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公堤的哀思
作者:唐湛
小时候
听奶奶讲爷爷的故事
当了兵,上了战场
才知道
是头颅,是鲜血,是全家人的性命
如今,重回河坝
站在陆公堤
随手捧起一把热土
就是一捧殷红的血
这里
每一根草叶都带泪痕
每一声虫鸣都像呻吟
每一棵树都是英魂挺立
唐高山、唐从清、唐飞、唐观应、陈步洲、余潮海、余运生、余恒祥、印垫三、刘树辉、刘子英……
这群血性的汉子
在这片热土里长大
为了这片土地
为了全中国这片土地
昂起头颅
勇敢如鹰
坚硬如铁
那振臂高呼的信仰
至今仍在这片热土上盘旋
我们不会忘记
杨洲苏维埃政府主席唐高山
杨洲第一位党小组长唐从清
面对父母、兄嫂、侄儿
走向敌人的屠刀
他们用铮铮铁骨呼出
即使砍下全家人的头颅
也决不动摇自己的信仰
全家十五人
十三人血染陆公堤
我们不会忘记
杨洲游击队长唐飞
在新里仁口战役中
挥舞大刀
将怒火向敌人头上砍去
却身中数弹
永远挺立在陆公堤对岸
深情望着养育他的这片土地
我们不会忘记
红三军团长唐观应
在洪湖郑道湖阻击战中
与敌人同归于尽
贺龙称他是
红军队伍中的好团长
沔阳人民的好儿子
我们不会忘记
红九师司号员余运生
新婚七日奔战场
在监利周老嘴战斗中被机枪扫射
他用大刀支撑着身体
吹响冲锋号
足足挺立十分钟之久
紧紧攥着金色号角
永远留在了十七岁
我们不会忘记
红军女战士刘子英
面对敌人惨无人道的凌辱
她正气凛然,坚贞不屈
生命定格在了二十三岁
临盆的胎儿
剖腹惨死
幼嫩的生命
投进了陆公堤的怀里
我们不会忘记
红六军营长刘树辉
遭敌人极度严刑拷打
点天灯,十指上竹签
通红的铁摇窝
烧尽了三十年伟岸的身躯
铸就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
我们不忘记
红军营长余潮海
在收复峰口战斗中
力握敌人机枪
不顾双手被枪管烤烂
英勇杀敌
红九师卫生院长余恒祥
在人民生命受到威胁时
挺身而出,慷慨赴刑
交通员印垫三
至死严守秘密
曝尸七个昼夜
营长陈步洲
战伤至残
回家与母团聚
被叛徒出卖
魂牵陆公堤
我们不会忘记
红军战士许海洲、许恒洲、许金洲、刘德培、武修义、李天瑞、余大中、周守成、唐训好、唐训甫……
一个个血染的名字
血写的史诗
血铸的丰碑
高高耸立陆公堤
我们不愿忘记
河坝这片热土
养育了这群血性的汉子
也是这群汉子们的血性
浇灌了这片热土的花花草草
站在陆公堤
看着堤周满垄的灿烂
我的心如稻谷一样
沉甸甸地垂下头
无数颗头颅
长出了浓浓的绿荫
长出了闪闪的金黄
长出了缕缕的哀思
河坝,永远的丰碑
河坝
从大革命时期的曙光
到土地革命时期的荣耀
镂刻着河坝人民的沧桑
印记着英烈们的铿锵与豪迈
在这里
邓赤中的革命火种
在河坝点燃
燃遍沔阳
红遍湖北
他创建了沔阳第一支农村武装——杨洲游击队
沔阳革命武装的摇篮
从此诞生
在这里
沔阳县机关、鄂中特委
扎根这块沃土
一杆工农红军大旗
从此高举
在这里
娄敏修召开县委扩大会
决定将县机关迁至周何湾
洪湖革命根据地
从此催生
在这里
陆公潭见证了多少志士
悲壮的热血融入碧水
多少英雄的头颅
在这里
“乱石坑”挺立着多少不屈的英魂
在时空呐喊
在蓝天盘旋
从这里
走出了红军师长董锦堂
鄂中武装暴动第一枪
留名千古
从这里
走出了红军团长唐观应
为阻击敌军对红军的围堵
贺龙脱帽致哀
从这里
走出了红军营长余潮海、陈步洲、刘树辉、鄢国军
走出了红军女杰刘子英
走出了百位英勇的红军战士
走出了多少无畏的游击队员
走出了父子兵、兄弟兵、夫妻兵、姊妹兵
一个一个青春年华
战死他乡
或喋血陆公堤
河坝
多少英烈的头颅
铸就的钢铁丰碑
多少人民的鲜血
浇筑的巍然丰碑
是的
是河坝人
便不会忘记这块红色的沃土
是沔阳人
便不会忘记河坝
永远的丰碑
【作者简介】
唐湛 湖北仙桃人,1982年参军到“英雄营”,参过战,立过功,先后有几百篇文学作品在《解放军报》《空军报》《北京日报》《湖北日报》《鸭绿江》《警笛》《怀柔文艺》等报刊和网格上发表。现为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仙桃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仙桃市作家协会会员,精典文学网签约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