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长里短
作者 袁爱华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爱情观,价值观。每个人出身环境,家庭生活氛围,所受教育各不相同,每个人选择的人生道路自然不尽相同。
一个人想要拥有什么样的人生,走什么样的道路,跟他接触的人有关,跟他灌输的理念有关。一个未婚者要走什么样的道路,取决于他的父母,取决于给他言传身教的那个人,取决于人生道路上他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已婚者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很大程度取决于他枕边的那个人,有人说:看一个男人的品味,首先看他选择的那个女人。有人说:看一个女人是否贤淑,取决于她的母亲,也取决于他的丈夫。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婚姻跟他的父母有一定的关系,他生长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他就会追求什么样的生活。
生活中婚姻家庭模式形态各异,千奇百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出生背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每个人都有心中理想的婚姻状态。幸福的婚姻都是一样的幸福。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
拿我父母的婚姻做例子吧!我父亲和母亲的婚姻是奶奶和姥姥做主包办婚姻,大姑也是其中一个做媒者,父亲在部队当兵期间,并未跟母亲见过面,亲事就这样定下了,主要原因是出于家庭。父亲与母亲的婚姻不是出于爱情,更多的是一种亲情在维系。父亲是一个审美观很强的男人,以他的标准,他是不可能喜欢母亲的,母亲多数时候扮演的是一个陪伴者和倾听者的角色,父亲对母亲有的是感恩。之所以,导致父母一辈子两地分居,这是因为不同的家庭背景导致的。我的父亲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他九岁那年我爷爷就去世了。他跟着奶奶长大的,从小特别依赖奶奶,他对奶奶特别孝顺,当兵千里之遥,他不能尽孝,他希望有这么一个人在家替他行孝啊!于是,接到家里来信,他就把照片寄回来了,父母没有谈过恋爱,父亲见到母亲的时候我不知道他真实的想法,据大姑说他们从中做了不少工作,原因大致是因为母亲长得并不漂亮,我大姑一句话就改变了父亲的主意,大姑说的是我的二伯母,就是父亲参军前我二伯父娶的老婆,父亲他们一起下地劳动过,父亲说她长得就像朝阳沟里的银环。大姑说:“家里娶了一个漂亮的,莫名其妙死了,再娶一个,万一再过不成,咱们这家还过不过?咱娘还活不活?”一句话父亲就说:“不管她长得多丑,只要对咱娘好,我同意。”于是,父亲从部队请假回来完婚,父母结婚很仓促,但是母亲一见父亲二话没说就认定了他,当时姥姥还在信阳给大舅家看孩子,姥姥一次都没见过父亲,就这样,父母按老家的规矩结婚了。结婚后,父亲又回了部队,接着就是办理复员手续,部队领导再三挽留他,他执意要回河南。次年,正式到郑州铁路部门报到,从此,父亲成了一名铁路职工。我记忆中父亲是个大男子主义很强的男人,在家所有事都是父亲说了算,母亲只能言听计从。父亲是开拓型人,他多重性格,擅长社交,他开朗乐观,心底善良,爱助人为乐,属于老婆孩子热炕头的那种类型吧!不指望事业上有多大进展,他把家庭看得很重。我记事起,父亲对我们都是视如珍宝般疼爱的。八岁那年我印象中最深刻的一次,晚上不知道何故,父亲跟母亲发生口角,母亲他们吵了两句,大致是因为我的一句话,涉及到母亲,不知道是我咳嗽感冒了,还是怎么回事,父亲打了母亲一巴掌,母亲当时就拉着我提着尿桶进了厕所,我发现母亲哭了,我当时心里也很难过,我没想到我一句话父亲就给母亲带来这么大的伤害。
