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京兵部尚书德缘传奇(连载二)
作者:戴嘉臣
引言:老子《道德经》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四十九章),“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五十一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五十五章),“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五十九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六十三章),“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七十九章)。
自古以来,德者行善,善者积德,善者好报,德者奇缘。
(二)立 雪 听 书
由于戴才常跟父亲到沧州赶集,没事的时候自然要到处遛遛转转,一来二去,对沧州的一草一木就都熟悉了。比方说,哪儿是商市,哪儿是铺子,哪儿有庙宇,哪儿是学塾,他都一一刻记在心。而戴才最喜欢去的地方,是一个学塾的所在。
这个学塾离柴禾市不到百十丈远,是一户姓刘的员外家设立的。这员外名叫刘环谷,他可是一位正直慷慨之人,是当地出了名的善家。其祖上也曾多人出仕为宦,功名显赫。他请的那位私塾先生也姓刘,乃本族远亲,是个学识渊博的大才子。只因他秉性刚直,不同流俗,未能出仕,便做了教书先生。
这刘家,座南朝北的三进深四合套院落,青一色的砖瓦房,大门两边的石狮子半张着口,表明这不仅是一家财主,而且是一户功名之家。
刘家的学塾就设在前院临街的房子里,每当从临街窗户传出朗朗读书声,半条街的人都可以听到,人们无不为之羡慕慨叹。就在这里,戴才成了“立街偷听生”。
起初,那位看大门的长胡子老翁,看他总是站在学塾的窗下,不知他是干嘛的,企图将他轰走。当得知他是专门来偷听念书的,心中不免生出怜悯惋惜和敬佩之情,自此不再干预,戴才也就成了这里的“偷听常客”。
戴才每次要去游玩,都要先向爹请示:“爹,我去玩会儿行吗?”
“行,去吧。功夫别长了,呆会儿就回来。千万小心,别惹事……”,戴臣一边答应着孩子的请求,一边嘱咐一顿礼法。
“行,爹,您老放心,出不了事。”戴才得到允许,就一边答应着爹,一边两腿交替隔蹦着跑开了。每次回来,他也都照例向爹回禀: “爹,我回来了。您老累了吧,我来看着,您老歇会儿。”
“行!” 戴臣一边答应着,一边询问戴才:又到哪儿去了?看见嘛人说嘛话了?遇上嘛事有嘛看法了?戴才也一点儿不落地把所见所闻和所说所想,一一叙说给爹听。戴臣听了,就告诉他哪句话不该说,哪句话说的不对,哪个看法有错,哪个想法不妥,戴才边听边唯唯称是。
自从戴才成了“立街偷听生”之后,每次回来,戴臣问得更加仔细。戴才也每每把偷听先生所教所讲的书背上一遍。大字不识的戴臣,虽然听不懂那些之乎者也都是什么经,但是看到孩子如此好学上进,打心眼里甭提有多欢喜。
为了让孩子学习更多东西,戴臣到沧州赶集的次数越来越多,甚而逢集必赶。一到集上,戴臣就禁不住催促儿子:“这儿我一个人就行,你快去听书吧!”
“唉。爹,我走了啊!”戴才早就按耐不住那颗求学急切的心,脆亮地答应一声,就飞也似的跑去“立街”了。就这样,戴才学会了好多东西。可是,他不认识字,更不会写字。
这年初春,乍暖还寒。戴臣为给老主顾送一担预约的好劈柴,提前做好了准备。集日这天,不料刮起了锼脸(10)的小东风,天上长起了厚厚的云彩。为了不失信誉,戴臣带上既能挡雪挡雨又能遮风保暖的蓑衣,早早地叫起戴才赶路。
到了集上,还没一个人影,这时天上又下起了雪。戴臣心疼孩子,就支着戴才去到刘家大门楼下躲避风雪。困乏不堪的戴才,一到大门楼下就裹着蓑衣,偎着石狮子睡着了。雪花在他身上撒了老厚一层,他竟全然不知。
一个行色匆匆的人,打刘家门前路过,猛然间瞥见一只白虎卧在石狮旁,吓得大叫了两声“老虎,虎……”,撒腿就跑。
他这一叫不要紧,惊醒了正在酣睡的戴才,也惊动了素有晨练习惯的刘员外。戴才忽地站起来,抖掉身上的积雪,想起还在集上挨冻的父亲,就大步流星地朝集市走去。
再说刘员外,听到“老虎”的喊叫声,就提着一把长剑闪出门来。四下里瞧瞧,只看见不远处一个行色慌张的蓑衣人后影,并没有什么老虎,便不以为然地返身回院,继续健身去了。
戴才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到集市,在一个背风的角落里找到父亲,赶紧脱下蓑衣去给父亲披,心疼地问:“爹,您老冻着了吧?”。
戴臣一边把蓑衣推给儿子,一边说:“不碍紧。我老骨头老肉搪冻,没事儿。咱爷儿俩赶紧吃点儿嘛,别误了你待会去听书”。
戴才唯父命是从,一边答应着爹,一边伸包拿出干粮和咸菜,同爹打起尖来。打完尖,戴才把一切收拾好,然后向爹打个“请示”,就又“立雪”听书去了。
注:(10)锼脸,方言,形容天气寒冷,风刮在脸上如同刀割针刺一般。
戴嘉臣,河北青县人,大专。曾任靑县直属机关党委书记等。现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毛体书法家协会河北分会常务理事青县分会副主席等。曾在市、省、国家级并新加坡 10多家报刊和多家微刊及60多部专集上,发表诗词对联和书画作品。已出版诗词《德韵集》,小说《德缘传奇》,楹联《德言珠联》3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