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结尾第7讲
第七法据实构虚,营造诗境中国传统艺术文化讲究虚实相生、虚实变化。如国画、书法的"布白"、"留白"、"飞白"。"白"与黑即墨色相对言,着墨为实,"布白"为虚。实者,状目睹也,虚者,隐形想像也。故眼见为实,耳闻为虚,眼前景为实,意中景为虚,自家情为实,他人情虚。绝句收结,有时便用据实构虚的手法,使今古相比、人我相应、虚实相生、有无相形。韦应物《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诗人在凉意袭人的秋夜怀念故人,首联便据实具状,叙述自已一边散步,一边思念丘员外。接着,诗人开想,如此秋夜凉天,空山幽静,不时有松子掉落发出"的达"响声,隐居于"深山的丘员外会在做什么呢?应该还没睡吧?那么,也许我在想念着他,他也在想念着我吧。你看,这后面的情、景不一定当真,压根儿是想象出的。但因为是从前面的实情实景生出来的,所以其想象又是合理的,让人可信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结尾用的也是据实构虚的手法。首联写自已在巴山独对孤窗秋夜听雨、遥望北方思归不能的境况,这是实景、真情。远在北方的那个人盼自已早点回去,而自已却一点办法也没有,那种抑沉闷难堪难挨的心情随着雨势的池水的猛涨而弥漫开来。挥之不去相思之情、羁旅在外的凄凉孤寂,并融进绵密淅沥没有尽头的雨声中。正在让人一愁莫解的惆怅时,人突发奇想,"假如日后那一天相聚,不是可以把今晚雨中相思的凄苦诉说出来么?"真是妙不可言,可以说,据实构虚苦心营造的巴山﹣西窗﹣巴山、今夜﹣未来﹣今夜如此回环对比的诗境,其曲折性和深婉度俱令人叹为观止。

顾问:中华楹联学会主任倪进祥
诗经学会主任李瑞林
总编:日月(敬金忠)
讲师:胡愛民 崔艳蕊 刘翠玲
主编:蔡巧灵 柯美柘 李广恒
董德苑 毕见秋 赵偲含
主审:杨秀红 天问 蒋贵龙 凌赣文
袁谷成 张琳 俞子兰 钱秀英
刘巧英 李晓华 田卫 冰冰
野鹤 段志军 武汉军 张丽辉
汪凤森 张旭祖 郑举纲 黄伟琰
徐家齐 刘梦龙
收稿: 徐成美 李文春
制作:李凤梅
诗歌艺术:陶冉 王立云
图片:网络
盘古诗联编辑部
2023.5.1
360个图网:xishui186.360doc.com
摘自络 杂志 如侵权望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