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支书王廷君
王统富
中共基层组织,有个最小的官——党支部书记,而农村党支部书记又是党组织最末端的芝麻官 ,是执行农村政策的带头人,其作用至关重要。
我在乡镇党委工作多年,回机关后又多次去农村驻点,接触过较多的党支部书记,他们的水平和能力各有千秋,为人做事风格迥异,有的时候,不免在心里作一类比,总会不胜感慨、唏嘘不已。而“老事难忘”的思维模式又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去逝18年的一位族人、连续当了20多年村书记的王廷君。冥思中,他黝黑瘦削的脸膛虬须倒竖,一双炯目栩栩如生,回想他在村民心中的口碑,更是让人敬仰和折服。
王廷君是莒南县相沟镇圈子村人,与我老家大结庄虽是两个行政村,却等同于一个“地连边、屋搭山”自然村,我和他同姓,族谱记载我的高祖就从他的家族中迁到现在的村,两个村的人彼此熟悉,知根知底,谁当村官、政绩水平如何……那更是耳熟能详,心知肚明。
王廷君于1950入党,1953年为党支部委员, 1964年当大队长和党支部书记,直到1985年退休。
王廷君当书记一心为公,从没沾公家一点便宜。当时很多积极而有政绩的村书记,上级会照顾其子女当工人、干亦工亦农、民办老师等美差,周围村子的书记们几乎每家都有吃公家饭的孩子,王廷君总是把名额安排给军烈属的儿女后代。他一生贫困,从当书记到退休时,家里也没盖起新房,儿子30多岁了还没找着对象。退休后,每晚给村里看护办公大院,2006年的冬天中了煤毒,由于没钱治疗加之长期营养不良,原来的痨病又雪上加霜,病了三个多月后去世了,村里人说他“受了一尖辈子苦,一天福没捞享”。
王廷君没上学,识不了几个字,但是他记忆力很好,到公社里开会学文件,只靠耳朵听,回来后向社员口述会议内容,相差无几。
他当书记时,国家政治氛围对党员干部的享乐思想约束甚严,“公而无私,吃亏在前,享受在后”成了无数干部的人生信条和自觉行为。他认准了这个理,身体力行。每年春节后,县委要召开“五级”干部会,大队书记和小队长要到县委大礼堂参加会议,时间三、五天。村干部要自带被褥和干粮步行五十多里到县城十字路开会。当时的干粮就是煎饼,绝大多数的农村参会者都带煎饼吃。由于王廷君夫妻天天出工,没时间搂草,无柴火烙煎饼,他就带着地瓜和铁锅去开会,散会后在大礼堂屋檐下用树枝树叶煮地瓜吃。会议餐间,千多人的大会,其他人都吃自带的干粮,唯有他在墙角用三块石头垒起的灶前煮地瓜吃。受潮的枝叶难以燃烧,不吐火苗,倒是黑烟滚滚,势不可挡,一会功夫县委礼堂就成了“狼烟雾都”。有时地瓜没煮熟,开会的铃声就响了,王廷君只好啪啪身上的草木灰,拾起褪了色露出窟窿的“三大扇”棉帽戴在锃亮的光头上,再把“山东大棉裤”那半尺宽的白裤腰裹紧提到胳臂窝,用麻绳重新扎紧,(勒紧裤腰带,以免饿掉裤子,这也是当年庄户人家对付饥饿的惯用之法),急急忙忙跑到座位上,认真听“斗私批修,大干社会主义……”的报告。下午散会后,又继续着他的狼烟四起,煮着上顿半熟的地瓜。此时,吃完煎饼的村干部或站或蹲围在他的身边,吸着呛人的旱烟一边说笑一边欣赏王廷君的“烟雾缭绕煮地瓜”,不时就会有人去掀锅盖,看看水开了没,地瓜熟了没……气的王廷君环眼爆凸大声呵斥“掀什么掀,掀一掀烧半天”……也有人叮嘱他“不熟不能吃,半生不熟,吃了拉黄泥”……土灶前,笑声喧哗,热闹非凡,土灶上方的墙上一行“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正楷大字在袅袅炊烟中时隐时现。腰身萎缩,灰头灰脸的王廷君,不时附身趴头“噗噗”吹火,痩削的脖颈,青筋暴突,新刮的光头在夕阳的余晖和灶底的火光映衬下十分耀眼,臃肿的棉袄棉裤上落满了草木灰,一双骨瘦如柴的大手不时划拉着地面的杂草……与伟岸的标语相互衬托,十足的画面感,意境深刻,耐人寻味。有人送他煎饼吃,也有人调侃他是“要饭书记”。
