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绿飘香满仙湖
文/黄日新

杜鹃花红,草长莺飞。甲辰年暮春时节,因“仙湖杯”茶文化全国诗词大赛颁奖活动的缘由,与友人驱车走访了“中国最美茶山”、东源茶乡——仙湖村。
仙湖村坐落于河源市东源县上莞镇五指山的崇山峻岭之中。这里风景优美,风光旖旎,是全国茶乡旅游AAA级景区;素有“冬赏雾凇夏赏茶,春观云雾秋观花”的说法;也享有“一山存百峰”的神秘赞誉。仙湖村共有五个村民小组,人口1300多人。俗话说得好,“靠山吃山”,地处粤北万山丛中的仙湖村也不例外。都说,高山云雾出好茶,仙湖村的高山都在海拔850-1080米之间,整个村庄一年有250多天被云雾笼罩,具有得天独厚种茶产茶的自然环境。因而仙湖村里主要的产业就是耕山种茶,村里生产的“仙湖茶”因独具传统“客家炒绿”绿茶韵味特色,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绿茶佳品,享有赞誉,是河源地区为数不多的、能上档次的土特产品。都说仙湖出好茶。此话不虚,仙湖茶的一大特点就是香。当我们的车子进入仙湖村村门牌坊以后,每从村民茶厂经过,都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着炒茶的清香。仙湖村之所以能出产好茶,主要是与村里的独特气候环境以及这里的土壤、水质环境分不开的,更与仙湖村特有的灵气仙气分不开。
说起仙湖村的灵气仙气,民间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故事。话说在2200多年前,被誉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便把目光投向南海之滨的岭南百越之地。于是,便派任嚣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50万大军,兵分五路,南下平定百越。秦军平定百越以后,秦始皇又将岭南百越广袤的地域分设南海、桂林、象郡等三郡。又在南海郡的北部地区设立龙川县,任命赵佗为首任龙川县令。赵佗上任伊始,便以“秤土定县”的方法,选定地理位置优越的地方建筑县城(即现今的龙川县佗城)。根据史料记载“赵佗来县……筑土城设县治所”。土城规模并不大,“呈方形,周长仅有800米”。赵佗初到龙川筑城之时,便诚恳地礼请隐居在岭南名山的得道高士霍龙出山,辅佐建筑县城县治。并请霍龙四处选取具有灵异仙气的五色生土,用来夯奠城基。霍龙登上嶅山山顶,探得位于龙川城址西南十多里许的五指山上灵气异常。仙气飘飘,祥云笼罩。便指引工匠上山选定峰头取土。几年时间下来,龙川县城建成,取土筑城的山峰顶上也被挖出一个大坑。后来,随着周围植被的恢复,树木荫翳,山泉汩汩,大坑便形成了一个形状如葫芦的潭湖。潭湖四季湖水不涸,清澈明净,凛冽甘甜。秦朝末年,中原世乱,赵佗从龙川县令的位上,接继任嚣出任南海郡尉,治理南海郡。后来又派兵封锁联接中原的驰道关隘,呑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王。汉朝建立以后,赵佗归顺大汉朝廷,被朝廷加封为南越武王。赵佗受封以后,认为霍龙对他的兴王之业贡献巨大,在霍龙成仙之后,便将霍龙隐居修道的山岭命名为霍山,将霍龙取土筑城留下的潭湖命名为仙湖,这便是仙湖名称的由来故事。故此,生长在仙湖周遭群山众岭中的一草一木都灵气异常,生长在这里的茶树,更是汲取有天地日月之灵气,能制作出具有甘香醇滑特色的炒青绿茶——仙湖茶。
