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询《用笔论》启悟
——谈书法教学与教学相长
穆治钢
欧公书法卓不群,
阳刚阴柔韵致深。
询问笔法得真意,
用笔之妙在凝神。
笔遒劲,如疾风,
论书品艺见精神。
启发后学寻真谛,
悟透经典用笔论!
读完欧阳询《用笔论》论述,作为一名书法教研员,我深受启发,也启悟了诸多关于书法教学和教学相长等有关书法方面的思考。
在书法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正如文中所提到的篆书、隶书的兴起以及百家千体的繁杂,这让学生知晓书法有着丰富的历史和多样的风格,从而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而王羲之一人能达到冠绝古今的高度,也让学生明白追求卓越需要不懈的努力和天赋的加持。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天资和功力培养至关重要。天资或许难以即刻改变,但通过正确的方法和持续的练习,可以不断提升功力。引导学生像无名公子一样,从年少时就沉浸其中,反复玩味各种字体,抽取精妙构思并临摹效仿,培养他们的耐心和坚持。
“执笔要急促,下按要短促,行笔要迅速,牵引要急行”。这些具体的用笔方法在教学中要细致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亲身体验这种节奏感和力度的把握,使他们逐渐掌握书写的技巧,感受笔画的灵动与活力。同时,像悬针、垂露等形象的比喻,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不同笔画的特点。
而教学相长在这个过程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们可能会有不同的见解和感悟,正如文中的公子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作为教师,不能固步自封,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从他们的视角中发现新的思考角度。有时候,学生的一个问题或观点可能会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理解,从而不断完善和提高教学水平。
1983 年我开始进行软笔字(毛笔字)书法教学,受我父亲和启功先生影响,我和我所教的学生都坐着椅子写小字,也都很习惯。忽然有一天,姚红同学拿着一支(金鼎牌)1 号提斗笔写字,执笔非常吃力,于是我告诉她站着悬腕写,我忽然发现她进步非常快,而且我从 5 米处的讲台上就能看到姚红同学的下笔,这让我顿悟,萌生出悬笔书法教学的念头。第二天我便到街上给每个同学买了一支提斗,开启了悬笔书法教学,开创了悬笔练笔画、偏旁部首甚至悬笔临帖的先河。(姚红同学先后多次在国内外书法大赛中获奖)
1987 年我调到教师进修学校,成为全国第一位书法教研员,我将悬笔书法启蒙教学普及到我所负责的所有学校。因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变,这几年我培养的学生有百余人次在国内外书法大赛中获奖。尤其是 1990 年北京亚运会之际,由中国文联、全国妇联、中国教育报、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妇女儿童书法大赛”,东北三省七名获奖者中有 5 名出自我的学生,其中一名与刚刚当选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三届理事的孙晓云同获一等奖。一时间,《松原日报》、《视听导报》、《吉林日报》、《中国石油报》、《中国教育报》、吉林电视台等媒体纷纷报道,我瞬间成为吉林省乃至全国的书法教育名人,我还意外获得三个大奖:一是我的书法导师启功先生给每个获奖者奖励一张 1 平尺(启功先生)书法作品;二是我父亲也为我创作了一副对联“花开岂求蜂蝶舞,誉满只因师生勤”;三是我被破格晋升为高级教师。
1992 年松原市教育学院成立不久,我被聘为松原市教育学院兼职书法教研员,负责全市书法师资培训,悬笔书法教学普及到松原市所有开书法课的学校。不久,吉林省教委(教育厅)校外办孙玉刚主任派我(参加吉林省校外教育巡回报告团)到各市演讲,我又将悬笔书法教学传播到了吉林省各地。我的书法导师启功先生称我是“书法启蒙悬笔教学第一人”。
历史上,许多书法大家都曾从学欧阳询中获益匪浅。比如虞世南,他早年师法欧阳询,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汲取精华,融合自己的风格,最终成为一代书法大家。还有褚遂良,也曾深入研习欧阳询的书法,将其笔法与结构的精妙之处融入自己的创作中,为自己的书法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故事都表明了向经典学习、从前人处汲取智慧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欧阳询的《用笔论》,我在书法创作时也有了许多启悟。欧阳询强调“执笔要急促,下按要短促,行笔要迅速,牵引要急行”,这让我明白了在书写过程中要注重节奏和力度的把握,使笔画更加灵动有活力。同时,他还提到“悬针垂露,蠖屈蛇伸”,这让我在创作中更加注重笔画的形态和变化,使作品更加富有韵味和艺术感染力。
此外,欧阳询的《用笔论》对未来书法师资培训教学也有很大的启悟。在培训中,我们可以将这些具体的用笔方法细致讲解和示范给学生,让他们亲身体验这种节奏感和力度的把握,从而逐渐掌握书写的技巧。同时,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像无名公子一样,从年少时就沉浸其中,反复玩味各种字体,抽取精妙构思并临摹效仿,培养他们的耐心和坚持。
在书法作品中强调潇洒脱略和点缀闲雅,也提醒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技法的传授,更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和艺术素养。让他们懂得欣赏书法作品的美感,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境界。
总之,欧阳询的《用笔论》给予了书法教学诸多宝贵的启示。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严谨的态度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与学生一起在书法的世界里共同成长和进步,让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穆治钢于教师进修学校,甲戌年教师节
欧阳询《用笔论》原文
有翰林善书大夫言于寮故无名公子曰:“自书契之兴,篆隶兹起,百家千体,纷杂不同。至于书妙穷神,作范垂代,腾芳飞誉,冠绝古今,惟右军王逸少一人而已。然去之数百年内,无人拟者。盖与天挺之性,功力尚少,用笔运神,未通其趣,可不然欤?”