还有一次,就是父亲大休回家休息,晚上,要抽烟,给我钱让我去小卖铺买烟,回来路过我家大门楼,走到门楼中间发现一个中年男人站在那里,用架子车车轱辘放在正中间,吓了我一跳,原来他是我父亲堂兄的朋友(在村里威信很差,外号三只手)借我们家门楼放车,我回家告诉父亲我们门楼有个人大晚上不说话,还用车子挡了我路,闻讯后,父亲腾身而起,上前抓住那个男人跟他吵架,还敲了我堂叔的门跟他也吵了一架,都是因为我一句话父亲生气了,因为父亲心里把孩子看的很重,不允许任何人伤害。
还有一次,我11岁那年,父亲不在家,我跟哥哥母亲奶奶几个在家,忽然父亲回来了,父亲喜欢打扫卫生,喜欢家里干净,于是就请人把厨房门用石灰粉刷了一下,当时遭到母亲和哥哥阻止,理由是:太难看了!父亲不听,一边让我们把床铺拉出来大扫除晒被子,一边跟母亲说:这日子没法过了,我们离婚。这是我记忆中父亲当我面第二次跟母亲提离婚。第一次是我八岁那年,母亲在哭,我们三个女孩围着母亲哭,有本家人过来劝说,父亲回郑州工作后,这个事情就不了了之。
我记忆中父亲打过母亲一巴掌,之后的很多年都没有发生过争吵。有次我上初中那年,周边的女孩都扎了耳孔,包了红指甲,我也想包指甲,没想到父亲回家了,看到我包了红指甲,指着母亲说:“我如果下次回来再发现我的女儿染红指甲我饶不了你!”从此母亲就不建议我包指甲了。小时候我是跟奶奶,母亲一起在老家生活的,直到初中三年级那年(1990年)我们全家户口由父亲所在单位给办理了“农转非”,从此,我们全家落户郑州。以前在家由奶奶母亲做饭,到郑州后,哥哥,姐姐做饭,哥哥成家后,由父亲采购,弟弟做饭。
哥哥到了适婚年龄见过很多对象,都是别人主动找到家里给他提亲的,哥哥当年标准比较高,他很注意个人仪表,之前他的几个女朋友我都见过,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长得皮肤都很白,个子都在1.65米之上,女孩都很喜欢我哥,哥哥性格内向,在校时是三好学生,一直是班长,因为高考前夕老家来人求父亲帮忙,哥哥中午头骑着新自行车路上偶遇一帮小混混,要夺哥哥自行车,哥哥不给,于是,抢夺中给哥哥打了起来,哥哥受伤后他们跑了,从此,这就成了哥哥不上学的理由。父亲因为弟弟生病,站上给予照顾,父亲单位提前为他办理了退休手续,由19岁的哥哥接班。哥哥接班后在单位一直表现很好,工作上积极上进,还是站上一支笔杆子,他经常发表文章,也在全站知识比赛中获过奖。后来因为年龄关系,总是走马灯似的相亲,婚事一直没有定下来,作为家中长子,父亲看同门叔伯家儿子比哥哥小几岁都相继成家立业了,父亲心急如焚,托朋友给哥哥介绍女朋友,父亲朋友给哥哥介绍的女朋友是郑州铁路局住院部一名主任医师,父亲见过她,感觉这个女子除了个子稍矮了点,其他条件都符合,她父母都退休了,本地长大的,哥哥是警察,哥哥跟她接触了大概一个多月左右就打了退堂鼓,哥哥说:“每次都是我说话,她只听,就会笑,从来没有主动联系过我。”这大致是哥哥提出与她分手的原因吧?当父亲问媒人具体原因时,媒人说:“人家姑娘可是我们这里口碑技术人品都是一等一的好,人家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呢,你儿子就要跟人家分手了!”原来是在谈这个朋友时,父亲的一个女同事又让哥哥见了另外一个女子,同事家远房亲戚,在郑州干理发,哥哥当初第一眼没相中她,一口就回绝了,谁知道从医生那里回来,迎面就碰到了上次他拒绝过的农村女人,她比哥哥外向,主动跟我哥打了招呼,还主动请他吃饭,估计他们就是从这儿开始交往的吧!
