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乡
(作者:董忠武)
我的家乡地处渭北黄土高原,礼泉县石谭镇宁家岭村。虽说不是名村富邦,但也可圈可点,常令我流连忘返。每每回到家乡,环顾四周,天高云淡,地旷物疏,那亲切的黄土地,殷实的好庄稼,更有那高坡大山环抱,恰似村落其中。东临四十里昭陵山,西面四十里乾陵梁山,北靠四十里五峰山,南望百余里秦岭山。村东石泉河,长年清流水,村西一面坡,梯田遍黄土。一面阳,一面阴,可谓阴阳平和,风水俱佳。
据老父亲讲,早在400年前,我们村子还是一片原始荒地,少有人烟。河东的宁家村、董家村两村人口多了,粮食少了,便过河开垦荒地,宁家先搬来一户,董家后搬来一家,两家成村后,按照先来后到说,村名随叫宁家岭,现今全村人口好几百,仍然只有董宁两姓人家。
百年岁月,百年沧桑。不管外边世界如何动荡翻天,但我们村两姓人家生活平静,相互帮助,相安无事,友好如初。但在旧社会,当地时常有土匪出没,扰村不宁,全村人众志成城,挫败了多少起骚扰滋事。在我老爷那辈,村子遭到北方胡人践踏,我家九口人惨遭杀害,仅剩我年幼的老爷一根独苗,后我老爷得三子,我仨爷得六子,我父辈六弟兄得二十四子、我辈得三十八子,可谓人丁兴旺,族盛村壮。
在我们村子发展初期,拓疆开土,免不了和邻村发生些纠纷。多数时候,矛盾都能化解。但有一次,为了地界矛盾,险些酿成一场人命大祸。大约是二百年前,我们村和西邻村杏树拗相向开荒种地,碰在了一起。划界,一时成了大事。地界从那里划,一旦定位,也就成了村界,甚至到今天看成了乡界、县界,难怪呼老祖宗当年那么大动干戈,这是后话。当时两村各不相让,剑拔弓张,几番理论不下来,便开始准备刀斧手,非得拼个你死我活不可。董宁两家各选定几个打头阵的,喝酒备棺材,家族为其安排好后事。那一天,两村各抬了几口棺材摆在阵前,董宁两家刀手齐备,团结一心,气势如虹。杏树拗人也不甘示弱,摆好架势,杀鸡祭酒,雷鼓助威。双方正要起刀时,只见一位乡里很有威望的老先生行至阵中,大手一举,声如雷劈,只三言五语,说得双方刀起又落。伺后,老先生两边撮合,两相退让,终于事圆,避免了流血,两村化干戈为玉帛。再后来,两村姻亲不断,义厚情长。
旧社会,国家积贫积弱,我们那小村也难以有所发展。虽然八国联军、小日本大举侵犯中国,也没有打到我们家乡,但屡遭国民党胡宗南军队的蹂躏,战乱不已。建村400多年来,除了人口有些增长,别无其它,亦是贫穷不堪。解放后,毛主席领导人民翻了身,我们村的面貌有了改观。但真正的发展还是近些年,国家支农、扶农、哺农,不仅去掉了千年形成的税赋,而且还给农村几十种补贴;经济上帮,文化上贴,农村现代元素多了起来,由住窑洞变住砖房,由挑水吃到自来水,由人扛肩背到机具运作,耕种机,收割机,以及洗衣机,电视机,手机,电脑,太阳能热水器等无所不有。农民不仅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而且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当然,农村那肥沃的土地,也孕育了一大批优秀儿女贡献给了城市,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反过来反哺农村,就连农村在不久的将来也要城市化咧。400多年来,我们村从来没有经历过像现在这么好的社会!
现代社会,现代农业,我们村的经济早已不是单一的粮食生产了。以苹果为龙头的各种农作物各显其能。什么桃呀、杏呀、梨呀,还有那梅李、核桃、葡萄、柿子等,应有尽有。所以,每到春时光,我最爱回家乡。你看那麦苗青,青油油,菜花黄,黄澄澄。还有那成片成片的仙桃花、贡梨花、富士苹果雪云花,好一个花的海洋,花的世界,五彩缤纷,飘香醉人;每到秋时分,满坡遍野,果实累累,压枝坠地,子孙满堂。苹果熟了,葡萄紫了,梨子黄了,柿子红了,嫣然构成了一幅美不胜收的农乡自然画卷。
是呀,“ 谁不说俺家乡好”。她给了我生命,她给了我灵魂,她给了我们一个美丽的世界。
我爱我的家乡,我的家乡好,我们的祖国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