公子从容裣衽而言曰:“仆庸琐愚昧,禀命轻微,无禄代耕,留心笔砚。至如天挺功力,诚如大夫之说,用笔之趣,请闻其说。”
大夫欣然而笑曰:“此难能也。子欲闻乎?”
公子曰:“余自少及长,凝精翰墨,每览异体奇迹,未尝不循环吟玩,抽其妙思,终日临仿,至于皓首而无退倦也。”
“夫用笔之法,急捉短搦,迅牵疾掣,悬针垂露,蠖屈蛇伸,洒落萧条,点缀间雅,行行眩目,字字惊心,若上苑之春花,无处不发,抑亦可观。是余用笔之妙也。”
公子曰:“幸甚幸甚!仰承馀论,善无所加。仆见闻异于是,辄以闻见,便耽玩之,奉对大贤座,未敢抄说。”
大夫曰:“与子同寮,索居日久,既有异同,焉得不叙?”
公子曰:“向之造次,滥有斯言。今切再思,恐不足取。”
大夫曰:“妙善异述,达者共传,请不秘之,粗陈梗概。”
公子安退位逡巡,缓颊而言曰:“夫用笔之体会,须钩黏才把,缓绁徐收。梯不虚发,研必有由。徘徊俯仰,容与风流。刚则铁画,媚若银钩。壮则屈吻而葛で,丽则绮靡而清遒。若枯松之卧高岭,类巨石之偃鸿沟。同鸾凤之鼓舞,等鸳鹭之沈浮。仿佛兮若神仙来往,宛转兮似兽伏龙游。其墨或洒或淡,或浸或燥。遂其形势,随其变巧。藏锋靡露,压尾难讨。忽正忽斜,半真半草。唯截纸棱,撇捩窃绍。务在矜实,无令怯少。隐隐轸轸,譬河汉之出众星,昆冈之出珍宝。既错落而烂烂,复趣连而埽撩。方圆上下而相副,终始盘桓而围绕。观寥廓兮似察,始登岸而逾好。用笔之趣,信然可珍,窃谓合乎古道。”
大夫应声而起,行吟而叹曰:“夫游畎浍者讵测溟海之深?升培娄者宁知泰山之峻?今属公子吐论,通幽洞微,过锺张之门,入羲献之室,重光前哲,垂裕後昆。中心藏之盖棺乃止。”
公子谢曰:“鄙说疏浅,未足可珍。忽枉话言,不胜惭惧。”
欧阳询《用笔论》的译文:
有翰林擅长书法的大夫对同僚中没有名气的公子说:“自从文字产生以来,篆书、隶书兴起,百家千体,纷繁复杂。至于书法达到精妙绝伦、出神入化的境界,成为后世楷模,美名远扬,古今独一无二的,只有王羲之一人而已。然而在他之后的数百年内,没有人能与他相比。大概是因为与天生的资质有关,功力还不够,用笔运用神韵,没有领悟其中的趣味,难道不是这样吗?”
公子不慌不忙整理衣襟后说:“我平庸浅陋,天赋不高,没有官禄可以替代耕种,只能把心思放在书法上。至于说到天资和功力,确实如大夫所说。关于用笔的趣味,请听我讲讲。”
大夫高兴地笑着说:“这很难得啊。你想听吗?”
