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卫星”的故事
投稿作者:邓祝仁(桂林)
如今,一九六零年代初以后出生的人恐怕都没能“有幸”体验到当年“放卫星”的滑稽吧。凑巧,我经历了历史上那让人无可奈何、啼笑皆非的一幕。
记得十分清楚,一九五七年国庆节三天假期后的第一天天(四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那天上午,老师说,当晚八点,桂林上空可以看见卫星。
那时,我特别相信老师。当晚,我独自走上漓江上最高的大桥,仰望星空,还真的看见了一颗比流星模样大的火球在夜空中快速掠过。我以为,那就是苏联老大哥的卫星。我欣喜地把这所见所感告诉了母亲。母亲诺诺应声,却没有正面回答我,我难免有点扫兴。此后好多年,我曾经多次信誓旦旦地对别人说,我的确看见过苏联卫星,因为老师说可以看到的。
在很长很长的一段日子里,对此,我深信不疑。
终于有一天,我突然产生了怀疑。我不敢肯定我当年所看到的就一定是苏联卫星,或许是通常所见的流星也未可知。因为我从来没有查到过那卫星飞越桂林上空的资料。可老师当年为什么那样告诉我们呢?
我清楚地记得,老师还告诉我们,苏联老大哥这颗卫星体现了苏维埃制度的无比优越性,生长在苏维埃国家,应该感到无上光荣与骄傲。
随之而来的一九五八年,桂林和整个神州大地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跃进”运动。连我们小朋友也知道“十五年超英赶美”,先是农民伯伯“放卫星”,亩产稻谷最高达到十三万斤,接着工人叔叔、各行各业都放卫星大炼钢。
当年秋季开学不久,我们搞了一次义务劳动,到瓦窑挖土方,挑泥巴。老师说,那里将建工业区,盖起一座现代化的炼钢厂,叫“桂钢”。桂林也要放钢铁卫星。老师说瓦窑很远,至少有十里路。我们学校在城东,瓦窑在城南外很远、很荒凉的黄土岭上。
全班同学还没有一个走过这么远的路,但无一缺席。到了工地,我的天哟,红旗飘飘,锣鼓喧天,人山人海,激情鼎沸。挑泥巴的队伍一队又一队,你来我往,穿梭一般。挖土的锄头,时而落下,时而伸向空中。呼着号子打夯的声音此起彼伏。那波澜壮阔的热烈场景从来没有见过。“以粮为纲”“以钢为纲”“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万岁”、“大跃进万岁”、“人民公社万岁”……各种大标语满眼都是。十来岁的我们,都想成为“放卫星”的小能手,满手满脚满脸满身沾满黄泥不算,有的同学连小手磨起了水泡也不叫一声……
可没过多久,传来瓦窑那地方不宜炼钢、做钢厂,厂址改迁到城北,即一个叫“观音阁”里面的地方,即后人呼“桂钢”的那里。我们好几万人的劳动自然泡汤。有人说“反正是‘义务劳动’”嘛。
接着,我们学校、我们班也大跃进,也放起了卫星。放什么卫星呢?老师对全班同学说,上头要求我们小朋友也“放卫星”。怎么放呢?这样放吧,我们来作文比赛,放放卫星,三天内,每人写一篇一万字的作文交上来,看谁的卫星放得快,放得大,放得高。
一万字是多少啊?我完全没有这个概念。把小本本格格乘了乘,哇,得写满三大本呢!写什么好?我苦恼极了。那三天,我闷闷不乐,饭也少吃了一碗。冥思苦想,不知所措。最后交上去的作文,顶多一两千字。还不知所云,抱定宗旨挨批吧。问问同学,大都一样的态度。可不曾想到,后来这事不了了之,老师再也没有提起,作文本也没有发回来,自然谁也没有挨批。
又过了些天,上级要来学校检查“放卫星”,尤其要看看高年级同学,即五六年级同学“放卫星”的情况。这可急坏了我们的班主任老师。那天,她急急忙忙地把我叫到办公室,说希望我把自己种的菜移栽到花盆里,借到学校放一天,当成班里放的劳动课卫星,检查完了即退回我。
我沉默不语,我不知所措。鬼知道老师从哪里知道我在学校后门外围墙根下种了一小块菜地。菜地上生长着几棵甘蓝果、椰花菜、莴笋与小白菜等蔬菜,长势喜人。尤其甘蓝果,已经有拳头般大。老师也就相中了它。那是我平时好玩种下的,虽然好几个同学知道,但和学校、和班里一分钱关系都没有。因为我家是菜农,就住学校隔壁。尽管我不情愿,但总归拗不过老师,无可奈何,只好同意了,心中却很不自在,那不是弄虚作假吗?
转眼间,六十多年过去了。那滑稽可笑的一幕一幕仿佛发生在昨日。每每想到这些,都让人哭笑不得。现在我知道:当年之所谓“放卫星”,特指一九五八年发生在神州大地的一场热火朝天的SH.H.ZH.Y.建设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从上到下--从国家最高领导人到社会最底层的普通老百姓,连同他们十来岁的孩子,从国家的宣传机器到各色媒体,从农业工业到各行各业,都起劲吹牛、扯谈,都盛行虚假浮夸,都满怀信心地“十年超英、十五年赶美”,都渴望急于求成,早日进入G.CH.ZH.Y。而老师的虚假与谎言,是那个年代的特殊产物或怪胎,显得何其虚无,空洞。在今天看来,老师当年或许像我一样也无可奈何,自然无需追究;但她哪里知道,其言行举子曾经动摇了老师在一个未成年孩子心中神圣的地位呢,曾经的确困扰过一个未成年的孩子的成长,让其纠结不堪呢!
注:这篇文章记述了我十岁(一九五七)至十二岁(一九五九)时的一些生活浪花。




(v)教授邓祝仁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