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红谈诗
——初红访谈录
初 红
时间:2018年5月3日晚9—10时
地点:西安广电台综艺频道《任超話关中》栏目
主持人:任 超
嘉 宾:初 红
任超:列宁说:“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最近,我正在读长篇传记《铁血悍将》。这本书,是咸阳作家张志扩历时7年写成的40万字巨著,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审核,解放军总政治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由陕西师大出版社和中国文史出版社先后推出。书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陕西两位抗战英雄,一位是泾阳县的仵德厚,另一位是西安市鄠邑区的赵志道。在震惊中外的台儿庄战役中,他们临危受命,壮怀激烈,担任敢死队正副队长,用正气和热血,谱写了一曲响彻云霄的爱国主义壮歌。
将门出虎子。今晚,和大家一起谈诗的嘉宾初红,就是赵志道的儿子。

初红,是陕西教坛诲人不倦的特级教师,也是陕西诗坛独树一帜的校园诗人。任超话关中,绕不开初红。著名文艺评论家、陕西文学院原院长常智奇,对初红的诗评价精准:“初红的诗,始终携带着阳光,携带着光明,携带着温暖,给人以生活的勇气和力量。他的诗,具有严格的美学追求,洋溢着一股清新、淡雅、素净、质朴的美学气息。”初红的名字,列入鄠邑一中校史展览馆、《中国当代诗人大词典》和《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我喜欢他的诗,在此朗诵3首:《廉洁》、《实践》、《称呼》。

现在,访谈开始。初红老师,你是怎样从老师到诗人的?
初红:任超先生过奖了。我不过是一个处江湖之远的诗歌作者,独树一帜,言重了。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和恩师,是他们引导我爱上了诗,与诗结了不解之缘。
幼年时,妈妈教我读童谣:“咪咪猫,上高窑,金蹄蹄,银爪爪。上树去,逮雀雀,扑楞楞,都飞了,把个猫儿气死了。”读之上口,听之悦耳,我很快就记住了。这算是诗的启蒙吧。
少年时,爸爸对我进行诗教。至今我还记得,同济大学教授翁曾堃根据《汉书·李陵、苏武传》写的《苏武牧羊》:“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爸爸的吟唱,把我带到了冰封雪飘的贝加尔湖畔,让我懂得了做人的节操,也感知了诗歌的韵律。
上中学时,王时曾老师讲文学课本中的古今名诗,我听得如痴如醉。印象最深的,是《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首诗的诞生地,就在我的家乡鄠邑城东30里的沣河芦荡。
上大学时,霍松林教授讲《红楼梦》,让学生背诵林黛玉的《葬花词》:“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香榭,落絮轻沾扑绣帘……”少男少女们同情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哭得一塌糊涂。
腹有诗书,触景生情,我产生了写诗的冲动。1959年春天,我在陕西师院(今陕西师大)院报副刊《雁塔》发表了处女作《春灌曲》:“脚步腾腾,推起水车快如风。水车叮叮,流水淙淙似银铃。麦苗青青,金浪早在胸中涌。笑声盈盈,劳动之乐乐无穷。”两天之后,这首小诗被《西安日报》副刊编辑金江寒看中,转载。一棵稚嫩的诗苗,就这样出土露面了。
大学毕业,我回到家乡,当了高中语文教师。教书育人之余,坚持诗歌创作。有人向校长杨瑞安告黑状,说我不务正业。杨校长义正辞严地回击:“人家写诗,不但没有影响教学,反而促进了教学,他班学生的语文高考成绩名列全县第一,语文教学经验在全省交流。你发的什么火?”
在学校的支持下,我和语文组王荣科等同志组建荷尖文学社,创办社刊《荷尖》,指导学生写诗作文,培养他们的文学特长。首任社长田禾应邀出访德国、俄罗斯。王军平的诗《兵马俑》走进《诗刊》。万生文、肖益人、张凌雁、杨富来、陈琳、屈晓明、杨琦,参加工作后,都出了诗集,加入陕西作协,成了诗人。
任超:你的诗歌代表作是哪一首?
初红:半个世纪以来,我在海内外报刊发表2000多首诗。2011年,选出300首,出版了陈忠实题写书名、党永庵和常智奇作序的《初红诗选》。