期间哥哥曾经带我去她开的小理发店找过她一次,她请我和哥哥吃的烩面。回来路上哥哥问我:“你看她咋样?”我说:“不咋样!不伦不类!我不喜欢。”哥哥说:“我也觉得不行,就是她老给我打电话。”谁知道,我在东风路工作期间,有一天,哥哥突然出现在我的柜台前,我诧异:“哥,你怎么来了?”他说:“借你自行车骑骑。”我当时虽然有点纳闷:他自己有自行车,借我车给谁骑?原来是给她借的!去东风路绿茵广场逛公园去了。后来,我也没多想,忽然有一天听姐说哥要结婚了,原来这个人就是那个理发师。我当时感觉很吃惊,姐说:“老大,没主意,说好明天领结婚证的他又犹豫了!看来他不喜欢这个女人。”哥哥结婚在1998年腊月,父母去给他们择日,人家却说:“这两个人没好!”父母很诧异,但是,事已至此,他们也不能反悔了。他们的婚礼是在老家举办的,我和姐姐当时都在邮局上班,没有参加,据说很热闹。婚后,没多久就听说她怀孕了,原来是这样,怪不得结婚呢?结婚后,像一步登天了似的,到了我家,一反常态,要求哥哥跟我们保持距离,哥哥的工资由她保管,怀孕期间,跟家里人闹分家,鼓动哥哥跟父亲争房子,让她的娘家兄弟弟媳从农村搬到我家来住,住在我们家厨房,我们每天上班,每天看到厨房里住两个陌生人,在这里又吃又住,还把家里弄得一团糟,卫生也不知道打扫,姐姐每天买菜,等去做饭时,发现菜被人不打招呼拿走吃了,还跟没事人似的。
我们上班,有邻居告诉父亲:你们娶的儿媳妇不错,来到你们家真会吃,三天两头炸油条,每天在家看看电视,躺在沙发上睡睡觉,还要求哥哥给她炖鱼炖猪蹄吃,说为了孩子。孩子出生第一年走亲戚,把别人送我的大礼包不打招呼就搬走了,我还不知道里面究竟是什么东西,她看到别人送我的大礼包就跟我哥大吵大闹:“你让我掂两只捶去串亲戚吗?”吵闹过后她还问父亲要了600元回门的礼金,还说她们老家都兴这个,新媳妇回门要有彩礼。父亲还给她买了两条大鲤鱼,因为她出生在农村,家庭并不富裕,她是家里老大,下面有三个弟弟,她嫁到郑州就有一个目的:要过好日子。因为找的男人有工作,有房子,老公公也有工作,有房子,这就是她跟我哥哥结婚的主要初衷吧!在她眼里只懂索取,不懂奉献。哥哥一味迁就,导致她变本加厉,一味地追求金钱物质享受,盲目跟人家攀比,自己又不学习,又没文化底蕴,你给她讲道理,她给你胡搅蛮缠,久之,家里人也不愿跟他们走近,也许各自有各自的生活态度,各自心里都有小算盘,话不投机半句多,三观不同,不能交流,不能谈心,久之,婚姻处于两极分化,我发现他们每次聊天就要硝烟弥漫,祸及他人。
我发现她每次回娘家前都要跟哥哥大吵一番,走完亲戚回来就是问哥哥闹着要钱,搅得家里鸡犬不宁,无奈,父亲又向单位申请买了一套房子,跟他们分开过。于是,她就鼓动哥哥把他们住的房子该扣除的钱从父亲工资卡里扣,后来,父亲站上领导发现这个问题,看不下去,找到父亲谈话,此后,房费开始从哥哥工资里扣除,她知道后就不乐意了,又鼓动哥哥跟父亲闹别扭,几次路上偶遇他们面对面都不跟父亲说话,父亲回来后很生气,我说:“爸,你太纵容他们了,你们都定位错了,老子不像老子,儿子不像儿子,他们不给你说话,你也不用主动给他们说话。尊老爱幼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这点事都不懂?”后来,父亲没辙,独自在家生闷气,无奈之下我给哥哥写了一封信,通过讲事实,讲亲情,讲道理去感化他,接到我的信,哥哥主动打电话了,中秋节前夕哥哥带着老婆孩子登门看望父亲,父子关系逐渐缓和。
记得她是在郑州铁路中心医院生的孩子,全家人都去了,父亲还打地铺替换哥哥值班,哥哥看到父亲说话还是没轻重,他老婆的一系列做法跟我的哥哥有一定的关系,虽然她没读过几年书,对物质的渴望却很强烈,结婚以来,她派哥哥接送她七大妗子八大姨,借我车不成又让哥哥朝姐姐借车,因为我们来到郑州后,父亲委托哥哥曾经给我们姐妹三人一人买了一辆自行车,姐姐的是凤凰牌的,我和妹妹是三枪牌的,我们骑了三个月,都没一点破损的痕迹,我们都很爱惜,经常把车子擦得锃亮,她只要一骑,车子就像进了一回废品站,让人看到车子不由心疼,她指使哥哥借走姐姐自行车给她家亲戚用,一借,石沉大海,再问,称:”丢了!”如果接受不了这个事实,她就说:不就一辆破自行车吗?看看你们小气的!