公子说:“我从年少到年长,专心于书法,每当看到不同的书法异体,无不反复吟诵玩味,领悟其中的精妙构思,整天临摹仿效,直到头发变白也没有倦怠。”
“那用笔的方法,就是执笔要急促,下按要短促,行笔要迅速,牵引要急行。笔画要像悬针、垂露一样,有起有伏,像蠖虫的屈伸、蛇的伸展一样,婉转灵活。书法作品要潇洒脱略,从容大方,娴静雅致。每行字都让人眼花缭乱,每个字都让人惊心动魄,就像上苑的春花,处处开放,这也是我用笔的精妙之处啊。”
公子说:“太幸运了,太幸运了!承蒙您的高论,我已无法再增添什么了。然而我所听闻的与这不同,一有见闻,就沉浸其中,在您这大贤面前,不敢随便乱说。”
大夫说:“和你同事,独处时间久了,既然有不同之处,怎么能不说说呢?”
公子说:“之前的仓促发言,有些话是乱说的。现在仔细再想,恐怕不可取。”
大夫说:“精妙独特的见解,通达的人会共同传扬,请不要保密,粗略地陈述个大概吧。”
公子退后一步,恭敬地说:“关于用笔的体会,必须要执笔有法,使笔锋紧密结合,缓慢收笔。运笔要迅速,转折要有依据。笔画的肥瘦、长短、曲直要自然,要与字的形态相协调。刚劲的笔画要像铁画一样,柔美的笔画要像银钩一样。笔画粗壮的要像屈铁一样刚劲有力,笔画纤细的要像轻纱一样轻盈优美。如果笔画像枯松一样横卧在高岭上,像巨石一样仰卧在深沟里。笔画的轻重缓急要像鸾凤的飞翔舞动,像鸳鸯和鹭鸶的沉浮一样。笔画的形态要像神仙的往来,像野兽的奔跑和龙的游动一样。墨色或浓或淡,或润或枯。要根据字形的特点,随机应变,巧妙运用。藏头护尾,不要露出笔锋,收笔要有力。笔画的方向要正斜交替,有真有草。要截断纸的棱角,撇捺要自然。关键在于要保持笔画的实在,不要让笔画显得怯弱。笔画要隐隐约约,像银河中的众多星星,像昆山上的珍贵宝石。笔画要错落有致,又要连贯自然。方圆、上下要相互配合,始终围绕着中心。观察字形要广阔,就像在海边看海一样,开始登上岸边就会觉得更好。用笔的趣味,确实值得珍惜,我私下认为这符合古人的法则。”
大夫应声而起,一边走一边感叹地说:“在田间小沟中游玩的人,怎么能测量出大海的深度?在小土堆上攀登的人,怎么能知道泰山的险峻?现在听公子发表高论,深入探讨书法的奥秘,超过了钟繇、张芝的水平,进入了王羲之、王献之的境界。使古代的书法大师重新焕发光彩,为后世的书法爱好者树立了榜样。我要把这些话藏在心里,直到盖上棺材才停止。”
公子答谢说:“我的见解粗俗浅薄,不值得珍惜。承蒙您屈尊赐教,我感到非常惭愧和惶恐。”
穆治钢,1983 年从事书法教学工作,高级教师,专职书法教研员。2010年被上海官方引进,穆治钢悬纸书法艺术馆在上海成立。现任:上海悬纸书法研究院院长、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与人生"讲座教授,首位连续十年当选吉沪两地政协委员;首位上海旅游区形象代言人和长白山旅游形象大使;首位央视春晚现场创作的书法家,大公书画院顾问。

编辑: 李 牧 穆治钢
编审: 马汝义
监制: 尹卓悦
主编: 王景惠
编委: 陈金福 杨桂珍 一 琳
胡 江 朱明杰 晏明华
李 凤 郑洪金 孙立芳
李迎春 白晓涛 郭建芬
策划: 刘颖华
顾问: 刘金享 张顺富 张守儒
杨 闯 王伟长 吴文昌
劳淑芹 王国清 方胜利
任 冉 王 谨 李淑琴
李德兰 刘春华 王启顺
韩玉春 谭 颖 闫三堂
齐玉山 李景春 甘会文
朱成华 刘兆亭 张文革
王根权 穆治钢
出品: 李 牧 穆治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