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青春之美赓续灵魂晖光
——臆解韩兰娜《青年》
▢ 童 年
想来很有趣,半年前,更确切地说是2023年12月8号,我最早点评北京诗派创立者、当代著名诗人、文化活动家谯达摩先生的短诗《威士忌札记》,记得那天是阴历二十六。今天是2024年6月2号,我按写作计划撰写第63篇收官点评文稿,无意中我发现今天阴历恰好也是二十六。更有意思的是,谯达摩的《威士忌札记》和韩兰娜的这首《青年》均散发着一股浓郁的浪漫仙气,这一头一尾遥相呼应,俨然神祇,只不过前者系纯粹的诗仙味,而后者属于全天然的草根野味而已。
我得承认,谯达摩笔下的威士忌、美国传奇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那剃去汗毛光滑性感的双腿、还有几乎每一行诗句都长着音乐翅膀、20世纪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女诗人伊丽莎白·毕晓普更能激发我的快感。然后,当下我最想说的是,韩兰娜的这种看似毫无技巧、啰里啰嗦的流水帐记事分行,我却感觉好温馨、好亲切。
作为一位有一定学养的读者或一名相对比较当行的受众个体,我认为,针对《青年》的任何所谓专业水准的文学批评都与我的元性诗观相悖。换句话说,世上至今还没有哪一首诗能达到十全十美、完美无瑕,但有的诗的确让我们由衷地感应到至真、至善、至美的魔力。
韩兰娜的这首诗,写得特别真挚、坦率,许多叙事的“点”拿捏得很细腻、可人,比如,“我想走近他”、“青年身上光的影子”、“我的两只手,轻轻地扶在了青年腰的两侧”、“很多幸福感也渐变得更加理性”等诸如此类的语词短句,自带诗性光感,个中让人呼吸到一种很美的东西,用韩兰娜本人的话,就是——感恩的心,永远最美。倘若从女性视角和文艺创作心理剖析,我们不难发现,都市中那些高端时尚健身房,对任何一位爱美的都市中年成功女性无疑都颇具极强的诱惑力。此外,阳光、帅气、青春勃发的三位职业小伙子,其身上的雄性荷尔蒙多多少少也会直接或间接刺激女诗人生理包括心理上“分泌”出足以令人心跳耳热的诗性多巴胺。事实上,光怪陆离的都市漫生活、夜生活,对于所有爱好文艺创作的艺人、文人的感情而言,简直就是一张难以抗拒的“喷淋塑身按摩床”。
这张有形无形的“床”,有人堕落;有人顿悟;有人则在冷静的自我观照中实现人格重塑乃至灵魂净化。毋庸置疑,深谙心理学和哲学的韩兰娜,当然属于后者。
当这样想的时候,再去细品这个“青年”,忽然发觉,简直太爽了!
❂ 点评人简介:
▣ 附70后女诗人韩兰娜的原创作品
■ 好诗品鉴
✦ 青 年
▢ 韩兰娜
A君从岔路的另一段向我走来
专程来接我的
初始,一周前,也是这个路口
那天,他手持广告纸向我推销
“游泳,健身,您了解一下,我们是……”
不得不承认,我被他的语言美到了
我没有拒绝
我想走近他
我甚至没有记住任何关于他推荐的高端健身房
但我加了他的微信
记住了他
尤其一些青年身上光的影子
后来我得知,他是九五后
比我的男孩子还小一些
他目光向着我,说:
“姐,你来了,本来应该开车来接您的。”
我顺着他的话音,看着眼前的黑色电瓶车
它有点儿旧了,比较小
我说:“它能行吗?我可以吗?”
青年坚定地说:“可以,没问题!”
我放下了犹豫,骑上了他的小骆驼
我的两只手,轻轻地扶在了青年腰的两侧
一段八分钟的路
开启了通向信任与幸福的一段生活
走进健身房
吸引我的是环境创造出的氛围感
还有健身教练表现出的专业性
这一位青年,像是九零后
他娴熟擦拭测量仪的底部
示意我坐下来
这把椅子,在测量仪的正对面
宽阔,深棕色,牛皮材质
我坐了下来,动作有点儿笨拙
他的服务熟练,到位
之后他带着我运动
肢体演示和言语助力都非常棒
我连接产生了些许比较美的思考
姿态,恒心,分组,循序
业务员身份的A君向我走过来
“姐,感觉怎么样?”
还不错,我迎合着青年们说
只有我俩,面对面,隔着一个宽大长桌子
他拿出扉页
开始了“讲课”
我在听,一年,两年,五十次卡
最后他说:“还有一个环节,您需要配合一下,店面经理要和新客做介绍,这是必须的,有要求。”
青年的目光和微表情都表明了这件事的重要性
一个穿着白色西服的青年走过来
换A君坐在了我的对面
西服青年的模样,有一丁点儿像一个明星——黄渤
他很专业地介绍企业的发展史
健身设备的出产地
他始终没有问我什么
他展示店面的优势,以及自己践行锻炼的细节
主动给我看他的搏击课视频
谈话内容,他介绍,我提问
最后,A君送我回到了先前那个岔路口
还是坐在同一辆电瓶车的后座上
可我已不再有紧张情绪了
任凭他带着我经过很艰难的路况
很多幸福感也渐变得更加理性
听着他侃侃而谈自己的“十年青春史”
三个青年人
他们略微改变了我
谢谢我自己,谢谢他们仨
❂ 诗人简介:
韩兰娜,北京籍,1973年出生在北京通州区永乐店镇,十岁随父母到丰台区定居。2018年至今已写了一百余万字的散文诗歌(发表在银河悦读中文网,网名,白鸽子)。喜欢心理学与哲学,近五年参加了危机干预系统学习,倾听师取证和家庭教育指导师取证。2024年3月加入中国第一个后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北京诗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