泳池边采访霍英东
▓ 吴友松
新华日报老记者,如今97岁高龄的吴友松先生仍每日笔耕不辍,挥洒文字,写新忆旧,怡情养性。
采访霍英东真难!他是大忙人,著名社会活动家,还是国家领导人(连续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我仅采访他一次,就尝到了“难”的滋味。那是1986年11月,孙中山先生诞辰120周年前夕,以霍英东为团长的港澳谒陵代表团来南京。
当年的霍英东先生
上午九点多,记者们云集机场等候贵宾。按惯例,写一个较大的新闻就可以了。可偏偏省委宣传部一位副部长要我写一篇霍英东的专访。我顿时慌了神,因为我没有思想准备,对霍先生又不熟悉,只知道他祖籍广东,生于香港,是个爱国商人,对祖国的贡献很大,仅此而已。部长下了命令,是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的。
飞机刚降落,保卫人员尽职尽责地拦着,连近身的机会都没有。不一刻,霍先生即率团去中山陵,我好不容易赶上,只得在他上下台阶的时候边走边谈。他谈到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对祖国的热爱……广东口音听不习惯倒是其次,要紧的是他刚走下台阶立刻要去藏经楼。此刻,我再也不能缩手缩脚,那么温文尔雅了,否则专访就要泡汤。我力排阻拦挤进了霍先生的专车,路途短,谈不上太多的话,总算又采访到一些材料。印象深的是霍先生说,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他在国内投资、捐献,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国家兴旺,民族富强。
那次霍先生下榻在金陵饭店,要采访他只有等他午休以后,等了个把小时,电话打过去,霍夫人说他已外出,本想要访霍夫人以获取一些信息,她又说头痛厉害,婉言谢绝了。焦急、无奈,耐心等了三个多小时,电话回说人已回来,又到酒店游泳池了。
时间太紧迫了。上午来第二天上午就要离开。明知去游泳池采访不合适,也只能硬着头皮追过去了。幸运的是,游泳池边静悄悄,泳池里只有霍先生一人,采访者也只有我与新华社记者姜玉明二人,没有别的干扰。只见霍先生戴着防护镜在蛙泳,一会儿抬头吸口气,一会儿又闷着头游泳,完全没有理会外界的动静。在这种情况下,不喊他吧,不知何时结束,喊他吧又不礼貌。也叫急中生智,我与老姜故意高声说话,赞他的泳姿,夸他的体健,目的是引起他的注意。此招果然管用,霍先生抬头一看,还面熟(上午采访过他),这位善解人意的老人,提前结束上岸。就只有趁他换衣服和从泳池到下榻房间的片刻边走边谈。
吴友松(左一)在金陵饭店游泳池边采访过霍英东后,又与金陵之声广播记者薛美娟(右一)争分夺秒采访。
他早在抗美援朝时期就冒着被敌机轰炸的危险,抢运大量物资支援志愿军打胜仗,后来从经济建设、教育事业、体育事业等方面对祖国有极大贡献,他不愿多谈贡献,却对党和国家称他为爱国企业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又授予他改革先锋的称号,选举他连续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表示深深的感激。我正打算到他卧室里再深入采访一番,谁知许多记者在此静候多时,他们见霍先生到,蜂拥而上,我已插不上嘴,霍先生也应接不暇。只几分钟工夫,谒陵代表团秘书长,也是新华社香港分社秘书长杨奇来宣布,霍先生应江苏省体委副主任孙晋芳(原国家女排队长)之邀即将外出,可以采访十五分钟。记者们一听傻了眼,一刻钟,又是大呼隆采访,即使字字珠玑,也于事无补了。正式采访到此结束。
第二天,新华日报发表我写的《访霍英东先生》。烧出这种“急火饭”我并不满意,因为没有达到我的期望,写得平淡无奇,但终于写出来了。是喜耶,憾耶?
