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间有哪一种活法是令人震撼、钦佩、悲悯而又充满奇异感受的?时隔多年,再一次读李娟的《羊道》系列小说,还是会被疆北哈萨克族的游牧生活深深震撼。那些荒原中常年与寒冷、辛劳为伍的牧羊人,逐水草而居,与雨雪共存,沉默而泰然地存在于文明的另一端。
对于身处丰饶的文明世界却压力重重的人们来说,突然旁观到生活条件极度贫瘠的荒原牧人的生活,以及他们面对莽原那种处之若素的生活态度,是令人震撼的。这巨大的差异,使人困惑:到底哪一种生活里的状态是我们内心想要的?而世界如此割裂,快乐的阈值和生命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总是被那些不同寻常的场景打动。比如说:转场。
哈萨克牧人基本上是一周一迁徙,一处草地被牛羊吃薄了就转往下一处。为了迁徙的便捷,几公里附近的两三家人会一起走。头天夜里拆掉毡房露天而眠(在零度以下靠着行李和衣而卧,睡前放在草地上的织物拿起来的时候会硬邦邦的扯掉一层草皮)。凌晨2点出发,老人跟随驼队(背负家当),年轻人或者孩子共同协作赶着庞大的羊群和牛群,向着深山中的牧场而去,这一走就是几天,常常是冒雨前行,在积雪皑皑中爬山涉水。
“我们走了整整三天,一共翻过了四重大山。在险要的山路上,所有骆驼的鼻子都挣出了血(怕骆驼掉下山崖,人使劲拉的)。越往大山深处走,气候越寒冷,一重雨一重雪......有一阵子雨下得很大,当我经过小母亲的黑蹄红马时,摸了一把小婴儿身上蒙的毯子,早已湿透,结满了冰霜。又把手伸到毯子底下摸,小棉被也又潮又冷,孩子冷得哭个不停......小母亲冻得脸色发青,一声不吭......”
人和动物都沉默地忍耐着,浑身透湿地跋涉在千百年来注定了的命运旅途中。
转场是牧人的重要节日,大家都会穿上鲜艳的华服,盛装出发。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在天地之间的茫茫荒原上,在恶劣的雨雪天气中,远远的一小队盛装跋涉的人群。......明知会浑身湿透,会搞得肮脏不堪,为什么要盛装上路?这荒野之中,他们又穿给谁看呢?是对广阔澎湃的山野的敬畏吗?还是对祖先走过的道路的致敬?
不得而知。
至于与生俱来的孤独,又有谁的体会比蛮荒牧人更深刻呢?
“他赶着羊翻过一座座大山,重重美景让人疲惫,寂寞也让人心生倦意。于是他系了马,在森林边的大石头上躺倒睡过去了。羊越走越远,他的睡眠却越陷越深。哎,睡吧,心里还有什么挂碍呢?什么样的力量都无法像‘寂静’那样,轻易地让人完全停止下来。”
放牧时如果偶遇了附近的牧人,会欣喜若狂,反复交换彼此的信息,而社交生活如此简单,几句话就聊完了,于是一起远眺群山。无话可说也没啥尴尬的,大家往后一倒,继续睡觉。(此处表情包是:哈哈哈哈)
牧羊女卡西收到了远方发小捎来的一封信,薄薄的两张纸慰藉了她一整个夏天。......饭后读,睡前读,放羊的间隙声情并茂地读,爬山路上歇息时,掏出来细细品读。洗衣服的时候读,信不小心掉进烧水的大锅里,捞出来晾干继续读。“漫长的阴雨时光里,火炉中的松柴噼啪燃烧。原木墙壁上缝隙密布,四处漏风”,这样的夜晚,卡西在做什么呢?掏出这两张揉得不成样子的信,幸福地偎着火炉读......
——这该是多么的孤独呀!青春、衰老、友谊、财产......都跟着羊群行走的人们,已经将孤独深深地埋藏在血肉传承之中了。深山中的牛羊四处散落在顶着皑皑白雪的巨大绿色坡体下,牛羊走在自己的命运里。依循季节和环境调整生活状态的哈萨克人,放牧、驻扎,随着四季的变幻而迁徙,人也是走在自己的命运里。牛羊、人、山野和天地,融为一体。零星散落在旷野中的毡房就是大海中的孤舟,寂静地起起落落,沉默静谧地和海浪同频呼吸。
可这些场景,却又是多么的宁静!人们安然地活在孤寂里,细细碎碎的生活到处是喜悦:暴雨之后太阳出来的喜悦,牧羊途中遇到可爱的索勒(旱獭)的喜悦,好朋友远方来信的喜悦......至于那些生活的困顿:整整一天在雨中牧羊(常态,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没有雨衣),常年的潮湿环境导致的各种疾病(中耳炎、脚气),没有水果蔬菜导致的缺乏维生素,手脚长期开裂,野外生活的缺医少药,各种生活物资的缺乏......大家都选择淡而化之,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睡一觉,饱饱吃一顿,啥都过去了,假如还没好,那就再睡一觉,再吃一顿。
文明起源于生活,生活孕育了习俗。哈萨克人的习俗有着浓浓的游牧色彩:有远客来布茶留餐是基本礼仪,而为客人提供何种食物是主人家财力的体现,这种风俗的底层逻辑,是对食物的重视。主人家如果在干活,客人来了也要参与,因为荒野中劳动力是稀缺的。
长途跋涉的转场牧人路过陌生的毡房,总会得到一碗解乏的酸奶,予人方便自己方便,简单的哲理沉淀在千百年的习俗里。
长子的头生子要过继给父母,因为年迈独居的父母需要人气,也需要依靠。
需要传递的消息,在交通和通讯匮乏的情况下,会通过口口相传,在半天的时间传遍山野。每个人都会把得到的消息传递给每一个看到的人:哪怕素味平生,哪怕策马背道而驰,也要先传个话再赶路,哈萨克人的“土电话”就像是蚂蚁通过触角传递信息,是这个民族独特的连接方式。
跋涉在荒原中的牧人和奔波在文明世界的我们,大家互为镜像,映照出各自的快乐和忧伤。哪一种活法更令人向往呢?不过是境随心动吧。一封来信可以给牧羊女带来一整个夏天的喜悦,我们生活中又有多少这样的小确幸!生活从不缺乏快乐,只是你要有发现快乐的能力。
“有的人能感受雨,而其他人只是被淋湿”。
那就让我们做能感受雨的人吧。
作者简介:孟湘,湖南湘潭人,大唐湘潭电厂退休员工,原工会秘书,爱好写作、旅行,文艺女中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