人贵有自知之明。我是一只笨鸟,飞得不高,姿态也不美。我的《致雷锋》,虽然有幸收入《中国当代诗人代表作》一书,手稿被陕西省图书馆收藏,但是我并不认为它是我的代表作,因为它的政治色彩太浓了。
我比较满意的作品,是1991年写的《追求》:“我是一叶小舟,在浩瀚的海洋上漂游。浓雾茫茫,我有破雾的帆;恶浪滔滔,我有击浪的橹。生命不息,追求不止,总会找到温暖的码头。 我是一匹骆驼,在辽阔的沙漠上行走。大雪纷纷,我有傲雪的骨;狂风阵阵,我有顶风的头。生命不息,追求不止,总会找到美丽的绿洲。”我用比拟手法,把自己化身为“小舟”和“骆驼”,表现了追梦路上的坚韧与刚强。梦的内涵多义,是理想,是友谊,还是爱情?读者见仁见智。这首诗始发于民刊《画乡诗浪》,被党永庵推荐到《音乐天地》发表,收入陕西首届群众业余创作诗歌大赛获奖诗集《兵马俑游思》和《陕西歌词百家作品选》。有几位作曲家为它谱了曲。
任超:著名诗人、陕西音乐文学学会主席党永庵在为你的诗选写的序中,对《追求》十分赞赏:“作者选取了‘海洋’、‘沙漠’和与之对应的特定形象‘小舟’、‘骆驼’,通过与‘浓雾’、‘恶浪’、‘大雪’、‘狂风’的艰苦搏击,生动地表现了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大无畏精神。立意高远,气势恢宏,形象生动,语言可感,又采用了长短句相间呼应的手法,造成了较强的韵律感,读之给人快感,思之令人奋发。”这首诗的确是你的代表作,我再给大家朗诵一遍。你对旧体诗有什么看法?你最喜欢的古代诗人是谁?

党永庵老师
初红:中国是一个诗国。从诗经到楚辞,从汉赋到唐诗,从宋词到元曲,已经有3000年的历史了。旧体诗是一个大概念,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不受格律限制,周朝至南北朝的诗,大致属于此类。近体诗格律严格,尤其是律诗和绝句,简直是戴着镣铐跳舞,唐朝至清朝的诗,大致属于此类。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唐诗三百首》,是开不败的鲜花,至今色艳香浓,人见人爱。唐朝三大诗人,各有各的特色,李白豪放,杜甫悲壮,白居易深沉。我最喜欢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他的诗,妙手偶得,洒脱自然,“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位于武昌蛇山,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在古代诗人中,与黄鹤楼最有诗缘的恐怕就是李白了。据《李白年谱》记载,他登黄鹤楼有时间可考的三次。第一次登黄鹤楼,在开元16年(公元728年),陪他登楼的是孟浩然。玩了几天,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写了这首诗。这是一首送别诗。前两句,写送别时。开门见山地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故人的去向,“辞”、“下”两个动词,渲染了依依惜别的悲凉气氛。后两句,写送别后。作者送走好友,独立江岸,怅然若失,不忍离去。极目远眺,孤帆越行越远,渐渐消失在苍茫的水天交接之处。无涯的离愁,恰似一江碧波向东流。古人写诗,不外乎写景抒情。只有像李白这样的高手,才能将景和情天衣无缝地合二为一,营造出情景交融的美学境界。孤帆,远影,碧空,长江,一切景语皆是情语,惜别之情暗含其中,堪称唐诗的天籁之音。

