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已不属于我们的节日
特约作者:饶晓辉(江西)
每年的“六.一”儿童节, 是小朋友最喜欢的节日。虽然儿童节已经不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节日,但也是非常值得回忆的节日:回忆往事,回忆自己的人生,怀念逝去的童真。
“人生就象一场旅行,在乎的不是目的地和沿途的风景,而是看风景的心情。”我很喜欢这段话,是的,每个人的人生之旅都是在自已的哭声中开始的,在亲人的哭声中结束。哭,是人生共同的起点,也是共同的终点。然而不同的行程决定不同的经历,不同的风景决定不同的心情。喜怒哀乐,贯穿了人生全部的旅程。
孩提时代的童心是最宝贵的,他就象一颗晶莹璀璨的钻石,熠熠生辉,映射着人性圣洁的光芒。他又是一株一尘不染的冰山雪莲,纯洁无暇,未曾受过世俗的污染。童心看世界,世界是蓝天白云,鸟语花香;稚眼观天下,天下无非屋后果园,房前池塘。天真烂漫是心灵最纯净的状态;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是人生最纯真的感情。心灵在童年的记忆,是和小伙伴们过家家,是在山上摘野果,是在小河里打水仗,是在雪地里滑雪车;心灵在童年的感受,是童真童趣,是天真无暇,是无忧无虑,是绿水清风。
岁月流觞,人生如梦,一晃,人生已过半百,世事如棋局,沉浮半生,归来是否还能如少年?所以感慨,所以叹息!“六.一”似乎于我无关,可当每一年热热闹闹的儿童节来临之际,总会在不经意间,拨动心弦,又不自觉忆起年少时光,忆起往昔快乐,童年的美好回忆,一定会温暖你整个人生的旅程。
小时候盼望过“六一”节,可能比盼望过年还要急切些,因为从心里明白,那是小孩子专属的节日,没有比这个更让孩子自得的了。而我,“六一”节,最快乐的,莫过于因为有一个在学校当老师的姑姑,小学六年,几乎每一年的儿童节,都沉浸在欢乐之中,至今仍让人回味无穷。 即便是儿时的玩伴早已各奔东西,各自过各自的生活,但是那份美好那份感动却一直都在。我偶尔,会在看到小朋友们一处玩耍时,莫名的感动。那份纯粹、澄明,是我们成年人无法再拥有、再修复的,只能回忆,因为岁月,总会让人不自觉地,一路捡拾许多烦恼、许多负累。
那时候的我们,只是为了“六一”儿童节那半天自由的游园活动,为的游园活动自己靠本事赢得的糖果酸奶,又或者,还可以穿上老早就备着却怎么样都不舍得拿出来穿的新衣,欢欣富足地过专属于我们的节日。那时候的我们,没有电脑、手机,也没有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玩具,盛夏时节,好在穿得凉薄,身子轻盈,早晨天亮得早,蝉鸣乍起,蛙咏才停,空气清新,阳光散满在上学的路上,我们有一群小伙伴结伴同行,那条小路上洒满了我们的欢笑。女孩子会捡些路边的“酸咪咪”的花儿,扎成一把,喜滋滋的互相赏玩,也还可以折了连茎的叶瓣,把茎儿的外皮剥掉,留着里边一根韧韧的筋,两个人各拿一根,甩着缠绕在一起再往回拉,看看谁的最经得住拽。就是这样简单的游戏,也可以玩一路,走走停停,碰到只蝴蝶也要扑一扑,遇见只蜻蜓也想把它逮住。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许多东西让我们猝不及防又不得不去面对。看看现在的孩子,。
尽管“六.一”儿童节,已经不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了,但我们应该为生活在当下幸福生活中的孩子而高兴,更应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自豪。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执行副社长、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