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爷”是铜川市印台区广阳镇井家塬村的井继祖,虽叫“三爷”,却没有血缘关系,在村上按父母辈份称呼。他是被孙中山誉为辛亥革命先驱 的“西北革命巨柱”井勿幕的曾孙、黄埔军校高才生、国民党员、区政协副主席。我是他看着长大的,发现我人本分、肯吃苦、学啥快,便推荐到乡上农具厂工作,为我走上社会、开启新的生活创造了有利条件。我是“三爷”人生最后十几年工作生活的见证者,他亲切善良的秉性、堂堂正正的形象、干事创业的魄力深深地影响了我,是值得我永远尊敬和感恩的人!
一九二二年,“三爷”出生在蒲城县广阳乡井家塬村(今属铜川市印台区)一个贫困的家庭。幼年丧母,三岁的他和六岁的姐姐、九岁的哥哥与父亲相依为命艰难度日。从小失去母爱,饱受生活的艰辛,爷爷看到骨瘦如柴的孙儿可怜,就带他到陕北榆林,给十老爷(国民党八十六师师长井岳秀,家族排行老十)的几个孩子当伴读。十三岁时跟着爷爷回到蒲城县居住,在东槐院小学、尧山中学上学。“西安事变”之后,蒲城县城遭到日本飞机四次狂轰滥炸,仅尧山中学就中弹百余枚、惨不忍睹,学校被迫停办,他只得辍学回到老家井家塬种地。 青少年时期经常听爷爷讲述十一老爷井勿幕的革命事迹,他的内心暗暗萌发了将来效仿祖辈干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宏图大志。
一九三九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黄埔军校(当时因广州沦陷,黄埔军校从广州迁到四川成都)第十八期骑兵科。开学当天,军校大门两侧“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的对联在他心里留下深刻印象,随后在军校东校场举行的开学典礼上接受校长蒋介石检阅并训话,集体宣誓加入中国国民党。
经过三年勤学苦练,“三爷”于一九四二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分配到陕西榆林国民党二十二军骑兵六师任参谋兼马术教官,两年后被派往甘肃天水骑兵专科学校学习,学习期满回到西安后,却因骑兵六师番号被取消而无法归队。原骑兵六师副师长胡景铎是中共地下党员,后来写信召他归队,胡景铎的五哥——二十二军副军长兼骑六师师长胡景通(曾在八十年代任陕西省政协副主席,一九八五年来铜川视察工作期间看望过“三爷”)将他收编在驻榆林留守处任连长,到一九四七年改任邓宝山团副团长。
一九四九年九月十九日,胡景通响应傅作义将军号召率部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四师,“三爷”井继祖任该师骑兵团副团长。当时他的家乡还没解放,国民党听到起义的消息后,气急败坏地将他的大哥抓走打断双腿,老父亲受到精神打击忧愤成疾,于当年不治而亡。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三爷”奉命调补四师十五团任军训股长,在陕西富平县征召志愿军新兵,并主持新兵训练工作达六个月,经西北军区验收合格。一九五二年,国家处于经济恢复时期,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他体谅国家难处,主动提出转业来到地方,先后担任乡文书、统计、初级社、高级社社长等职务,在井家河村办起了高级社的第一家酱菜厂及后来的林皋大公社综合厂。
一九六一年区划调整,蒲城、白水两县分家,他回到蒲城组建广阳铁木业社。为了快速建厂,他将广阳地区闲散的八名铁匠、木匠和一名裁缝师傅组织起来,在广阳街道老虎沟口盖起三间简易瓦房,发动职工打了七孔土窑洞,对面又盖了七间简陋的厂房,为木匠支起几付干活用的作业台,就这样一个简陋的铁木业社建成了。 在无资金、无设备的困难条件下,他带领临时招来的工匠和农民潜心钻研、边干边学;与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虚心学习匠工们的技术,从不搞特殊化;和工人一样拿报酬,真正做到厂长工人一律平等。那些来自河南洛阳的技术工人在他的带领下发挥各自专长培养新人,通过“滚雪球”的办法使工厂越滚越大,全厂的生产蓬勃发展,形成规模经营。