著名文艺家常智奇老师
任超:你对新诗有什么看法?你最喜欢的新诗诗人是谁?
初红:新诗,是从外国移植而来的品种。“五四”运动以后,诗体大解放,新诗成了主流,旧体诗成了支流。百年以来,新诗在风雨中成长,在荆棘中开拓,成绩不可低估。它先后涌现出三个新诗星群:“五四”前后,抗战前后,建国前后。郭沫若、艾青、贺敬之,是闪耀在三代新诗星群中三颗最亮的巨星。三代诗人,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创作了许多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佳作,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我最喜欢台湾诗人余光中。他的《乡愁》,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首诗构思奇特,立意高超。乡愁很难写,因为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感情。诗人运用隐喻手法,化虚为实,形象鲜明。先是把乡愁喻为“邮票”、“船票”、“坟墓”,抒发了缠绵悱恻的亲情、爱情。最后,又把乡愁喻为“海峡”,把小我升华为大我,把小空间的家庭悲剧扩大到大空间的民族悲剧,强烈地表达了台湾同胞思念大陆、渴望统一的爱国之情。一湾浅浅的海峡,乡之深愁,国之大殇。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是一个时间的流程。诗人把几十年的风雨沧桑,放在时间的链节上,用情感之锤千锤百炼,使沉重的乡愁绵绵不断,让悲剧气氛笼罩诗人的一生。这首诗谱曲后,唱响神州。
任超:今年春天,余光中先生不幸去世。他的乡愁不散,他的乡魂不灭。你是陕西农民诗歌学会名誉会长,多年来,致力于农民诗歌的热心组织和潜心研究。你对农民诗歌有什么看法?农民诗歌有哪些代表人物?
初红:农民诗歌,不同于文人诗歌。它是农民写、写农民、接地气、沾露水的原生态乡土诗歌。建国以来,农民诗歌蓬勃发展,出现了许多民间诗社。1994年,中国第一家省级农民诗歌社团——陕西农民诗歌学会横空出世,农民诗歌万紫千红,春色满园。学会成功地举办了一次西北五省农民诗歌大赛、三次陕西农民诗歌大赛、三次陕西农民工诗歌朗诵会,召开了农民诗歌学术研讨会,编印了会刊《陕西农民诗歌》(原名《黄土地》),出版了获奖诗集《黄土地》《黄土地放歌》和大型文献资料《陕西农民诗歌六十年》《陕西农民诗歌志》。黄土高坡的山丹丹,关中平原的红牡丹,汉中盆地的油菜花,在这里烂漫开放,争奇斗艳,组成了一道亮丽而奇特的文化风景线。原中国文联党组书记高占祥为学会题词:“誓向民间觅真诗。”原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作协主席陈忠实誉之为:“泥土里开出的诗花,馨香且持久。”陕西农民诗人,在编的300多人,编外的成千上万,分布于全省各地。一、二、三代领军人物,是王老九、李强华、郭建民。
王老九是西安市临潼区人,曾任中国作协理事。他只上过一年私塾,解放后才学会写字,却能出口成章,落笔生花,写了大量快板诗,出了3本诗集,开创了庄稼汉诗派,五进北京城,三见毛主席。这实在是一个奇迹。他的诗,善用比喻,朗朗上口,如《张玉婵》:“回家忙拉二尺半,洗净手儿调白面,擀成纸,切成线,下到锅里莲花转。”纸喻面之薄,线喻面之细,莲花喻面之美。未言一个”巧”字,巧媳妇的倩影活灵活现。

王老九肖像
李强华是西安市鄠邑区人,曾任鄠邑区画乡诗社社长、鄠邑区作协主席、陕西农民诗歌学会副会长。他只上过4年小学,自学成才,写诗万首,出了7本诗集,曾经被毛主席接见。他的诗体与时俱进,经历了快板诗——新民歌——新诗三个阶段。代表作《牧归》,立意新颖:“高山朵朵白云,低坡处处羊群,一股下山的风啊,搅乱了阵。是云是羊,怎区分?是真是假,怎辨认?夕阳笑红了脸,牧羊女也合不住唇,摊摊大了,真喜人。嗨哧,她挥动手中长鞭,鼓圆一身劲,管它是羊是云, 一起吆进家门。”先写羊。羊如云,云如羊,扑朔迷离,难以分辨。后写人。夕阳如笑脸,笑脸如夕阳,“挥动”“鼓圆”、“吆进”三个动词,把牧羊女心花怒放的喜悦之情推向极致。这首诗获陕西首届农民诗歌大赛二等奖。