说到哥哥结婚,毕竟也是我家第一件喜事,大家都很重视,哥哥给她买了三金,还去百货楼买的结婚衣服,婚后没见她穿过几次,就不知下落了。结婚后,哥哥不再写文章了,为什么?因为她眼里只认钱,只要享受,她有一个这样的观念,这种意识哪里来的我也不知道,她每次跟哥哥争吵就会说这么一句话:“这是我嫁到的!这是我应该得到的!”她意识里:我是女人,我的衣食住行都应该由老公负责。
她的这种观念一直影响着她的儿子,本来学习好好的,她却告诉儿子:上学没用!早点长大挣钱结婚吧!所以,才有了他儿子16岁开始谈女朋友的现象发生。
通过自己的家庭,看到整个社会,都说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我感觉此话有道理。我现在明白了他们婚礼当天父亲为什么不敢当众亲友面公开她从事的职业,为什么结婚这么多年,哥哥从来没有主动带她回过老家,没带她在亲戚朋友面前出现过,估计这是他内心特别自卑的具体表现吧!我记忆中最深刻的两次,他们闹离婚,一次是刚结婚没多久,哥哥提出离婚,她拿怀孕做要挟,死活不肯离婚,还有一次是他儿子7岁那年的冬天,两个人闹的很凶,是父母还有父亲同事出面劝阻哥哥以家庭为重,不看别人面子,看在孩子面子上再给她一次机会,毕竟她是一个外地人,一个人如果没了家庭,没了孩子,后果不堪设想!所以,直至父亲去世后哥哥带她进我们家的祖坟认祖。我想:这大致是我们家人把面子看的过重,大致是源于我们家族中走出去的都是读书人,我知道父亲一向是很尊重读书人的,哥哥娶了一个吵架能骂人的女人这让我很失望,她的到来让我们全家人颜面扫地,而这个把她带进家的是我哥,介绍她进我们家门的是父亲及哥哥共同的女同事,虽然现在她有所顾忌,但是,骨子里那点东西不是人为可以改变的。
父亲离世的数年里,大家在一点点疏远她,侄子一天天长大,我们一天天在衰老,她逢年过节知道跟哥哥开车回老家参与家族的红白喜事,知道逢年过节回家看望婆婆,不管动机如何,总之,她在一天天发生改变,也不跟老公大吵大闹了,也知道自己创造财富了,我发现她变得比之前懂事了,大致是她的儿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她要为儿子做表率吧?
从身边人的婚姻可见一个男人拥有什么样的女人,跟他的审美,跟他的品味有关。一个女人拥有什么样的生活跟她的父母,她的丈夫有关。婚姻是两个人的事,也是两个家庭的事情,两个不同家庭长大的人要走到一起需要很多磨合,很多包容,很多的让步,很多的理解。
钱钟书说:婚姻就是一座围城,城内的人想走出来,城外的人想走进去。也许就是这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围城风景吧!我想说:婚姻不一定是物质上的门当户对,但,一定是精神上的门当户对。真正幸福的婚姻不是你给了我多少,我给了你多少,而是只要两个人心在一起就好。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幸福的婚姻里两个人不会计较,不会抱怨。两人在婚姻的城堡里很温馨,很愉悦,很轻松,最重要的是心不会累。
(创作于2016年12月26日)

作者:袁爱华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专集《中原名人访谈录》散文集《黎明前的曙光》《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