就在这时,“文革”开始了,造反派以“国民党员”、“旧军人”、“只抓生产不闹革命”等罪名给“三爷”扣帽子、开批斗会。厂子停产闹革命,三爷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却无能为力。 “文革”结束后,全国开始拨乱反正,三爷也恢复了社长职务。他接过烂摊子,全身心投入恢复生产中去。一九七0年,广阳地区三矿一厂(徐家沟、鸭口、东坡三个国家大型煤矿及一五三化工厂)先后建成投产,为了抓住机遇,尽快扩大工厂生产经营规模,拫椐厂矿发展需要新增设了矿山机械零配件铸造锻造加工、农机具及电机修理、车床加工、木器办公家具、学校的课桌板凳加工等全方位服务项目,在他的领导下企业很快红火起来了,铁木业社更名为广阳农具修配厂,社长改叫厂长,他肩上担子更重了。
一九七三年,我初中毕业,因家庭成分影响,不能上学、当兵、招工,进社办企业都很难,只能回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三年后正当农具厂快速发展、急需招工之际,“三爷”在同情、爱才的心理作用下,顶着压力毅然决定招我进厂。于是,我和来自各村的十名小伙于同年十二月进了广阳农具修配厂,成为木业车间的学徒工。 计划经济年代,仅靠上级分配的原材料指标是无法满足企业日益扩大的生产需求的,“三爷”抽出专人下乡收购废铁,还联系废品收购站多方筹措,为厂里补充原材料。为了解决木材短缺的问题,他经常抽出时间骑着自行车到山区偏远乡镇去想办法,往返一次二三百里路程,象宜君的雷原、棋盘、云梦,白水的尧禾、收水、云台等地都跑遍了,买回不少原木和板材。那时候出门在外吃饭凭粮票,为了方便,他出远门总是自带干粮、简餐解决。按照规定,出差每天可以领六毛钱补助,但他从未领过一分钱。工厂离家只有五里路,他却因忙于工作几个月才回去一次。
“三爷”住在厂里大门口第一间房子,这间房子既是办公室又是宿舍。尽管与灶房只有一墙之隔,但吃饭的时候他总是让工人们先吃,有时没饭了,他就拿两个馒头夹辣子就大葱对付一下。他是厂长,每月领四十四块五毛钱的固定工资,而工人实行计件工资,收入大多都比他高。他平时舍不得吸纸烟,可办公桌上总放着一盒两毛六分钱的“大雁塔”招呼来人,以聚集人气,他常说“单位和家庭过日子一样,人气旺了,财气必然就旺了”。
厂里的大门是木板做的栅栏门,看起来高大却并不结实。那几年,我们这些还没有成家的愣头小伙下班后不回家时就结伴去附近厂矿看电影,有天晚上看完电影回到厂里时快十一点钟,大门上锁了,我们几个就翻门进去,偷偷溜进各自的宿舍睡觉。后来得知他怕我们翻门时受惊摔下来,故意装作没有听见,到第二天才进行批评教育。他经常告诫我们“要有好学精神,更要学好做人的品德”。之后厂里买了象棋、理发的推子,还增加了一些娱乐活动。虽然我们免不了还去近些的鸭口煤矿、一五三厂看电影看戏,但都在晚上九点半之前回到厂里。
一九八0年区划再次调整,蒲城县西北部的高楼、广阳、阿庄、肖家堡四个公社划入铜川市郊区(二000年更名为印台区),人称郊区东四社。原属蒲城县大集体企业的广阳农具修配厂随之下放为广阳公社社办企业,“三爷”仍是厂长,厂内大小事务都是亲力亲为。随着工厂规模不断扩大,将土窑洞挖掉,扩大了一千多平方米空地,靠里一溜盖了七间房,在会议室东边盖起长三十米、宽十二米的高大厂房,作为钢门钢窗生产车间。又投资十多万元建起广阳街第一幢三十米长、上下三层的楼房,为铁业车间购置了一台空气压力锤,木业车间新添了一台电刨子、一台自动压刨机,钢门钢窗车间增加了电焊气焊设备。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劳动效率,职工总数增加到五十多人,农具厂成为众多乡镇企业中唯一没有外债的企业,多年来被上级评为“优秀企业”。
