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让我初识史铁生的初夏读书会
文/李正安
今年五月的一个下午,我应邀参加了县作协的读书会。说句大实话,不是会员的我纯属是抱着不拂主人面子,换个内容耍个下午的心态。上午参加县象棋协会在甘家沟金水湾的友谊赛,不知是心中挂记下午的活动还是咋的,发挥太失常了,竟然三输两胜一和。棋协张主席开车送我还按规则要发二十元奖金,我笑而婉拒。
来到位于唤鱼公园的中岩书苑,初夏和煦的阳光透过树叶射进室内,在墙上落下斑驳的图案令人遐想,给读书会增添了几分艺术味。会员们三三两两地结伴来到,还真不少呢。有年过七、八十岁刘中祥老先生、李世翔老师,也有刚参加工作还叫不上名的小青年。当然,参会的二、三十人里女教师是绝对主力军。
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读书会。主持人是副主席王云霞,学道街小学教师。看得出来,她按照协会分工是下了一番功夫,从策划到筹备,象在学校里一样很认真备了课滴。她分发完资料,就在投影上打出读书会主题: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我不由得愣着了。史铁生是谁?读他的什么书?秋天,怀念什么?环顾四周,我才发现,好像只有我一个人不是会员。三月作协换届也在这里,一同来的还有其他特邀。那次是应个景走个形式而已。今天这个读书会,看这阵仗,作为曾经的一个文化工作者,总不能一言不发或者打个哈哈敷衍呀。不然咋好意思呢?心里激烈斗争起来。要么找个借口逃之夭夭,另一个念头又劝说自己,不懂没关系,机会难得赶快恶补呀。
于是,边听边上百度查找有关资料。这一查着实让我震撼。史铁生长我四岁,北京下乡知青1969年到延安。我是1971年初中回乡。他的人生在1972年发生巨大转折,双腿瘫痪回京,后又患肾病、尿毒症,终生与疾病做抗争,十四年前因脑溢血去世。年仅五十九岁。相比之下,我很幸运,不算很健康但已活到六十九啦。
投入感很强的会员们或朗诵或谈感受,读书会的气氛十分活跃。尤其是县初中退休的李老师,她虽年过古稀,却对史铁生及作品及爱情如数家珍,是个资格的史粉。大家在崇敬之下谈论最多的是:人的命运,疾病与成就。史铁生的人生如过山车,1972年才21岁就发生巨大转折,健康与他从此无缘。然而他在无数次主动走向死神都失败之后,以文学创作谱写了新的人生,真正成为身残志更坚的勇士,成为我国文学界一个璀璨的新星。
上帝无情地关闭了史铁生的健康之门,他却顽强地为自己打开文学新门。当他清醒地认识到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情况下,把生病看成是职业,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竟然取得如此显赫的成就。如果吾等还算健康之人都不禁汗颜,那些健康又有时间的专业作家呢。我看网上最震耳发聩的一句话叫着:如果中国作协该养作家,那就只有史铁生!
我在发言中坦陈自己也算是个文化界人士,竟然不知同年代的史铁生,真的欠一个对不起!我从感谢读书会、感知史铁生、感悟未来三个方面谈了我的体会,与大家共勉如何对待命运、疾病、成就。以史铁生为榜样笑对人生,百折不挠,活在当下,有益社会。健康地活着力争成为有用人才,尽力争创功绩、努力积德行善,至于福报就不是自己能做主的啦!
2024年6月2日东坡湖畔
《三苏文学》征文启事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去年端午在河坝子玉蟾寺祈福的钟声犹在耳边,在青神湖看划龙船的盛况还历历在目,转眼又快到端午了,端午吃粽子,挂艾叶,喝雄黄酒,去河坝子玉蟾寺祈平安健康是必不可少的,最激动的莫过于去青神湖看划龙舟,端午是有人文内涵和诗情画意的节日,在端午即将到来之际,《三苏文学》征集有关端午的诗词、散文、小说、随笔等,将择优在《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都市头条《三苏文学》专栏、今日头条《三苏文学》专栏、VV平台、百度等同步发表,欢迎文朋诗友们赐稿,投稿请加微信/ZWB612462,作品发私聊窗。
三苏文学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