郭建民是铜川市新区人,曾任村党支部书记、乡文化站长,现任陕西农民诗歌学会会长。他发表3000多首诗,出版7本诗集。代表作《耀州锣鼓》,没有正面描写家乡日新月异的的新变化,只选取了“狮吼华原,龙吟耀州”的锣鼓场面,角度小,主旨大,有声有色地表现了耀州人蓬勃旺盛的生命和勇往直前的风采。这首诗获陕西第二届农民诗歌大赛一等奖。

郭建民参加活动
任超:数农民诗歌,还看陕西。农民诗歌,和农民画一样,成了陕西对外交流的文化名片。花红不忘育花人。常智奇说:“初红是以专门研究陕西农民诗歌的评论家的姿态出现的。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他独擎陕西农民诗歌评论的大旗。应该说,陕西农民诗歌创作阵营的形成,与初红执农民诗歌评论之牛耳,有一定的关系。”你有多年的诗歌教学和创作实践,你认为好诗的标准是什么?
初红:我为农民诗歌做的工作很少。郭建民是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育花人。他开创了农民诗歌的新局面,为农民诗歌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好诗,是诗人从心底喷发出来的真情,来不得半点虚假。我认为,一首好诗应该具备六个要素:立意高,构思巧,意境新,形象活,感情真,语言美。六个要素,立意最重要。什么是意?所谓意,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种情怀,一种魂魄。 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凡是优秀诗作,无不跳动着一个真善美的灵魂。一个时代诗歌繁荣与否的标志,是看其是否出现了重量级诗人和经典作品。旧体诗,尤其是唐诗宋词,好诗多,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新体诗,好诗少,经典之作更少,如凤毛麟角,罕见难觅。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臧克家的《有的人》、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贺敬之的《回延安》、流沙河的《理想》、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舒婷的《致橡树》、叶文福的《将军,不能这样做》、纪宇的《风流歌》、乔羽的《思念》、阎肃的《敢问路在何方》、石祥的《十五的月亮》、毛锜的《司马祠漫想》、党永庵的《我们这一代》、商子秦的《我是狼孩》、薛保勤的《送你一个长安》等作品,是读者公认的好诗。有些作品选入大学文学教材和中学语文课本,有些作品谱曲演唱。

现任陕西省农民诗歌学会会长李雪茹
任超:当代诗歌陷入困境,原因是什么?中国诗歌向何处去?
初红: 当代诗歌,忧大于喜。诗人多,诗作多,诗刊多,诗赛多。山头林立,乱象丛生,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虚假的繁荣背后,潜藏着衰败的危机。诗歌成为小圈子内部的文字游戏,离人民越来越远,读者大量流失。口水诗、魔幻诗、先锋诗、探索诗、屎尿诗,招摇过市,以假充真。这些作品,玩深沉,弄玄虚,内容低俗,意象杂乱,体式西化,文字晦涩,读之拗口,听之刺耳,毫无诗的意境、形象、韵味和旋律,连诗坛泰斗臧克家、艾青、贺敬之也惊呼“看不懂”。它污染了诗坛的空气,败坏了读者的胃口。山重水复,雾浓路遥。中国诗歌向何处去?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诗歌的前行指明了方向。陕西农民诗歌的光辉足迹,为诗歌的发展提供了经验。时代呼唤好诗,好诗尽在民间。我想借助七彩电波,寄语各位诗友:希望你们高举理想的旗帜,鼓起信念的风帆,投入汹涌澎湃的改革大潮,关注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突破事物的表面,直达事物的根本,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坚持意识形态属性与艺术审美属性的统一。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鲜活的形象,优美的旋律,写出弘扬中国精神、体现中国特色的好诗。

主持人简介:
任超,西安市长安区人,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西安协和医院董事长,陕西政协委员,陕西公共学会副会长,西安民营企业家协会副理事长,陕西广电台农村广播《任超夜话》栏目和西安广电台综艺频道《任超話关中》栏目主持人,出版《任超夜话》等书。
嘉宾简介:
初红,原名赵昌济,西安市鄠邑区人,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鄠邑一中特级教师,陕西作协会员,陕西音乐文学学会会员,陕西教育学会会员,陕西农民诗歌学会终身名誉会长。出版《初红诗选》《初红文选》,作品收入《中国当代诗人代表作》《中国当代歌词选》《中国儿歌大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