“三爷”是一名优秀的企业领导,更是一位注重把职工素质教育和技术培训同步推进的“伯乐”。他坚持对职工进行教育和培养,使厂里的职工队伍得以健康成长。作为第三批进厂的我们,已成为厂内各行业的主力和技术骨干:锻工张某成为车间主任,陈某是厂里出纳,我也做起了车间的统计。我月底用半天时间汇总当月产值、材料损耗和出勤工时,报厂部核算;持上级分配的木材指标和单位介绍信去铜川市物资局下属的黄堡木材公司拉回原木,到市属五金公司购买生产所需的辅料皮胶、铁钉、砂布、油漆、小五金件,再花三毛钱带着辅料坐着闷罐火车返回鸭口车站,提前和单位约好到三里外的车站来接,我的工作有条不紊、得心应手。后来,我被选为农具厂团支部书记,受公社委派光荣地出席了郊区团委的表彰会,被团区委授于“新长征突击手”,“三爷”很关心我的进步,鼓励我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一九八三年,“三爷”光荣退休。
退休后,他人老心不老,总想着为家乡发展贡献余热。他主动请缨筹建了民政局下属的郊区福利厂,厂址设在金锁乡纸坊村,招收聋哑及肢体残疾职工二十余人,生产各类水果罐头,质量过硬、味道鲜美,尤以五香狗肉罐头畅销陕甘宁等省区,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五年之后,“三爷”的身体每况愈下,但他仍带病接受了民政局再委托,协助筹建福利厂新厂,我和四位同事经他推荐扛起新厂大梁,任厂会计兼木业主任等职。企业落户广阳街道,招收的三十多名工人都是残疾人。那个时候正是广阳地区工矿企业辉煌时期,为适应市场需求,福利加工厂开设了带锯解板、木器加工、木材销售、电焊以及铸造水泥厂的钢锻、钢球、磨机垫板、矿山小铁道等众多业务,生产经营形势如火如荼。 两个福利厂的兴办,为全区残疾人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为政府分了忧,为国家增加了税收,是一举多得的善事,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一九八四年,铜川市郊区政协成立,“三爷”当选为第一届、第二届政协副主席,常参加黄埔同学会有关活动;一九八六年当选为铜川市政协常委。他热爱人民政协工作,从不缺席各种调研活动,并能积极建言献策。退休后的“三爷”每月有五十三元的退休工资,却不能按时领到手,那时各单位退休人员的工资是本单位发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乡镇企业发展遭遇诸多制约,企业无力支付七名退休人员的工资,长期拖欠。他体谅厂里的难处,从不主动索要,直到去世厂里还拖欠着两年多工资。
一九八九年五月初一,“三爷”突发疾病去世 ,组织上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追悼会由郊区区委主要领导主持,市政协、郊区四大班子、广阳镇的领导及亲朋好友二百余人参加。
时光荏苒,倏忽间“三爷”井继祖去世已三十五年。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为人、他的作风以及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永远鞭策着我们。我们永远怀念他!
作者简介: 刘文俊,铜川市印台区人,文学爱好者。多年务果,劳动之余爱好读书学习,常动手练笔,善于思考,热爱生活,喜欢运动。作品〈红色之旅八日游〉〈风水宝地的前世今生〉〈致敬城市里最可爱的人〉〈美丽的故乡〉〈美丽的传说〉由(铜川市图书馆)(印台文学)(三秦文学)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