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趣琐忆
文 / 张凤杰
我的童年是在一个非常偏僻的小村子度过的。那时没有收音机,没有广播,没有电视,也不记得看过电影(我们村1962年才通电)。那里没有公园、没有商场、也没有游乐园。村子周围,是大片的草甸子,清清的小河、水泡子,小树林。在这里,我们一伙小伙伴一起玩耍,做各种名目的游戏,度过了那无忧无虑的童年。虽然远离城市,远离现代文明,现在回想起来,觉得童年过得还是很有意思、很值得留恋,很令人回味。
玩“扳不倒”(即“不倒翁”玩具)。现在回想起来,我的小时候几乎没有玩过买的玩具。家里唯一一次给我买玩具,就是用两个鸡蛋换了一个“扳不倒”。在我四五岁时,村子里来了一个货郎,货郎卖的货中,就有“扳不倒”。有的孩子买了,被我看到后就纠缠妈妈,去给我买一个。多少钱一个记不得了,只记得可以拿两个鸡蛋去换一个。妈妈是不同意的,说是可以把鸡蛋给你煮了吃。我坚决要“扳不倒”,不吃鸡蛋。于是,用两个鸡蛋换了一个“扳不倒”。当时“扳不倒”是用粘土做的,上轻下重底部半圆,上部画了一个老人的脸部形象。你把它扳倒,它立起左右晃一晃,又站起来。孩子不懂得为什么扳不倒,以为是扳的时间短,就把老翁扳倒压住,一压半天,有时累得满头大汗。可是一松手,它又站起来。这样反复能玩上好半天。玩得时间长了,“扳不倒”表面很脏,我把它放在水盆里洗,这一洗不要紧,整个不倒翁滩成了一滩泥。于是再也没玩过“扳不倒”。
当时,农村孩子有玩具的不多。记得家庭条件好的也就是买个小皮球,没见过其他玩具。摔泥刮(不知道准确的叫法,按读音这么叫)。这是七八岁时玩的,可以两个人玩,也可以多人玩。都是男孩子玩,女孩参加的很少。每当夏日,我们这些孩子就光着身子,每人捧着一大块泥,在一起摔泥刮。规则是,你把泥巴揉成一个盆状,底部越薄越好。做好后拿起,让对方看一看“透不透、漏不漏”,即底部是完整的,没有“眼”或“洞”。然后把“泥刮”高高举起,狠狠地向地面摔下,落到平地上,空气会把“泥刮”的底部冲出大窟窿。做的好的,泥刮摔倒地上,会发出很大的响声,会鼓出很大的窟窿。对方将按窟窿的大小用自己的泥巴填满窟窿,直到对方把自己的泥巴全填给你他就输了。玩这个游戏常常会弄得全身是泥,玩完后要到小河里洗干净身上才能回家。
扇(pia)(ji )(找不到对应的字词,只好用拼音)。可以两人,也可以多人玩。就是用纸叠成梯形的样子,放在地上。对方也拿这个东西,朝着地下的猛摔,如果掀起的气浪能把对方的掀翻,他的就归了你。这种游戏也很有技术,离的远了气浪不起作用,离得近了,如果压在人家的上面,你的就归了人家。这种游戏要求条件简单,随时随地可玩,是我们小时候玩得最多的。每个人的书包里都装有几十个。
弹玻璃球 说是弹玻璃球,其实真正玩玻璃球的不多,都是在玩泥蛋蛋。就是在地上挖几个坑,每个人拿出自己的泥蛋,逐个向坑里弹,先弹完坑者就变成“老虎”,开始“吃人”,谁的泥蛋被打中,谁就被“吃”掉。或在地上挖5个小圆洞,谁先打完5个洞,就变老虎,然后打着谁,就把谁的泥蛋吃掉。夏天时,我们都仔细的团成一些泥球,放在窗台上晾干,以便去玩。泥球要做的滚圆,大小要匀称。每个人差不多都有几百个泥球。
跳飞机格。跳飞机格也是童年常玩的游戏,这种游戏几乎是随时随地都能玩,只要能有地方画下那几个格格就行,也不需要多人参与两个人就可以玩。所谓的飞机格就是由几个横、竖的格组成,可能看起来有点像飞机的缘故吧!玩飞机格的时候还需要一个“子”,就是要把它准确的扔到每一格中。这个东西一般都选那种平的、不是很滑的,扔出去能固定在地上不能动或滚走的。我们常用的“子”就是装有玉米或是谷子的小口袋。把手中的“子”扔到第一格里后,要单脚跳过去(子所在的格都要单脚跳过去)一直跳到第八个格。