据仙湖村党支部原书记曾鸿如老先生介绍,仙湖村人工种植茶叶已有约600年的历史。在仙湖村先民到达仙湖村开基定居之时,仙湖村的群山之中都时常能发现野生的老茶树。认识茶树的村民都会去采摘茶叶用来制茶,或用来饮用,或用于药用,用来祛湿除病。相传,仙湖村的野生茶树,最早是南越王赵佗的将士从中原带来的茶树种籽,分生在岭南各地而起源的。赵佗南下平定南越之时,所率领的50万大军大都是中原地区的士兵。因岭南山高林密,又近大海,气候潮湿。湿气、寒气、烟瘴气时常笼罩,以致将士们不适应这样的环境,时常会莫名其妙地生病,影响部队的战斗力。于是,赵佗便派人从中原带来当地叫做“荈诧”的树种籽,教导已安定下来的将士们大量种植,以摘取“荈诧”的叶子用来泡水饮用,用于医治将士们的湿毒瘴气疾病。后来,随着赵佗和辑百越政策的实施,赵佗又教导世居岭南的百越各族民众种植“荈诧”树,就是后来被人们俗称为茶叶的原生树种。千百年以后,岭南大地的崇山峻岭间便有野生的茶树衍蔓。
仙湖村里的原生茶树,属于群体小叶种。新中国建立之前,仙湖村种植的茶叶数量很少,都是村民自产自给,只供村民们自家日常饮用为主。直至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全村的茶叶年产量也只不过2000-3000斤左右,且大都是上缴至惠阳专区土产公司专销。由于仙湖茶品质优良,越来越受到消费者们的青睐。上世纪九十年代,东源县各级政府非常重视仙湖茶的商品化、产业化开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村民成规模地种植,把仙湖村打造成“炒绿”客家绿茶生产基地。现如今,全村茶叶种植面积有16000亩,年产值可达2亿元。“一片叶子”带动了全村300多户村民走上了富裕道路,被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仙湖村生产的绿茶,是保持传承了具有上千年历史的“炒绿”工艺来制作的传统客家绿茶,是属岭南三大茶系之一。它要经过“抖”“搓”“搨”“捺”等几道工艺程序来制作生产。主要还是保持采用了传统柴火锅式高温炒青,这套制作工艺能最大限度地保持茶叶具有独特的炒绿韵味。因在制作过程中,茶青充分汲取了柴火里的能量和精华,去除了隐含在茶叶中的寒气湿气,以使这样制作出来的炒绿绿茶,便具有除湿去寒温肚暖胃的特殊功效。这种传统炒绿茶非常适宜常年居住在崇山峻岭、气湿水寒、饮食油腻的客家人群饮用。
笔者走访仙湖村的日子里,正是茶叶春采春产的繁忙季节。村里所有茶山、茶厂上下,到处都呈现了一派繁忙的景象。茶山上,不辞劳苦的姑娘、妇女们,冒着阵阵春雨,荷笠背筐辛勤地采茶。采下的新鲜茶叶,背回茶厂,一筐筐一篮篮,依次堆放在茶厂车间里,进行制作前的风凉“萎凋”。茶厂里,工人们也忙碌着制茶的各项工序的劳作。当走进仙湖村党支部曾书记的“曾氏茶厂”时,一阵阵炒绿的茶叶清香扑鼻而来。只见厂区车间里,一排排篮子装满新采摘的茶青,正整齐摆放在那里进行凉沥水分。炒青车间里,一排炉灶柴火红旺,炒锅里的青茶叶正被自动轴叶不停地翻动,散发出浓烈的芳香。采茶工人在茶山上忙碌着,制茶师傅在车间里忙碌着,厨工们在伙房里忙碌着,曾书记及家人们也在茶山、茶厂间穿梭着忙碌着,忙着指引工人采茶制茶,忙着招呼前来买茶的批批客人,忙着帮助客人选茶卖茶。在如此热闹忙碌的茶厂里,呼吸着带着茶香空气,让人全身心陶醉在这真实而又散发着茶叶芬芳的春天里。
现如今,在仙湖村,像曾书记家一样的茶厂共有300多家,其中被评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的茶厂有五家;被评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的茶厂有7家。仙湖村的这许多茶厂,都是遵循传统的“炒绿”制茶工艺来制作仙湖村。每逢制茶季节,来访问买茶、来观光旅行的客人们,随意进入哪间茶厂,都能闻到阵阵浓郁的炒茶清香。热情的仙湖村主人,都会煮上一壶散发着馥郁馨香的仙湖茶,让客人们品饮。在静静细品这炒绿佳茗时,望着仙湖村这满是滴翠的茶园,闻着这漫山飘散的茶香,心底不由自主地诚挚祝愿:这仙湖茶独特的芳香能够常飘仙湖,飘出仙湖,飘向全国,飘向全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