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演义》这部长篇历史小说,讲述了一系列故事,反映了许多道理。不同时空、不同年龄的人,读后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有聊不完的话题。
——题记
凌统和甘宁是孙权手下的两员猛将。凌统曾带伤与曹操手下名将张辽大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负。甘宁曾率一百骑兵夜袭曹营,左冲右杀,来回一遭,竟无一人伤亡。他们二人都名列江东十二虎臣榜。但是,凌统与甘宁有不共戴天之仇,几次三番要取他性命。这是怎么回事呢?
《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里说,建安八年(203年)十一月,孙权兴兵征讨黄祖。这个黄祖是荆州牧刘表部下的著名水军将领,任江夏太守。初平三年(192年),就是他设下伏兵,用乱箭射死了孙权的父亲孙坚。这个仇,孙策、孙权兄弟时刻记在心头,一有机会,就想灭了他。孙策曾在建安四年(199年)大败黄祖军,但被黄祖逃脱了。孙权上位以后,曾经几次攻打黄祖,以报父仇。建安八年(203年)这一仗,是孙权带兵第一次攻打黄祖。两军大战于长江之上,战鼓咚咚,杀声震天,激战多时,黄祖军往夏口败走。孙权部将凌操驾一叶轻舟,当先追赶过去。黄祖部将甘宁看得真切,张弓搭箭,射死凌操。时年十五岁的凌统,奋力向前夺回父亲尸体。孙权见损失一员大将,怕于军心不利,遂撤军回东吴。
建安十三年(208年)春天,孙权打算再次征讨黄祖,忽报甘宁来降。原来甘宁本为水寇,后投靠荆州刘表,被分配到江夏成为黄祖部将。他立下许多战功,却不得黄祖重用,这才来投东吴。孙权大喜,自率水陆大军十万,命周瑜为大都督,吕蒙为前部先锋,董袭、甘宁为副将,杀奔夏口而来。黄祖派苏飞为大将,陈就、邓龙为先锋,领兵迎敌。战斗中,甘宁砍死邓龙,吕蒙杀了陈就,潘璋活捉苏飞,大获全胜。
接着,孙权催动三军,日夜攻打夏口。黄祖兵败将亡,知道坚守不住,只得逃往荆州。甘宁埋伏在夏口城东门外,待黄祖出来,将他射死,割了脑袋,来见孙权。
孙权用黄祖的头祭奠父亲之后,设庆功宴请文武官员喝酒。正饮酒间,凌统突然哭着跳起来,拔剑刺向甘宁。甘宁连忙举起椅子抵挡。孙权劝凌统说:“他射死你父亲,是各为其主。现在既然都是一家人了,看在我的面子上,就不要记旧仇了。”凌统心想:你报了杀父之仇,倒来劝我不记旧仇,哪有这个道理?但又不能当众与领导顶嘴,于是仍然对甘宁不依不饶。孙权觉得事情不好办,当即命甘宁带兵五千、战船百只,去守夏口,以便避开凌统。
赤壁之战中,凌统、甘宁随周瑜立下大功。后来,合肥之战打响。吴军攻击皖城,城上矢石如雨。甘宁手执铁链,拨开矢石,攻上城头,一链打倒守将朱光。吕蒙亲擂战鼓,吴兵一拥而上,皖城遂克。
孙权进城后,把自己关在作战室里研究下一步进攻合肥的战事。但他命人利用战斗间隙,设宴为吕蒙、甘宁庆功,并要诸将作陪。席间,吕蒙让甘宁坐在上席,并且盛赞他的功劳。凌统喝了几杯酒,见甘宁坐在上席,吕蒙还不住地夸奖他,不由大怒。凌统上演了一出“项庄舞剑”,甘宁使双戟抵住。吕蒙见状,一手持盾牌,一手执刀立于中间,将二人隔开。后来,还是孙权闻讯赶到,才劝止二人争斗。