友松写于南京
2024年5月8日
为何会在泳池边接受采访
▓ 吴平平
读《游泳池边采访霍英东》一文,深为作者的博闻強记所折服。如今97岁的老新闻工作者,回忆38年前的采访往事,竟恍若昨日,娓娓道来。
作为作者之子,我是知道的,父亲既无笔记,更无日记,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甚至人物简历都能一一道来,全凭脑中记忆,而且准确无误。这是不少同辈人交口称赞,甚至也令吾侪之辈羡慕不已的(父亲过去的五六十本采访笔记早年已捐献给新华日报展览馆)。
我很好奇,当时霍英东作为全国政协副主席,接受媒体采访怎么会在游泳池边进行?他的随从和警卫多半会阻拦的。父亲告诉我,这要归因于当天上午短暂与霍先生接触后留给他的好印象。
父亲采访霍先生时已58岁,而霍先生比父亲年长5岁,是“老哥”,霍先生见我父亲举止得体,谈吐风趣,自然便有兴趣交谈。同时他见负责接待安排的省政协领导及工作人员,都与我父亲很亲热,而且来参加纪念活动的众多海内外要人也都与父亲稔熟,更是拉近了距离。及至下午时间紧迫,霍先生就满足了父亲的请求,索性在游泳池边不受干扰地接受采访了。
由此,父亲特别有体会的是:搞新闻采访,首先要与被采访者成为朋友,使之认可你,信任你,甚至是喜欢你,这样采访起来往往事半功倍,获得的资料信息也详尽生动。据他回忆,他与曾采访过的数十位各行各业的名人,诸如陈景润、丁光训、赵朴初、吴贻芳、宋文治、李大维、潘多等,都成为很好的朋友。
这个体会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新闻前辈们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也展现出记者用亲和力,一次又一次完成采访任务的成功实践。
大报小报都在加油
▓ 谭菊燕
吴老的采访霍英东的回忆文章,确实把我给打动了!
跟省报《新华日报》相比,我们《南京日报》算“地方小报”了。作为小报的记者,我们总以为大报记者条件好,我们勉励自己努力跟上就行。回看南报春晚、救灾等读者喜爱的报导,无不是记者不顾一切奋勇当先采访的结果! 可谓"小记者抢大新闻"!
而今竟看到作为省报名记的吴友松先生采访竟也如此艰难,真让我思緒万千,看来大小报纸大小记者都不容易!大报小报都要有这种振奋的精神!我想起吴平平当年一天跑发三条新闻的轶事,他也许是和老爸赛跑呢吧!而吴老今天趣谈往事,也可能正是为我们加油鼓劲吧! 加油,没错!
就是一个锲而不舍的“追”字
▓ 肖泽民
作者是位儒雅老者,一位受尊敬的新闻前辈。他以97岁高龄写出清晰细腻的回忆文字,令我辈叹服。
采访名人,采访大人物,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就譬如请客吃饭,大菜上桌,众人争相举箸,手慢者无。更别说是仓促上阵者。这确是件考验记者功力的难活。
请看快镜头:中山陵台阶上边走边谈;力排阻拦挤进专车,随车采访;下榻酒店等个把小时,试图采访夫人未果;酒店泳池守候,乘他换衣服回房间间隙采访约15分钟;酒店大堂众记者蜂拥而上,我已插不上嘴……如此等等。粗粗算来,几段时间加起来不足一小时。据此写篇人物专访,真是勉为其难。
吴老短短一篇文字,就是一个锲而不舍的“追”字。细算,当年吴老已是58岁年纪了,其敬业精神令我辈感佩!如今想来,上个世纪的老记中,确有不少可敬可佩的新闻理论的原教旨主义者。
一篇特别的新闻实践教材
▓ 速泰春
老前辈吴友松先生近日写的这篇回忆文章,拜读之余,肃然起敬。老先生九十有七,仍思维敏捷,文字精妙,文彩飞扬,实在令人佩服!