在县里开会的日子,村里每人每天补助1角5分钱,散会后,他带头把会议补助款上交给生产队里用来买煤油点灯记账。有次村里来了公社干部,中午在村里吃饭剩下一碗水饺,他按二分钱一个卖了入大队帐。
堂兄在集体干活一身作则。他除了去公社、县里开会,其他时间都是和社员一起下地干活,他第一个出工,最后一个下工。遇到危险的活,第一个冲到前面。1973年冬天扒河,围堰决口,他带头跳到水里堵缺口,等到出来时,冻得不能站立。由于常年出苦力,落下严重的类风湿病,膝盖肿大,两条腿成了“箩筐”,40多岁便腰如弯弓。
1980年前行政村系一个生产大队,下设若干小队,每小队有几十户人家,百多口人,有正、副队长带着社员干活。小队长这差事既出力又得罪人,系个苦差,能连续干几年队长的人寥若星辰,有句话说“砍倒棉花柴,队长要下台”秋收后队长就伸腿辞职了,且众口一辞:“人都得罪透了,出力不讨好,自家的活捞不着干,死也不干那幌子”。这样就需重新物色队长。成年男人几乎都当过队长,越是穷的队越没人当队长。哪个队无人当队长,王廷君就带着全家人去哪个队兼队长。他带领社员没黑没白的干,二、三年下来,他兼队长的小队人均口粮就能在全村数一数二。他耿直严厉,对出工不出力,喜欢沾便宜的人就很“嗑”,不理解的人就在背后损他,他菜园里的菜常被踩踏、铲毁。无青菜吃,他全家常年吃咸菜,咸菜没了,就炒糊盐下饭。满脸络腮胡子的王廷君,目如铜铃,性格倔强。上世纪中叶,中国农业放卫星,很多地方出了“亩产粮食十万斤”的典型。种了一辈子地的他气得大爆粗口:“这是放卫星吗,是放屁!”,结果被戴上高帽游街批斗。他的一个侄子,偷拔了集体的花生违反村规民约,按规定要罚款并在社员大会上检讨,因侄子已20多岁了正是说亲的时候,怕丢人,想只交罚款不在会上检讨。最后王廷君的母亲也替其求情,他依然不松口,坚持按规定处理,侄子为此好几年不和他说话。
王廷君从书记的位子退下来后,村里老会计说,廷君当了20多年的书记招待费总数不足十元钱。1999年王廷君去临沂,一位老乡招待他,饭后他听说一桌酒菜花了千多元,心疼的说道:“这顿饭能盖三间屋,哎,吃这么贵的东西有什么用!”极端的贫寒限制了他对物质生活的想象力。后来老乡说起此事,表情中透露着心酸和怜悯。回忆王廷君艰苦而纯粹的一生,环顾如今的奢华,不免五味杂陈、欲说还休。
光阴荏苒,斯人已逝,王廷君身上时代的烙印和局限清晰可见,但他毫不利己、廉洁奉公、吃苦在前的人格魅力已深深植根于父老乡亲的心中,每当人们品味如今的幸福日子,总会感叹他当书记时的清苦与无私,钦佩之情溢于言表。

🌟 诗🌟 经🌟 唯🌟 美🌟
🌟 国🌟 风🌟 传🌟 奇🌟
🌟 欢🌟 迎🌟 走🌟 进🌟
🌟 国🌟 风🌟 诗🌟 社🌟 
作者简介:王统富,男,生于60年代,山东临沂人 ,中共党员,大学学历,中共临沭县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山东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历任乡镇党委副书记、县文联主席、县作协主席等职务。
曾在《大众日报》《齐鲁晚报》《读者》《南方周末》《中国纪检监察报》《作家报》《支部生活》《文史天地》等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杂文、纪实文学等百余篇作品,喜爱文史,品味生活、感悟人生!
编辑简介:王思雨,女,笔名:诗雨年华,80后,山东临沂人,临沭县作协副主席,临沂市作协会员,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作品见于《齐鲁晚报·青未了》《新疆文学》《临沂日报》《七月颂歌》《东方散文》《真言贞语》《今日头条》《双月湖》《鲁南商报》《钻石文艺》等各大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