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爱唱戏,小学、初中都进入了学校的宣传队。可是我五音特别的不全,老是跑调。只能跟着说快板、相声,不会唱戏。近两年为了活跃农村生活,我们村十几个戏曲爱好者成立了“梨园乐”文化合作社,我是管村里宣传的村委委员,他们很想让我编个农村人喜闻乐见的小剧本,我平时胡连八扯说个顺口溜还行,编剧可真是个门外汉。有时候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在我最喜欢最关注的舞阳文学圈里发现了郭继英老师的“找爹”剧本,经郭老师同意,我推荐给俺村“梨园乐”文化合作社排练演出,排练成功后公演了几场,场场扣人心弦,观众爆满,好评如潮,掌声不断。剧目内容就是:两家共同寻找两个患老年痴呆病的走失的爹,因为阴差阳错,误打误撞,产生的巧遇巧合的故事,宣传了关爱老人的正能量。其实俺村近几年端午节、重阳节都让村里八十岁以上的老人由儿女陪着到村会议室吃顿饭,唠唠家常。我们村干部也趁机宣传关爱老人、百善孝为先的美德。节前后忙活好几天,总还有几个老人和儿女请不到。可这广场上锣鼓一敲,男女老少都来了,并且看得听得入脑入心。真是村干部宣讲一千句,不如“找爹”一场戏。

看到了好剧本的力量,我想如果我也会编剧本,能把俺村水润古寨、茶香鱼肥、水乡江南的好风景,以及乡村振兴中那么多可歌可泣的真人真事也编成剧本,对传播正能量,推介俺村的文冠果茶和淡水鱼一定会起很大作用。郭继英老师咋能写恁好哩!经过多方打听,得知她是受过高人指点的,这位高人就是本县的剧作家谷培勋老师。谷老师被尊为漯河戏曲文化的天花板,大作《五福临门》入选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远不是我这无名小卒想学就学,想见就见的。再次感谢舞阳文学圈,竟然能请到谷老师在五月二十四日到吴城镇讲课,真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终于等到那一天了,我早早准备,可偏偏那一天各种剪不断理还乱的事纷至沓来,等我脱身已过九点,急忙驱车十余公里来到目的地。谷老师已开始讲课,不知道前面讲了多少,我悄悄地走过去坐到后一排,拿出笔本,全神贯注地听,生怕漏掉一个字,可能是扩音器原因,有些字听不清,我又起身坐到了第二排。
谷老师正在讲戏曲创作要一人一事,一线到底;要学会在瓶子里翻跟头,以有限的人物和场景,展现最完美的故事情节。谷老师还讲了戏曲文化的雅和俗:因为戏曲文化受众不同,该雅要雅,当俗则俗,有时大俗即大雅,有时雅俗可共赏。并举例《玉镯记》唱段中“日西沉,夜幕垂,余晖渐退”雅得让人心醉。他讲道:文学艺术和戏曲文化是一对难解难分的孪生兄妹,前提都是要刻苦学习,还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要多读书,勤看戏,细观察,常思虑 ;写戏曲文化和文学艺术一样,没有捷径,认认真真地写,老老实实地写,甚至用生命去写;走进群众,体验生活;写当时社会环境中的真实面貌,选材要有传奇特点,有现实意义,能拨动大多数受众的思想情绪,抓取共振点和波动点。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中午十二点了,谷老师授课结束,我心里怨时间过得太快,恨自己来得太晚。真希望能有机会再一次聆听谷老师传道授业的金玉良言。
作者简介:
刘宝堂、舞阳县九街镇人,农民诗人,舞阳县曲艺戏剧家协会会员、县作家协会会员,爱看书喜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