第二天,孙权率领三军杀向合肥。吕蒙、甘宁为先锋孙权与凌统居中,其余诸将为后合。孙权、凌统行至逍遥津北,忽听连珠炮响,张辽、李典从两边杀来。当时,前队吕蒙、甘宁已被乐进引开,凌统只有三百多兵马,情况十分危急。说话间,张辽已经率两千多骑兵杀到。凌统一面催促孙权赶快过桥去,一面翻身死战挡住张辽,为孙权争取时间。
再说,孙权纵马上桥,只见桥南端断了丈余,惊得手足无措。在牙将古利提醒之下,孙权勒马后退三丈多远,然后加鞭一跃,飞过断桥,到了南岸。凌统身中数枪,沿河而走,被董袭驾舟救回,部下三百余人全部战死。
孙权重赏凌统、古利,退回濡须整顿船只,准备再战。忽报曹操亲自带兵四十万来救合肥。孙权一面排兵布阵准备迎敌,一面问众将谁敢当先破敌,挫曹军锐气。凌统说他愿去。孙权问他带多少兵马。凌统说三千就够了。甘宁在一旁说:“只须百骑,便可破敌,何必三千!”凌统大怒,待要反唇相讥,孙权说不可轻敌,命凌统率军三千出迎曹兵。凌统刚出濡须口,便遇见曹军先锋张辽。二人大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败。孙权知道凌统伤未痊愈,怕他有失,命吕蒙接应回营。
甘宁见凌统无功而返,便向孙权请示夜间带一百人马去劫曹营,并说若损失一人一马不算功劳。孙权佩服他的胆量,挑选一百骑兵,赐酒五十瓶、羊肉五十斤。甘宁与众人共食酒肉,拿白鹅毛插在头上,于二更时分闯入曹营,纵横驰骤,逢人便杀。最后从南门杀出,由周泰接应回营。甘宁带领的一百骑兵无一伤亡。孙权大加赞赏。
次日一早,张辽来挑战。凌统见甘宁昨天立了功,就想今天立一功盖过他的风头。于是,向孙权请缨出战。凌统走后,孙权带着甘宁到阵地上观战。凌统纵马提刀出阵 ,张辽让乐进迎战。二将斗到五十回合,还未分出胜负。这时曹操也来观战,便叫曹休暗中放箭射死凌统。曹休躲在张辽背后,开弓一箭射中凌统坐骑。那马负痛直立,将凌统掀翻在地。乐进见了,挺枪来刺。说时迟那时快,一箭飞来正中乐进面门,咕咚一声栽下马来。两边军士齐出阵前,各救一将回营,然后鸣金收兵。凌统回到寨中拜谢孙权,孙权说:“放箭救你的是甘宁啊。”凌统听了十分感动,向甘宁行跪拜之礼,说道:“想不到您能给我这样大的恩惠!”从此,凌统与甘宁结成了生死朋友。
后来,他们齐心协力辅佐孙权,很得孙权器重。凌统死后,孙权封赏了他的儿子。甘宁死后,孙权下令立庙祭祀。俗话说“二虎相斗,必有一伤。”假如凌统和甘宁没有和好,动不动就拔刀相向,还不知道谁会死在谁的手里呢。二人和好了,其实是双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德报怨”是一种美德。因为它是化解冤仇的一种有效手段。《三国演义》写了三个报杀父之仇的故事,一是曹操攻打徐州。他不但要杀因用人不当造成他父亲死亡的徐州太守陶谦,还要屠杀无辜的徐州百姓。真是可恶至极!不过,在罗贯中的笔下,曹操是个大奸臣,这么干不足为奇。第二个是孙权攻打江夏太守黄祖。抓住黄祖以后,他只是拿黄祖一个人的头祭奠父亲了事,这也符合人之常情,说得过去。第三个是凌统为报杀父之仇,怨气冲天,总想杀死甘宁。没想到甘宁会“以德报怨”,救了自己一命,于是化解了仇恨。
凌统和甘宁的故事,告诉我们:“冤家宜解不宜结”。当然,这里说的是一个营垒里的人。其实,也适用于非敌对营垒里的人。
放下心里的仇恨,退一步海阔天空!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张泽民,1949年生,陈吴乡陈吴村人,中共党员。退休前曾任县政协办公室主任、文史委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