水凝结成冰块(凝固)、洒在地面上的水不见了(汽化--蒸发)等物理现象,以及与物理状态相似,伴随变化的发光、变色、生成、沉淀和放出气体等化学现象,皆是事物的变化。
人们每天早上走出家门,会感受到一阵清新凉爽的空气,沁入心脾,而有时遇见白茫茫的雾气,浸湿了草木,到处挂满了一颗颗小水珠,如同珍珠,晶莹剔透,十分美丽……走在雾里,如坠仙境,似遨游云海,亦不禁有些飘飘然……这些,都是大自然给人的动态变化感觉;反观人类自身,女人从怀孕到生出孩子,是变化;婴儿长到童年、少年、青年、壮年,再到老年和死去,也是有规律的变化;每个人在与生俱来的变化中,持续演绎着吸取前人智慧,获得成长,接续创造人间奇迹,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可谓天地人和谐统一存在的自然变化状态。
人生路上,说到人的成长变化,皆在身高、外表、性格、思想的变化之中,当人们还是孩子时,便是一副天真、活拨、无邪、无忧、无虑的状态,可长大后,又逐渐变成稳重做事的样子……其中,生活的变化、友谊的凝结、婚姻的搭建等变换节奏,又升华和演奏着悲喜、壮美的生命乐章;当然,人因思想状态不同,前行的速度,有时亦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般的酣畅淋漓;有时也像“剪不断,理还乱”地坠入迷宫……这是人在前行中所遇的难题面前,如找到了破解的出口,就可心生活力地拓展下一步的生存和发展计划;如因思维固化或困顿在某一个难题面前时,就会搁浅在某种状态里,陷于一筹莫展、滋生苦恼、悲凉埋怨的情绪中……于是,有了人们一次次困顿和开窍的转换成长。
正因为此,许多名人也对人生的变化和成长,留下了许多感慨:“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偶成》);“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我们的青年是一种正在不断成长,不断上升的气力,他们的使命是根据历史的逻辑来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高尔基);“人类经常少年老成,青年迷茫,中年喜欢将他人的成绩与自己相比较,因此觉得受挫,好不轻易活到老年,还是一个没有成长的笨孩子;我们一直粗糙地活着,而人的一生,便也这样过往了”(三毛);“有器度有见识的人,固然从艰苦困难中成长,反而更具有同情心和慷慨好义的胸怀,这是由于知道了人生和世情的甘苦”(南怀瑾);“志向是天才的幼苗,经过酷爱劳动的双手培养,在肥田沃土里将成长为粗壮的大树;不酷爱劳动,不进行自我教育,志向这棵幼苗也会连根枯死;肯定个人志向,选好专业,这是幸福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可谓穿越岁月的感言数不胜数。
人在变化的成长之中,如心智聪颖、意志坚韧,便会在青少年确立自己的人生发展目标;比如周恩来,早在五岁时就开始学写毛笔字,12岁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心声,且给自己立了一条规矩:每天完成功课后,还要练习写一百个毛笔字,做到了从不间断;再说鲁迅,一生都在与时间赛跑,他12岁在绍兴城读私塾时,父亲患重病,两个弟弟年纪尚幼,这使得他每天不仅要上当铺、跑药店,还要帮母亲做家务;为了不影响学业,他每天须做好精确的时间安排;他说:“时间就像是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想挤,总是会有的”;并且,他一生多病,可每天仍坚持学习和工作到深夜,才肯罢休;还有科学家霍金,小时的学习能力并不强,很晚才学会阅读,上学后的成绩,从来没有进过班里前10名,且因作业“不整洁”,曾被老师视为“无可救药”的人,同学们亦把他当成嘲弄的对象;可是,随着年龄增长,小霍金开始对万事万物的运行感兴趣,也常把东西拆散,追根究底,他的父亲还给他担起数学和物理的“教练”,在他15岁左右时,已对物理学着迷,从始开始了科学探索,20多年后,终于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师级的人物。
这看出,人生是在不断的变化中成长,而每个人的经历,既丰富多彩,又连续不断,且伴随一路风雨,体验的味道也是五味俱全,可谓甜的是糖、咸的是盐、辣的是胡椒粉、苦的是苦瓜粉、酸的是醋……应有尽有,汇聚了悲伤和欢乐的往事,形成了记忆和催生的要素,甚至有些人经过了生死的劫难 ,可最终都长成了顺应天地和社会规律的状态,既使不全如人意,也是阳光下生灵的一员。
如此,也进一步说明,人生不管是否愿意,总要经历出生、上学、结婚、生子、育儿、敬老、死亡的过程,而且每一天都是没有彩排的积极或消极人生直播;于是,有的人面对眼花缭乱的客观变化,或迷惘、或懒惰、或堕落,浑浑噩噩地走完一生;有的人却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地成就了辉煌一生。
那么,青山不老,绿水长流,人在伴随自然四季变化的成长过程中,一路修炼,如想活出一份变化后的精彩,就须时刻唤醒自己,拉开人生的大幕,以榜样为航标、以恒心为意志、以经验为参谋、以希望为哨兵、以勤奋为兄弟,靠性格、意志和知识的力量前行,寻找最实际的方法破解难题,做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相信,自己有一天就会登上追寻的山顶,在变化中俯视“一览众山小”的无限风光。
作者简介:
焦仕启:笔名“秋鸿”,辽宁省营口市人,在北京工作近30(京籍),先后毕业于营口教育学院、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MBA专业硕士研究生);曾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当过记者、政府官员、民营大型产业集团总裁和央企高管。因茶余饭后喜好摆弄文字,先后在地方、国家报刊发表和出版了近千万字各种体裁及题材的作品,主要著作有:诗文集《春华秋韵》,纪实散文集《眷恋与希望》,人生启示文集《悟性的境界》,企业实操指导丛书《企业:“经营和管理”意味着什么?》,长篇小说《潮湿的季节》、《那风那草那情》等,多次获国家级奖励。
🍀🍀🍀🍀🍀🍀🍀🍀🍀🍀🍀🍀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942251831@qq.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