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绵长的海岸线如同巨龙蜿蜒其身,将蓝色的大海拥入怀抱。沿岸曲折的风貌,尽显着自然与历史共同绘制的笔触。举目望去,沿海之地雄踞四座历史悠久的海防古城,仿佛是古代人民英勇守卫家园的历史见证。
首当其冲的便是龙海的镇海卫,此处历经风霜雨雪,依旧傲立潮头。遥想当年,这里曾是海防的重要关口,水军将士们日夜巡逻,以铁骨铮铮守护着家园的安宁。每当海浪拍击着城墙,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峥嵘的岁月。漳浦的六鳌古城,则深藏在这片沃土之中,古城之上的风烟流转,述说着千年的沧桑。行走其中,仿佛能听到古人的呼喊和战马的嘶鸣,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热血与激情。东山的铜山古城,依山傍海,固若金汤。每当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城墙上,仿佛为这座古城镀上了一层金光。它见证了海疆的安宁与繁荣,也承载着无数英雄豪杰的壮志豪情。而诏安的悬钟古城,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海岸线上。这里曾是海防的前哨,如今则成为历史的见证。古城之内,每一砖每一瓦,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英勇抗敌、守护家园的辉煌历史……
明代的闽南沿海区域时常受到倭寇的侵扰,这些海盗般的敌人不仅侵占了大量的海岸地带,还使得百姓生活在极大的恐惧之中。为了应对这一严重的威胁,朝廷决定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加强海防。在这样的背景下,洪武二十年,即公元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被赋予重任,管理福建的军务,专门负责“经略海上防倭戍守”。经过周德兴的实地勘察和精心规划,漳州沿海由北而南修建了四座临海城堡:镇海、六鳌、铜山、悬钟。这四座城堡犹如四个巨人,日夜守护着海防前线,为明朝的海防线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屏障。其中,镇海卫是这四座城堡中的佼佼者,也是闽南地区海防的重要据点。
镇海卫位于漳州龙海隆教乡的镇海村,这个位置枕山面海,地理位置极为突出。这里地势险峻,居高临下,是攻守兼备的军事要地。其四周环布岛屿,东有东碇,南邻南碇,北与金门诸岛相望,自然条件允许其控制大片海域,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镇海卫城墙坚固雄伟,其周长八百七十三丈,高二丈二尺,宽一丈三尺。城墙全部采用条石砌成,显示出明代军事建筑的雄伟与坚固。城墙上设有女墙、窝铺、垛口等军事设施,共计女墙1660处、窝铺20个、垛口720个,显示了其高度的战备状态。四个城门分别开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而南门更是设有双重城门,内外城门错开,中间形成半圆形的“瓮城”。这种设计在军事上有特殊作用,可以诱敌进入并围而歼之。
时光流转,尽管岁月的风霜使得城墙大部分已经消逝,但城门依旧基本保存完好。镇海卫作为漳州四座海防古城的领衔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明代的军事建制中的“卫”,是一个重要的军事单位,承载着保卫疆土、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职责。这个军事组织的最高长官被称为指挥使,他统率着庞大的军队,麾下的兵员数量高达五千六百名。这些士兵经过严格的选拔与训练,都是精锐的战士,为国家的安宁而时刻准备着。在卫之下,还有着更为细致的军事组织划分。其中之一便是千户所。千户所的军事地位介于卫与百户所之间,其长官被称为千户。千户所的兵员数量为一千一百二十名,这些士兵在千户的领导下,进行着系统的军事训练与演习,确保在战时能够迅速反应、有效作战。再下一级的军事单位则是百户所,其长官被称为百户。百户所的兵员数量虽然只有一百一十二名,但每一个士兵都是经过严格选拔的精英。他们在百户的带领下,进行着更为细致、专业的军事训练,以备不时之需。百户所的设立,使得军事力量的布局更为细致与全面,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发情况。这一军事组织体系,体现了明代对于军事力量的重视与布局的智慧。指挥使、千户、百户等军事长官,都肩负着重要的职责与使命。他们与麾下的士兵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严密的军事网络,为国家的安宁与稳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岁月如梭,光阴荏苒,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巨变,这座古城见证了无数的历史风云。明正统年间(1436-1450年),朝廷首次下令重修城墙,随后的弘治年间(1488-1506年)和隆庆年间(1567-1573年),这座城墙又经历了多次的修缮与加固。它犹如一位顽强的老者,尽管岁月的痕迹已深深地刻在它的身上,但它依然屹立不倒。
当然,历史的脚步不会因此停歇。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政府的“迁界”政策让这片土地变得特殊起来。沿海的土地被划为“弃土”,禁止“片板”下海,这里的居民被强制迁移至内地。这一决策使古城之一的镇海卫因为处在“弃土”之列而被废置,昔日繁华的街道和热闹的市井生活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到了康熙二十年(1681年),人们又重新重视起这座古城的防卫,镇海卫城再次焕发新生,修起了金门水师汛防城。这一举措不仅增强了海防力量,也使得这座古城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清廷在城中增筑了四座炮台,进一步强化了这里作为海防重地的地位。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城见证了太多的兴衰变迁。虽然朝廷的海防政策变化无常,但它始终坚韧地矗立在这里,作为历史的见证者默默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镇海卫南门外是一片曾经硝烟弥漫而今岁月静好的土地。来到这里,历史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见,校场、将台、演武亭与烟墩台等军事设施,宛如一幅古老的画卷,诉说着往日的辉煌与荣耀。而在这些军事设施之间,还掩映着一座小庙宇——天门宫,它像是历史的守望者,静静地守望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变迁。
