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人的奔跑》 作品连载
第一章 被季节框住的记忆
秋
桃 林 口 随 想
作者:李 霁
主播:沙漠驼铃
先前只知道桃林口有水,清冽的水,于岁月中蜿蜒流淌、细细浸润。如今才知道并不尽然,桃林口更可以是山,抚着历史遥望,目光所及之处,长城从明代走来,在壁立千仞中与我们血脉相连、节节延伸。
抵达桃林口的下午,泛舟于烟波之上,碎金一般的光在水面闪着七彩的线。水被山捧在怀里,蓄满一池的灵动,漫溢着唐诗般的章句。一条船悠悠地走着,不紧不慢,只听任清亮亮的河水把造访者浮载到要去的地方,把天上的云和坡上的羊交换成彼此的梦。
桃林口最吸引人的无疑是它曾为千年雄关的历史了。这片辽西故地,古长城横跨西东,青龙河纵贯南北。300多年前,满清由此至山海关一线大举入关,定鼎中原。“清”、“青”同音,清皇室自命真龙降世南下,乃改称北魏得名之“玄水”为青龙河。“青龙”过关,民间遂称“桃林口”为“逃龙口”。
当古战场兵事稍息,烽火就开始由炽烈走向温熙,由野放渐趋安平。头顶的蓝天,不再旌旗呼烈,战鼓轰鸣;脚下的疆土,不再剑拔弩张、杀气腾腾。于是,守城将领们把刀枪入鞘、马放南山,转身铸剑为犁、圈地殖田,世代耕耘着一个纯粹的哲学命题:故土家园。
傍晚时分,天阴郁着,云在变色,不久竟下起雨来。我住的旅店并没有其他房客,躺在床上,听风声雨声,时徐时疾,像是要落满空清的心底。在十分入境的状态里,思念倚着冷寂而来,我开始惦念某个人,想起某件事,我在这里所感受到的,与在过去的许多个雨夜中的感受迥然不同。我更愿意让自己走进这样的空间里,在雨中的村庄,从荒凉一路走向茂盛。
村子不大,几十户人家,错落有致地掩映于繁树之间。狗吠 深巷,鸡鸣桑颠,柳荫后檐,花罗堂前,愈发呈现出一种烟火的熏染,一种传承的积淀,一种永恒的向往。村中狭长的主街为南北走向,两旁的房屋陈旧苍老,也没有什么奇特,只是排列得相当规整。但这些可不是普通的民宅,它们是用长城砖堆砌而成,建在已逝的年代之上,只等前人踏着风尘细细辩认。
一排排老屋把历史垒成严密合缝的砖墙,让曾经巍然的构建溶解于日常之中,成为可寻访、可追源的“活遗址”。给我的感觉,它是厚重的,又是浅薄的;它是复杂的,又是简单的;它是珍贵的,又是廉价的,岁月是它们的根基,它们是岁月的见证。
晨光从一户人家的外墙上潺潺地投射下来,院子里的丁香树也在辉映下幻变出一轮轮光晕,真是美极了。而树下那散落一地的花瓣,想必是昨夜在雨水的滋润中开得久了,忘情地回归了大地。这回归像是一颗一颗守护的心,像是一段一段修筑的情,把这里的日子连的顺畅,垒得厚重,积得殷实。 不管怎么说,这里的主人,永远都是长城的后人。
作者:李霁,秦皇岛市文学创作院院长,秦皇岛市作家协会主席,河北省作家协会理事。《海韵》杂志执行主编。国家二级作家。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奔跑》。作品曾入选《全国知名作家走进秦皇岛》《当代人》《散文百家》《河北作家》《中国自然资源报》《河北日报》等。报告文学《大山里的牧羊人》荣获河北省文联“喜迎党的二十大——新时代 新征程 新故事”主题文学征文一等奖,并入选2022年度河北文学排行榜。策划主编了《秦皇海岳》小说散文诗歌卷、《木兰花开——第一书记扶贫手记》《潮水在倾情咏唱——走进北戴河新区》等文集。
主播:高珏,网名:沙漠驼铃,喀什大学文学学士,南洋理工大学教育硕士,秦皇岛市教育局退休干部。生于戈壁,长于戈壁。愿是寂寞旅途中一曲清纯的驼铃,成为快乐旅途中一道最美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