其中第四第五格和第七第八格是可以双脚落地的,回来的时候也要单脚跳,当跳到你的“子”所在的上一格时停下来,用手把前一格的“子”捡起来(这个动作也要单脚完成)然后再单脚跳过“子”所在的格回到原位,这样就算完成一个,以此类推先完成到第八个格的算赢。 “跑马城” “跑马城”是我稍大以后常玩的游戏。”游戏之前孩子们先分成人数对等的两伙,大家手挽手,面对面相隔三四丈远站立两排。两支队伍男女人数大小多少搭配合理、势均力敌。准备妥当,一方队伍挑战出词,另一方队伍应敌对词:雉鸡翎,跑马城,马城开,打发丫头小子送信来。要哪个?要红英!红英不在家!要你们亲哥仨!亲哥仨不会喝酒!要你们老母狗!老母狗不会拉磨!要你们干草垛!干草垛,插兵刀,我的兵马任你挑!然后,被挑战一方挑选对方一位成员做挑战者,挑战者攒足力气,朝“敌人”薄弱防线猛冲过来,如果撞断人墙,挑战者就可任意挑选对方一个强壮的成员带回己方;如果冲不过防线,就得留在对方阵营里。这样一直玩下去,直到一方全军覆没为止,但游戏并未结束。因为此时全部“人马”已经变成手拉手的一大队,大家保持队形不变,原来领头的二人开始一问一答地喊新词儿:卖锁唻!什么锁?金刚打马琉璃锁!几丈高?万丈高!骑洋马,挂洋刀!洋刀长,宰猪羊!猪羊血,画老鳖。老鳖不下蛋,提哩秃噜一大串!小孩小孩你姓啥?我姓“钻”!钻个莲花我看看!对方点到谁的名字,谁就向拉着手的那伙跑着冲撞过去,如撞开了,就从对方拉过来一个人,撞不开就被对方把你俘虏了。之后加入对方的行列中,直到谁把对方的人全部俘虏过来,谁就算赢了。

打尜。是一个两头尖,一拃长的木棒,叫尜(苏、梭),用一个棒或者板子(跟板球的板子类似),击尖端,尜会跳起来,再重击一板把它打远。在地下画一个方框,将尜放进框里,再用一根木棍(或刀型木板)去敲击尜的头。使尜弹起,然后迅速将尜打向远处。另一个人去捡这个尜向框里扔。以此循环。打冰尜 冰尜,是我们在冬天里最喜爱的玩具之一,一般是用杨木、柳木、(不用柞木,柞木太硬)制成的。把一根木头锯成一小截,大概7、8公分的高度,然后开始用刀削平削出形状,上面留成个圆盖,下面削成一道深沟,用来缠鞭子,再下面是个大肚子,肚子下面是尖尖的。把尜削成尖头的部位,找个尺寸相当的轴承珠子摁进去,没有轴承珠子的就把尖头磨圆了,一样在冰面上飞舞旋转。还有的孩子把圆盖上面涂上各种颜色,旋转起来五彩纷呈,炫目动人。 再说一下打冰尜,就是在冰上玩儿,得做个鞭子。鞭子是由车胎里的黑胶线一根根抽下来编织而成。到了冰上,双手握住冰尜一拧,冰尜旋转起来,然后用鞭子抽,冰尜就会加速旋转,越抽转的越快。大家经常比赛,看谁只打一鞭子下去,谁的冰尜转的时间最长,有的冰尜做得不好,在冰面上立不起来就转不了。 滑冰爬犁。这是10多岁后玩得把戏。我感兴趣的是我们自制的小爬溜儿,用几块木板钉在一起即可,在底部钉上铁丝(这样可以减少摩擦力)。又用两根木棒下面钉上钉子,把爬犁拖到冰上,两手各撑一根底下钉有铁钉的木棒,坐在爬犁上,向前滑去,在冰面上爬犁会飞快地向前滑去。孩子们拿着这种小爬犁,爬上高坡,滑出一条雪道。小爬犁一放下,往往滑出上百米远。还可以自制溜冰鞋,我们叫它“脚滑子”。就是用一块和鞋大小差不多的木板,在底部钉上两道八号线铁丝,上面钉上几个布条儿,用它把脚绑住,蹬上它也可以在冰道上或雪地里滑行。
滚铁环。用铁丝做一个圈,然后再做一个长柄的铁钩子,推着这个铁丝圈滚着走。大家比看谁能推的远。滚铁环的动作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技巧。有的人推不远铁环就倒。我玩这个很拿手,能推出好几里地。
拆解“九连环”。“九连环”上下两个铁丝,上有九个铁环。 解开九连环共需要三百四十一步,只要上或下一个环,就算一步。我家邻居老胡家有一个“九连环”,我差不多每天都去玩,当时已经能很熟练地拆解。此外,还有跳大绳、拍皮球、踢毽子等游戏。小时候,就是这些游戏,陪伴我们愉快的度过了童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