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丰泽区东星实验小学的驻校作家,我的工作室就设在学校的五楼,与名誉校长黄煜先生的办公室仅隔数间,这也为我们的日常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们常聚在一起“呷茶配话”,享受那份闲适的闲聊时光。
黄煜先生是一位富有故事的人。他退休前是泉州广播电视台的名记,走遍了泉州的大街小巷,见识广、经历丰富。他的生活经历就像一部活生生的历史长卷,让人着迷。而我们的对话中,更是常常提及到那些早已深埋于心的泉州故事和传说,每当提及这些话题时,黄煜先生的眼中总是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仿佛回到了那个风华正茂的年代。他讲述的故事是那么的引人入胜,令人陶醉。那些故事仿佛是我创作的源泉,不断地激发我的创作灵感。
我的童年时光就在桂坛巷,在未拆迁之前的日子里,这里便是我熟悉而亲切的天地。黄煜先生的旧居位于凤池巷,与桂坛巷头尾相连,这样一来仿佛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泉州古城长街深巷纵横交错,每一条巷子背后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历史,这些故事和历史,如同一部部生动的史诗,诉说着泉州这座城市的辉煌与变迁。而在这些传说中,那些名人的故事更是让人津津乐道。曾经住在凤池的民国时期、泉州著名琴家周子秀先生,便是其中一位令人敬仰的人物。
周子秀先生不仅是一位琴艺高超的演奏家,更是一位深受人们敬仰的文化人。他的琴声悠扬,传遍四方,为泉州的文化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通过黄煜先生的漫谈,我第一次了解到周子秀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他在泉州文化领域的重要地位。黄煜先生讲述的每一个细节,都让我对这位名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泉州的文化历史有了更加深厚的感情。
近代福建有名的琴家大多集中在福州和泉州两地。福州有刘念音、黄濂等,而泉州则有周子秀、黄松等人。周子秀先生居住在凤池的11号,他得其父、清末泉州古琴名师周筱屏先生的真传。这位清末秀才出身的大师,曾赴南洋,新中国成立前夕才回国。
1926年,周子秀先生的琴艺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受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之邀,在厦大礼堂举办的音乐会上演奏古琴曲“思贤操”。他的琴音清远,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特别是厦门菽庄花园的主人林尔嘉先生,他被周子秀先生的琴艺所折服,特聘请其为菽庄花园的古琴导师。周子秀先生的演奏曲目丰富多彩,包括《捣衣》、《渔樵问答》、《高山》、《流水》以及《归去来辞》等。周子秀先生当时在泉州还授徒传艺,1956年,在泉州群众戏院举办了“泉州市第一届民间乐器会演”,周子秀还上台表演古琴弹奏。周子秀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琴家,还是一位佛道学者、中医师、书法家以及音乐教育家。他的佛道修为深厚,著作丰富,留下了《性命圭旨评注》、《诸真语录》、《吕祖仙经》、《佛学研究录》等著作。他与民国时期的佛教高僧弘一法师和太虚法师交情深厚,共同交流佛道学问和音乐艺术。太虚法师曾作诗称赞周子秀的抚琴境界,诗中写道:“春山春景协春弦,花在枝头月在天。静坐焚香弹一曲,泠泠然似御风仙。”可见周子秀的琴艺已经达到了超凡脱俗的境界。
弘一法师与周子秀更是莫逆之交。
据说,弘一法师未出家前曾到风池与周子秀小住,二人结为琴友。1963年,泉州开元寺建立“弘一法师纪念馆”,周子秀特意捐赠了弘一法师曾弹奏过的明代古琴“松石间趣”给纪念馆。
关于周子秀的传说还有很多。据说他住在泉州风池时,每次弹琴都会点燃一注香。有传闻称释雅山上有一条大蛇经常过来聆听他的琴声。他过世后留下了两把琴,一把已废弃不用,另一把是清代的产品,至今仍被收藏在大孙子家中。在六七十年代,每逢八月十五的夜晚,周子秀的养子周赞仁都会点燃香烛祭拜这两把七弦古琴及其古琴凳。这些传说使得周子秀的形象更加神秘而富有传奇色彩。他的琴声已经超越了简单的音乐艺术表现形态与领域,而是融入了大自然与精神世界的一种沟通与联系当中去了他不仅仅是一位琴家还展现了一位对佛道文化研究精深而且崇尚艺术的先哲形象令人敬仰和钦佩不已。
周子秀先生的故事如同一首悠扬的琴曲,穿越时空,回荡在每一个街巷,每一片瓦砾之间。他的琴声,不仅仅是音乐的演奏,更是泉州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他的琴韵,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泉州这座城市的骨血之中,成为一道不可磨灭的文化符号。
作者简介:杨新榕,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泉州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丰泽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出版《丝海听涛》等四部散文集,长篇小说《都市猎蝠》《那年秋天》,长篇纪实文学《赤子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