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忘母亲做的刺角面
文/王银学

四月中旬,我们初中时的几个同学相约去蒲城县游玩,看过几个景点后,就到了午饭时间。正在琢磨着吃点什么?走着走着,老伴发现了一家刺角面店,建议吃刺角面,得到了同学们的赞同。

这是一家外表看起来不起眼的面馆。店面不大,装修一般,但收拾的干净利落,让人感到非常清新舒适。正值饭时,店里几乎座无虚席。我们一行五人,要了五碗臊子刺角面,两盘凉菜,共花去84元人民币。绿油油的臊子手擀刺角面陆续上桌,看起来就让人食欲大增。面条爽滑筋道,香气扑鼻,美味可口。一碗面入肚,几乎让人忘记了旅途的劳顿,仿佛瞬间置身于温暖的家中,这使我情不自禁地联想起母亲做的手擀刺角面。

我的老家在渭北旱塬,在那个物质匮乏,缺吃少穿的年代,乡亲们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生产队每年分的口粮根本不够吃,就靠野菜补充。尤其是青黄不接的春季,生活更加困难,吃饭成了大问题,是最难熬的日子。好在这个时候,大地回暖,万物复苏,田野里的野菜也纷纷探出嫩芽,迎接新生。

每当这个时候,母亲和姐姐,会利用给生产队干活锄地的机会,在田间地头寻找一些野菜回来。有荠荠菜、苜蓿、灰条菜、枸杞叶、苦苣菜、蒲公英、洋槐花、榆钱钱、白蒿伢子、野扫帚苗、刺角菜等。这些野菜有的被焯水后凉拌着吃,但更多的是被添在面条里边,或者与玉米面等杂粮蒸成菜馍或菜疙瘩吃,以充饥。只有当母亲闲下来时,才会用刺角菜或其它野菜做成菜面。这也算是换口味,改善生活。那时,家里每天只吃两顿饭,几乎每顿都离不开野菜。吃饭时,餐桌上摆放着一碟盐,一碟水和的辣子,菜面里调上它,再加点自家酿的柿子醋,那味道,甭提有多香啦。就是这热乎乎的饭菜,伴随我们度过了那艰难的岁月。那时候病虫害少,各种化肥农药还没有普及,除了棉花地里的棉花苗在生长期打少量农药外,其它田地里生长的庄稼是不打农药的。所以,野菜可以放心的吃。人们也不讲究什么营养,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

时间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家属和孩子随军,我们把母亲接到了石家庄一起生活。这时的母亲已积劳成疾,高血压、心脏病是她常年离不开药,鼻黏膜毛细管变脆,有时破裂导致流鼻血。每到春暖花开,野菜破土而出,吐出嫩芽时,母亲就会时不时地在周边地头寻一些回来,她特别喜欢刺角菜。对寻回来的嫩刺角芽,进行择拣、洗净控干,用刀剁碎,再和面、水和在一起,揉成面团,放入面盆,醒一段时间后,再反复揉,直至把菜面揉光滑,而后再擀面,切成如韭菜叶宽窄。母亲揉的面比较硬一些,因而擀出来的面有劲道,煮到锅里不会断,吃起来更是爽滑可口有嚼劲,再调以葱姜蒜末、油泼辣子、盐、酱油和醋等佐料,色香味俱全,筋道爽口,香辣过瘾。这是春天恩赐给我们的味道,也是母亲的味道,更是母亲留给我们的记忆。

有一次,儿子看到了母亲寻的刺角菜,就问:奶奶,您怎么老爱寻这种菜呢?母亲说:这个菜不光好吃,还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呢!啊!我不禁感到惊奇。心想,不就是地里长得其貌不扬、长相奇怪的野草,有那么神奇的功效吗?于是,我打开电脑,满世界的搜索,终于找到了有关刺角的介绍。

的确如母亲所言。刺角的性味甘、苦、凉,归心、肝经,常取干燥的地上部分入药。近代研究表明,刺角的主要化学成分有黄酮类、萜类、甾体类等,具有清热解毒、止血凝血、祛瘀消肿等功效,可用于吐血、便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以及痈肿疮痛方面的治疗。同时,刺角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具有较好的食疗养生价值。
看到此我明白了,母亲之所以对刺角菜情有独钟,一方面是几十年来形成的食用野菜的生活习惯,而更重要的是刺角菜对人体的药理作用,特别是对症于她自己的病情。

虽然母亲已经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她老人家的音容笑貌,一言一行始终留在了我的心中。每当春暖花开,刺角菜、刺角菜面依然是我的所爱,是我们家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刺角,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回忆,一种乡愁,一种情怀。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品种也更加多样化。吃得营养,吃出健康,是现代人们普遍的饮食追求。刺角菜、刺角菜面以其特有的鲜香味美,营养健康,逐渐由农家餐桌登上大雅之堂,成为人们餐饮宴请的一道特色面食。每当我见到它,就像见到了老朋友,还是那样的亲切,那么的可爱,瞬间勾起了我的味蕾。可我总感觉,跟母亲做的相比似乎少了点什么。


作者简介
王银学(装甲人),陕西省澄城县人,一九五七年出生,一九七六年二月入伍,曾经的战士、学员、教员,直至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