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城市素描(14)
这是一座名不见经传而风景秀丽的山城,坐落在黑龙江东南部的中俄边境;它位于长白山北端之末,却有着与众不同的美称:连接冰雪丝绸之路,通达海洋,纵贯南北的“黄金通道”;聚集动能,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创新引擎”;它市场活跃,连接国际,是走向世界的“开放前沿”; 它山川秀美、宜居宜游、是“家的港湾”、温馨边城;它政策普惠,平台齐全,空间广阔,是“投资福地”; 它四时变换、景致悠然,有“家”的温暖,更有“城”的包容; 它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群山环绕,清爽宜人,是天然氧吧和避暑胜地;天长山、地久山深情守望,交相掩映、成就了情真意切的“浪漫边城”。它就是绥芬河市——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沿边扩大开放的边境小城。
绥芬河历史悠久,四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此繁衍生息。先后隶属于唐、金、明、清等朝代,唐称“率宾水”,金称“苏滨水”,明称“速频江”,清代始称“绥芬河”。“绥芬”一词源于满语,锥子之意,指在这条河里生长着一种尖锐如锥的钉螺。
绥芬河原属清代内陆地区。1860年中俄签订《北京条约》,始与俄国接壤,成为边境地区。19世纪末,沙俄开始修筑中东铁路,在绥芬河河岸的东宁县三岔口建立第五车站,命名为绥芬河站。后因地质结构原因,向北移动50公里,成为现在绥芬河市的所在地。
1903年至1933年。1903年1月,清政府设立“总理绥芬河铁路交涉局”,始有绥芬河地名之称。1903年中东铁路建成,奠定了绥芬河地区交通、通讯、通商的基础,曾与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哈尔滨得到同步发展。1923年3月,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设绥芬河市政分局;1927年4月,国民政府成立东省特别行政区绥芬河市;1933年7月,绥芬河公署成立,隶属伪北满特别区公署。这30年间,有俄、日、朝、英、法、意、美等18个国家的使节和商贾云集于此,文化和经贸交流异常繁荣活跃,五颜六色的各国旗帜林立市区,时称“旗镇”和“国境商业都市”,并有“东亚之窗”的美誉。绥芬河还在东北最先开通了火车、汽车,最先有了电灯、电话,被冠之“文明中心”。
1933年至1945年。1933年,日本关东军占领绥芬河后,中苏间铁路被堵塞中断。1935年,日伪当局断绝与苏联的交通,对苏贸易完全停止。其间,绥芬河市的商业活动停滞,各国商人纷纷撤离,人口锐减,经济萧条。1939年6月,绥芬河划为绥阳县管辖,改为绥芬河街。
1945年至1987年。1945年,绥芬河获得解放。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年间,绥芬河始终承担运输中苏战略物资和进出口货物的重任。1946年3月,绥芬河区成立,归绥阳县管辖;1948年9月,东宁、绥阳两县合并,县委县政府及直属机关迁至绥芬河区;1952年1月,绥芬河军政委员会成立(厅级),隶属东北行政委员会,东宁县委县政府及直属机关迁至东宁区;1968年2月,绥芬河军政委员会撤销,设绥芬河区,县级建制,隶属黑龙江省委和牡丹江地区双重领导; 1975年,国务院正式批准绥芬河为省辖计划单列市。1983年10月,牡丹江行政公署撤销建市,绥芬河市改为省辖市,牡丹江代管;1987年,绥芬河市与对面城市波格拉尼奇内区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地方层面边境贸易由此拉开序幕。
1988年至今。1988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批准绥芬河市为通贸兴边试验区;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首批沿边扩大开放城市,同年设立了边境经济合作区,实现了由省级通贸兴边试验区向国家级沿边开放城市的历史性跨越。借助国家沿边开放政策,绥芬河对外开发开放不断走向深入,逐步发展成全国对俄经贸合作的重要前沿。2017年11月,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决定绥芬河市重新划归牡丹江市管辖。
绥芬河,一座百年历史的边城。异域风情格调浓郁,中俄建筑交相辉映;沿边开放重要枢纽城市,国家一类口岸、“国境商都”“百年口岸”气势如虹;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满城灯火阑珊,宛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绮丽夜景;俄式风情老街与现代时尚商圈比肩相邻,恰是独具风采的“西风东渐,异彩纷呈”。柏油路宽敞平坦,楼宇群尽显摩登,人工湖鱼翔浅底,霓虹灯精彩纷呈。
绥芬河,一座底蕴深厚的边城。建新村出土文物遗址,描述了5000年前新石器时期古人类的活动;红花岭抗联小镇再现当年的战斗生活场景,镌刻下东北抗联战士不屈不挠的英名;百年火车站候车室,协达亚尼古拉教堂,记述着中东铁路的往昔,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大白楼”,红色秘密国际通道的历史见证; “人头楼”,苏俄学校、苏俄领事馆旧址,记录下城市的沧桑;友谊和平天使嘎丽娅的故事,叙述她17岁花季的永恒……
绥芬河,一座风景如画的边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绥芬河坐拥雄伟的老爷岭,山峦叠翠,景色壮美,雄奇伟岸,气势恢宏;登高远眺,“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俯瞰脚下,绥芬河蜿蜒曲折,轻盈流淌,抒发着山水诗画的意境;国门景区,庄重肃穆,尽展大国威严,国门下的界碑,承载着“界分两国地,碑立友谊桥”的和平象征。边贸互市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商品琳琅满目,“商贾云集,货殖流通”;“清泉石上流,人在画中游”,映衬着黎民生活的悠然恬静。
绥芬河,一座充满激情的边城。“车马如龙,商旅辐辏”尽显繁荣。艺术品店、手工艺品摊位、咖啡厅,洋溢着浓郁的异域情调,如同“欧洲风情浓似酒,边城岁月静如诗”的梦境。每逢重大节日,“四海一家亲,友谊跨边界”,“多元文化共融汇,异域风情展新容”。黑龙江的淳朴热烈与俄罗斯的浪漫奔放激情相聚,演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友谊传情。市民共襄节庆盛举,小城尽显歌舞升平。
绥芬河,一座文化交融的边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东铁路记忆馆诉说着“铁轨延伸向远方,历史镌刻在心上”的沧桑往事,绥芬河的往昔与今朝,是边疆开发与中俄交流的历史见证。“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绥芬河的美味,是中俄美食文化的碰撞与交融,红菜汤、烤肉串、大列巴……“俄式佳肴游人品,异域珍馐异国风”;锅包肉、汆酸菜、八大炖……“东北美食醇香厚重,家常风味展现真情”。
山川秀美,人杰地灵,风光绮丽,自然天成,历史厚重,文化交融,地域特殊,彰显文明。今日绥芬河既有丰富的内涵,又有独特的传承——蓄积动能、厚积薄发、加速前行、全面提升;明日绥芬河,定将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实现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