吴老先生大作非常有意思,以简朴的文字和我们讲了一个特别的故事。
一是采访对象特别。被采访者是香港商界大佬霍英东先生。霍英东绝对不是一般人,他不仅仅是商界精英,名震世界,更是新中国积极拥护者,改革开放支持者;对内地的建设与发展倾情倾力,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传奇的人生,尤其为世人关注。采访这样一位奇人,实属不易。
二是工作任务特别。吴先生这次采访不同平常,不仅仅是单位的安排,而且专门接到省委宣传部一位副部长的特别关照。这无疑将采访任务提升了级别,加重了份量。副部长的临时指示表明,这个专访必须做好,不可轻视。
三是采访现场特别,由于活动安排紧凑,记者蜂拥争抢,一个采访不得不“断开式”进行。最精彩的无疑是“游泳池边”了。这个特别之处不仅为采访成功奠定了基础,更是为采访平添了光彩。一个重量级专访最终用一个十分轻松的镜头式画面实现了。
吴友松前辈的回忆,一下打开了三十年前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风貌。金陵饭店泳池正是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道具,引人入胜,巧妙入文。
吴前辈开篇强调了采访难。难在这不是一般采访任务,难在采访时空条件有限,难在不确定性因素太多,包括霍英东夫人直接拒绝采访,等等。当然,这所有的难,都未能难倒吴前辈的坚持、应变能力及深厚的专业功底。
吴前辈这篇回忆录还是个特别的新闻实践教材,无论在新闻采访技巧,新闻报道方式,新闻主旨叙事诸方面,都为新闻晚辈提供了示范。这无疑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重大不失轻松,深刻不失有趣,于细微处显特别的经典新闻范例佳作。
一次采访产生的“裂变”
▓ 王增陵
吴友松先生是新华日报的著名记者,也是我南京日报同事吴平平的父亲。他今年97岁高龄了,依旧头脑清晰,思维敏捷,笔耕不缀。这篇《游泳池边采访霍英东》,就是他日前的新作。首先,标题就把我吸引住了,霍英东大名鼎鼎,为什么要跑到游泳池边去采访?
一口气读完文章,这一波三折的采访,是难!但充分显示出职业记者的执着和机智,让我对这位新闻界前辈充满敬佩。
有趣的是,在感佩的同时,突然灵光一闪,居然勾起我对自己的一次采访的回忆。
那次采访,历时7天,采访40多人,包括北京和南京两家企业的领导,写出调查报告后,惊动了市委常委会,最终为一位勇于改革的企业家申张正义,挽救了一个企业。
不仅如此,这次采访及其产生的影响,催生了"南京企业家沙龙";后来,在霍英东先生的建议下,南京两家主流媒体(南京日报、南京电视台)和南京市体改委,以及20多家大型工商企业,发起成立了全国第一家跨行业的民间组织——南京金陵商会。
记得是1991年初的一天,当时已任南京日报编委的吴平平找到我,说有通讯员反映,南京建材局下辖的中国新型建材公司南京分公司(简称"新材公司"),改革开放几年来,发展迅速。可是,市建材局突然把公司总经理陈某撤职,委派局里一个中层干部去当总经理。结果遭到公司干部职工的强烈反对,集体抵制新任领导上岗,导致公司生产经营陷入混乱状态。吴平平请我出面调查。
为什么要请我出面?我估计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来,我所在的社会新闻部,是报社进行舆论监督的主要部门;二来,我在南京日报搞舆论监督有经验,也有一定影响。吴平平不仅是同事,也是我南师夜大的同窗,对我比较了解,比较信任。我答应调查此事。
先找那位通讯员和新材公司的几位职工到报社来了解情况。
第二天,我到新材公司采访,找被罢免的总经理陈某以及几位副总和总会计师了解情况;
第三天再去新材公司,找中层干部和部分职工了解情况。基本掌握了公司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第四天,我去市建材局采访局长张某某,了解这次人事变动的前因后果,以及对当前状况的处理意见。
南京新材公司是南京市建材局和北京新材公司合作投资的股份制企业。对这次人事变动,"北新"是什么态度?我找到"北新"副总,电话采访他。得知"北新"对此意见很大,坚决反对南京市建材局的换人做法。 调查结束,结论就出来了:市建材局这次人事变动,没有充分依据,不得人心,直接影响到新材公司的经营和发展。
