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翰廉(乐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
银屏早读、岁月留痕。据乐昌市博物馆馆长欧伦彬发上乐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群分享的最新消息反馈。我又读到了一则很有用、很生动的实例教材——就是红军1934年秋挖掘的一条战壕;一条镶嵌在乐昌五山镇麻坑村委瓦片山村上纵横而去的正规的军事战壕;一条可以顽强地阻击和打击国民党追兵蜿蜒而上并有指挥所痕迹的战壕。读了两遍,虽然字数不多,但红军在深山老林里,在大山深处,在丛林密布,荆棘丛生的瓦片峰上的事迹,仿佛一缕清新亮丽的阳光透过树隙传递而来一则消息,实为感动。我赞美欧馆的勤奋、智慧与爱心,为了宣传乐昌的红色基因、红色文化,传承伟大的红军长征经过乐昌山山水水的点点滴滴,不辞辛苦。
红军当年与天斗、与地斗、与一切反动派斗、与无数困难斗的无穷力量,警醒了我们,也使我们有责任有信心地为我们的子孙后代都要铭记这段不平凡的历史,这段用血肉之躯換来的历史,这段还不是那么鲜为人知的历史,使我们更应发奋努力共同开启这段人类史上浓墨重彩的新的一页篇章,热爱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铭记历史,不忘初心。为红军讴歌,为乐昌讴歌,为时代讴歌,为祖国讴歌。
正是五月鲜花盛开的季节,正是红色文化即将掀起盖头来的时候。欧伦彬说“2024年5月29日,原国家国防教育专家、广东省青少年军校校长、书记温元麟教授和广东省红色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广东岭南红色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冯胜平等专程来到现场勘查”。我认为意味深长啊!
并说“五山镇麻坑村委会瓦片山村,红军长征战壕红军长征时的?” 虽然古木参天,竹林高耸,青苔遍布,但战壕仍在,至今保存完好。
李灶生也说“1934年10月28日?第二次封锁线之后?”
紧接着欧伦彬又说”1934年11月初,红军突破湖南桂东、汝城至广东城口一带的第二道封锁线后,于11月5日至9日,红一军团二师四团、红一军团直属队和红一军二师六团、红十五师,分别从仁化的大水、清水江越过山寨岐和从仁化的糍粑坳、中洞(原属乐昌)到麻坑集结后,一部分由桃竹坑、大王山、樟姑岭到九峰浆源;一部分由龙山、沙坪、赤水、天平架、东坑、上西坑到文洞的庙山背和茶料的鸦鹊岭。另外,红一军团一师三团于11月5日从延寿到浆源的沈家。这时,国民党叶肇率领的独立二师及独立第二旅加紧从仁化长江、城口向乐昌九峰一带尾追。为了掩护部队顺利通过敌人设置的第三道封锁线,红九军团殿后掩护。这些战壕便是那个时期挖掘的”至今特别有意义。
当我读完了这两则简短而又令人振奋的当年红军信息后,又一次受到了故乡土地的洗礼,大山绵延不断的磅礴力量,文字表叙的魅力,风雨兼程的震撼。故落小诗两首,当以记之。
缅怀红军与战壕
战壕迷雾远,
触景见精神。
往事当歌赋,
红军寄岁频。
瓦片山村战壕遗址随想
佗城红迹探,
今赞我兵团。
众敌图封锁,
九军断后殚。
尾追天险越,
挖掘战壕盘。
举世惊回首,
留痕在瓦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