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结尾第5讲(共16法)
第五法临去秋波,贵在传情喜欢看古典戏剧的人都知道,表现情人分手的场面,少不了有依依惜别,临走还情意绵绵,一副难分难舍的样子,当演员己走至幕边即将下场时再回头顾盼,递过来最后一束含情脉脉的眼光,这叫"临去秋波"。别小看这回眸的一束秋波,其威力却是好生了得,有时竟能使人立时销魂勾魄、筋骨松散、全身瘫软。绝句的结尾,有时也采用这种方法。试看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的这首诗之所以能传诵千古,是因为诗里蕴藏了一个带有传奇的“本事”:有一年清明,崔护参加科举考试,考进士没有考中,一个人到都城南庄游玩,遇到了一个艳若桃花的故娘,崔护心中很是爱慕。次年为情所驱再去南庄,却“重寻不遇”。诗的结尾扣紧未见人面的愁怅和失落感,临走时犹转秋波,只见桃花在春风中凝情含笑,给了读者无限的联想。再看徐俯《春游湖》: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李梦生说,"徐俯这首诗,好在越读越耐读,犹如倒吃甘蔗,渐入佳境。前两句初读很平常,但后两句一出,诗马上活了起来,为什么后两句一出全诗即活?作者在这里上演的也是临去秋波好把戏。春雨,燕归,桃花戏水,景色平常,兴致一般,再看小桥己被上涨的湖水漫过,春游的兴致顿时消落,正待离开时,一页扁舟"嗖"地从空朦浓郁的柳阴中摇曳而来。而诗人也就在此打住。行啦,一个秋波已送出,足够让你心头荡漾的了。看看今人诗中是否也有此一用法。四川诗人王聪有一首绝句《老屋》,其诗曰:
燕子已无踪影来,梁间空茫百年埃。
能经岁月为何物,檐角野花春自开。
此诗作者欲擒故纵,想抒发对“老屋”的热爱,却用了大堆笔墨勾勒了一派凄凉景象,老屋无人住,燕子也不来筑巢,到处是堆积已久的灰尘,世事沧桑,令人感慨。正待转身走时,忽然瞅见屋檐竟然奇异的开着一朵小花,似在向陌生的客人微致笑意。这诗,就因为结句的秋波一递,想走都难。四川诗人李世镛一首绝句重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诗也在结句的勾勒情感上狠下功夫。其诗云:
茅屋秋风不再吟,华堂豪墅逐时新。
争夸广厦千万座,篱下犹有屋漏人。
这诗以重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感而发。每当看到与十年、三十年、六十年前相比,如今城乡人民的住屋条件已大大改善,昔日的茅屋草房,已被新楼房和豪华别墅所取代,所以,当年大诗人杜甫所渴求所呼唤的广厦千万座间真的有了,这当是一件令人高兴之事。可是,这"华堂豪墅逐时新"的千万座是读书人都有的吗,是贫苦人都有的吗?非也。只是一小部分人才享受了这种"华堂豪墅"的艳福,更多的人还被高房价压得喘不过气来,诗人在结尾的临去秋波之魅力,直让读者心头一震。重庆诗人高德平《听居台表兄诉说思乡事》,其诗曰:
每向长空苦觅寻,凭栏唯见月光深。
溪流六十思乡泪,瘦到无肌只剩心。
这首诗作写表兄临解放时不由自主地去了台湾,六十几年后终于回到阔别的家乡,对着还能见到的亲人诉说这隔海思念的苦楚,一把老骨头,两行思乡泪,感动着亲人、乡人,感动着作者。诗的前三句描写表兄凭栏望月、长空盼雁、一年又一年苦苦追寻家乡亲人信息的具体情景,结句突放大这种思乡苦楚对人的极端折磨,评论“瘦到无肌只剩心”。一个极度夸张的形象刻画,此一结句有非凡的点透力,让人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鲜活而有特色。这种秋波勾魂,非一般人所能消受得了。
顾问:中华楹联学会主任倪进祥
诗经学会主任李瑞林
总编:日月(敬金忠)
讲师:胡愛民 崔艳蕊 刘翠玲
主编:蔡巧灵 柯美柘 李广恒
董德苑 毕见秋 赵偲含
主审:杨秀红 天问 蒋贵龙 凌赣文
袁谷成 张琳 俞子兰 钱秀英
刘巧英 李晓华 田卫 冰冰
野鹤 段志军 武汉军 张丽辉
汪凤森 张旭祖 郑举纲 黄伟琰
徐家齐 刘梦龙
收稿: 徐成美 李文春
制作:李凤梅
诗歌艺术:陶冉 王立云
图片:网络
盘古诗联编辑部
2023.5.1
360个图网:xishui186.360doc.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