我把调查报告提交报社领导。报社领导考虑到事关重大,建议先发"内参"引起市领导重视,促成问题解决。"内参"发出后,市领导很快作出批示,责成市建材局收回任命,陈某恢复总经理职务。一场风波就此平息。
这次采访,为一家企业维权成功,在南京企业界产生很大的反响。不少有改革意识的企业家,认识到党报的巨大影响力和舆论监督的威力,主动和我们联系。
此时,我和王希凌合作主编的南京日报扩大版(后改为"社会大视野"版)趁热打铁,先后采访了南京企业改革中颇有影响的风云人物杨休、钟沛、徐金钰、李利江、赵竞成、薛频等人,和他们成为朋友。
企业家圈子越滚越大,由原来十几人,发展到四十多人。大家决定,成立南京企业家沙龙,加强联系和沟通,同心协力,共谋发展。1993年,"南京企业家沙龙"正式成立。邀请企业家就当前改革开放中的一些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进行探讨,也可以交流各自经营活动中的经验教训,一吐改革实践中的酸甜苦辣。南京日报扩大版和南京电视台12频道分别开辟专栏,选择其中有典型意义者予以报道。
实践证明,南京企业家沙龙是南京新闻界和企业界紧密合作的成功尝试。新闻界从中把握来自改革第一线的时代脉搏,找到许多鲜活的报道题材;而企业家们不仅拓展思路,广交朋友,还通过新闻传媒的报道,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许多难题还因新闻界的介入,得以妥善解决。
港商倪映辉先生,是企业家沙龙的积极参予者。倪映辉先生和霍英东先生相熟,有一次,和霍英东先生谈起南京企业家沙龙的情况。霍英东对他说:"我当年搞香港中华总商会,就是跨界的,影响不小。南京古称金陵,你们可以搞一个金陵商会啊!"
倪映辉被霍英东一句话点醒,回来和企业家沙龙主要策划者一说,大家都很兴奋,拍手叫好!于是,着手筹建南京金陵商会。
大陆的民间商会,只有两种形式:一是同乡会,一是行业协会。组建跨行业的民间商会,无前例可循;何况,还要冠以"金陵"之名。其难度可以想见。好在有南京市相关领导和体改委的大力支持,两家主流媒体的鼎力相助,加上倪映辉先生人脉深厚,经过一年多的艰苦筹备,1995年9月5日,"南京金陵商会"在古南都饭店举行隆重的成立大会。时任南京市委组织部部长的张治宗,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对南京金陵商会寄予厚望。霍英东先生也发来贺电,表示祝贺。
金陵商会成立后,开展了不少有益的活动。我印象较深的是,2002年第6届"世界华商大会"在南京举行。金陵商会捐资30余万元,给6000多位参会华商,每人送上一盒精美月饼,也是尽地主之谊吧。
从第一届到第六届,22年时间里,我一直是金陵商会的秘书长。这是我25年报人生涯中,一段特别的经历,让我受益良多。我也没想到,这段经历追溯起来,竟是源于一次采访所产生的"裂变"。
而让我陡然灵光闪现并一笔而就不得不说的这次采访及其后面的不断裂变以及“金陵商会”的命名等等,正是受吴老先生的文章“游泳池边采访霍英东”的触动!也或许又正好是,这段经历中的吴平平和霍英东都与吴友松先生有关系?冥冥之中啊,是一种什么样的缘份?!
【组稿编辑编后话】
此次编辑“听雨轩”(微信公众号),实实在在是一次学习学习再学习的过程!
吴老师把一次很无奈的急迫短暂又零碎的采访,用他从容淡定清晰的文字呈现出来,功力非浅!难怪每一位评论者都给予了“新闻采访教科书”级别的评价。
此次贡献读后感的作者,都是昔日南京日报的一线记者、强兵悍将!在收到我的约稿后,立马进入阅读写作状态,克服家中的临时困难,积极回复,且每篇读后感都内行当家,感悟真实,各有所长,正能量满满!特别是王增陵一文,看似洋洋洒洒想到天边去了,他说,其实他一直想写这段经历,不知从何下笔,没想到吴老的一篇游泳池边的采访给了契机,让他浮想翩翩成就篇章。而且这个过程中,他还和吴平平多次商量,落实文中当年的具体情况,不容出错!
在这个五月,仿佛又看到朋友们当年的风采!我很受教育。各位同仁年龄不同(谭菊燕大姐已90岁),经历不同,位置不同,但对新闻事业的热爱与认真负责的态度是相同的!我很喜欢很感动!
谢谢吴老师及同事朋友们为本“听雨轩”赐稿,感谢大家的支持!
(组稿编辑蓬蓬,系南京报业资深编辑,后就职于上海解放文汇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