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英娥(韶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
“贵人出门招风雨”,我们一群缪斯的敬仰者冒着台风带来的大雨来到了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曹角湾古村。来到这里当然不排除对曹角湾古建筑群的参观学习,更重要的是分享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温阜敏老师的诗集《情满年轮》的阅读体验以及他本人的创作体会。
尽管烟雨迷蒙,却丝毫没有阻拦我们这些“朝圣者”的热情。古村同样以宽广的胸怀热情地欢迎我们这些“闯入者”。雨水洗刷着那些充满年代的建筑,滋润着那些沧桑感十足的老树,从鹅卵石上滑过,在石板路上流连,在莲塘上溅起一朵朵水花,嫩绿的荷叶上水珠晃荡。池塘映照着古屋、老树、小径,还有一群活力四射的文学爱好者,是不是很有画面感?“扛阿公”非遗传承人邓老师带着我们从邓家祠堂南阳堂走起,先后来到上书房、下书房、石围楼,走村串巷,边走边充满自豪的介绍。从邓老师的介绍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他的文化自豪感和归属感。“晴耕雨读”应该是这个小山村的传统美德,不然怎么那么小的偏远山村却有两个书房呢?很多老屋上贴的或者挂上的对联也展示了他们的人生追求:“竹艺松茂千秋驻桂馥兰香万古留”,“书房学子声相应古寨文章笔未休”,“耕读传家承祖德俭勤创业振家风”。对本地“文魁”邓伦英的敬仰和对当前涌现出的人才如数家珍也体现了本地人对文化的尊重。建筑艺术当然更能直接体现文化传承了。阁楼上的“花中四君子”的精致木刻、“花开富贵”窗花无不显示这里的先人的愿景。那残存四壁的石围楼昭示着生活在这一片土地上的人们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渴望。
这里的人们不仅有地方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还在用自己的行动保护着传统文化、传承着传统文化。榨油厂用不上了,边上的水车也用不上了,但它们并没有从此消失,而是在一段长草的石板路上静默着,共同见证曾经的过往。村口两间老旧的泥砖房成了两个有地方特色的工作室,不远处的废弃老屋整合成了别有风味的“古村艺廊”,里面供奉着文昌公,两侧墙体分别有不少篆刻的拓印和不少学子的心愿心语。村口曾经荒芜的土地也整合成了仿古袖珍公园。这里不但有对文化的兼容并蓄,更难能可贵的是,还与大自然和谐共生。庄严肃穆的宗祠有泥融燕子飞来飞去,断壁残垣上寄生蕨类繁茂,上面还有鸟儿在跳跃觅食。荷不止长在池塘,连多肉也叫荷花,还有长在树上的玉荷,真让人长了见识。
冒雨游览了古村,我们的主办方找到一个简约而不简单的透风场地开《情满年轮》的阅读研讨会。这同样是一个兼容并蓄、开放自由的文学活动。不论是文坛老手还是评界新秀,都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温老师谈论创作体会也入情入理。我自己也参与了其中。我对诗歌鉴赏是外行,面对凝聚老师心血的诗集,肯定不能用上语文课那一套术语摘抄拼凑。怎么办呢?“解铃还须系铃人”,我终于在温老师的作品中找到了足以起领军作用的《艺海心语》,就让温老师指导我赏析诗歌。我极力向文友推荐这篇散文诗。主持人钟老师说这是她到目前为止主持得最为成功的。也难怪呀,在此之前她和杜秘书长做了大量的工作,除了探讨诗歌以外,还有朗诵等环节。她自己也全情投入,拿着书“考证式赏析”,关爱后来者之心无需言表。
因为恰逢国际儿童节,组织者杜秘书长、钟老师和热情的成老师也让大家过上了别具一格的儿童节。大家喝了杜秘书长特意准备的娃哈哈、戴上成老师借来的红领巾合影留念,童真马上回来了。唯一没戴红领巾的钟副主席被戏称为“大队辅导员”。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主持人为了安全起见,将活动时间缩短,而且动员大家为了避台风尽快回家。“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虽然有些无奈,却也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家。回到家里以后,大师们的摄影作品再次将欢乐延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