城内外,散落着许多尚待整理的文物。它们或许是一段段残垣断壁,或许是一件件古董遗珍,但每一件背后都隐藏着丰富的历史故事。这些文物如同一本本活生生的历史书,等待着人们去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据史志记载,从15世纪初至16世纪上半期的100多年间,镇海卫城堡的护卫下,城内居民生活稳定,经济兴隆,文教鼎盛。那时,城内曾有文庙、书院和义学等文化教育机构,为这片土地培育了一代代英才。这些建筑虽已不复存在,但它们留下的影子依然可以在人们的记忆中寻觅。城门内约20米处,有一座仿木结构的花岗岩石牌坊——世阃坊。这座牌坊是为明朝都指挥使徐兴及其孙子徐麟所立。坊高6.5米,面阔8米,四柱三间,庑殿顶。如今,两面分别镌刻的“父子承恩”和“祖孙专阃”的匾额已经掉落,但牌坊的巍峨依然见证着历史的厚重。
在校场的遗址上,还可以看到当年旗杆的底座。中间的圆孔依然清晰可见,可以插入铁条以固定旗杆。想象一下,昔日将士们在这里操练、出征的情景,不禁令人心生感慨。此外,这里还留下了将士们曾经使用的工具,如碾压稻谷的工具等,它们虽然已经历了风霜雨雪,但依然散发着历史的韵味。
水门的右侧有一个名为飞蛾洞的地方,它是闽南十八洞之一。相传杨文广平闽时曾进过这个洞。洞内神秘莫测,给人一种充满遐想的感觉。城北有一块巨石,巨石上有一个凹痕,形似锁孔。传说内藏有宝剑和天书。如果有人能用手指扣满两端锁孔,即可打开天锁,得到天书。因此这块巨石被称为“天书巨石”。这个传说给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神秘和奇幻的色彩。然而,至今还没有人能解开这本“天书”,也许这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吧。
当时卫城的繁华和繁荣程度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坚强和英勇,是最坚实的堡垒。在城内的驻军最多时,人数高达数千人。如此庞大的军队需要大量的水资源来维持日常的生活和战斗需求。因此,在卫城的各个角落,都需要掘井汲水。至今,在城墙下、城门边、庭院的深深处、古榕树的浓荫之下、石子铺成的小径旁,还留下了众多的古井遗迹。这些古井都充满了故事与历史的气息。它们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日常用水的需求,更是卫城历史的见证者。有的井被赋予了名字,如七星井、柳树井和甘泉井等。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独特的传说和历史。七星井的井底是一块厚重的石板,石板上凿有六孔,泉水从石孔中汩汩冒出,仿佛天上的北斗七星降落人间,因此又被称作“米筛泉”,泉水如同筛下的米粒一般纯净而珍贵。
柳树井则以其独特的景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长期的打水使得井绳在井沿石上磨出深深的凹痕,这些凹痕经过岁月的沉淀,形成了莲花般的形状。每一道痕迹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见证着岁月的流转和历史的变迁。甘泉井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据说郑成功曾在此操兵并饮用此井的泉水,因此得名国姓井,寓意着这座城市的英勇与辉煌。郑成功的身影与甘泉井融为一体,成为了卫城历史的一部分。每当人们走近这些古井,都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气息。它们不仅仅是生活的必需品,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卫城无数的传说和故事。这些古井的存在,让人们对过去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也让人们对这座城市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期待。
在遥远的过去,历史的波澜壮阔曾经凝聚于这座古城之内。随着时间的流逝,古老的城墙依旧坚固矗立,但城内的居民却经历了几代的更迭。如今,古城中的居民大多已是面目一新,但他们之间却有一条无形的纽带紧紧相连,那就是他们的祖先——那些曾经守卫古城的将士们。
外来的守城将士,在漫长的岁月中,与当地的居民逐渐交融。他们与当地人通婚联姻,共同守护着这座古城的安全。他们的后代在这片土地上逐步繁衍生息,人口日益增多,形成了较大的村庄。这些村庄如今已是古城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古城共同诉说着过去的故事。然而,尽管这些居民在古城中生活繁衍,他们对祖先的溯源却知之甚少。或许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曾经的英勇事迹已经逐渐被遗忘,或许他们的祖先并未留下太多的文字记载,使得如今的村民对自己祖先来自何方一无所知。这些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依然保留着一些古老的习惯和风俗,这些都是他们与祖先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语言、文化、生活方式都深深地打上了古城的烙印,这些都是他们祖先留给他们的宝贵遗产。每当夜幕降临,他们望着星空,或许会在心中默默地追寻祖先的足迹。他们或许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来自何方,但他们知道,他们的根就在这里,在这座古城之中。他们与古城共同呼吸,共同感受岁月的流转,共同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
如今,这座古城虽已年久失修,逐渐被遗忘,但它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却是无法被抹去的,古城中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都承载着历史的印记。镇海卫的存在,不仅是一道坚固的防线,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