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大地】2773 西游散记 (之二)圆梦华山║吴熙禄(山东)

西游散记 (之二)圆梦华山
作者║吴熙禄(山东)
导语:1968年春,我在军区学习和在陕西日报社实习期间,借采访之机或星期天曾观瞻过几处古迹。虽说是浮光掠影,但在大漠当兵的农村孩子来说,面对数千年古都充满了好奇,印象很深。离开五十六年来,过往经历萦绕于怀,旧地重游之心与日俱增。近期终于下了决心,七十七岁之际,踏上圆梦之途。卧铺上难以入睡,吟诗一首,早六点发给亲朋好友:
早年闷罐岱南行,
今日普快沿旧程。
古稀重走老干线,
同样路途两样情。
未及成年换戎装,
大漠防空边月冷!
五十九年恍惚过,
白发满头夕阳红!
到达西安,在老乡燕相强(木弓)的陪伴下,先后游历了兴庆公园、大雁塔、大唐不夜城、大唐芙蓉园、华清宫、兵马俑、华山、钟楼、鼓楼、陕西历史博物馆、大明宫遗址博物馆。一行除了工作过的老报社消失、只在新陕报留影稍有遗憾外,上天(登华山)入地(观瞻地下博物馆),所游远超预期,可谓收获满满!归来将游历观感分别整理成篇,分期发给亲朋好友,作为此次西行的纪念。

之二
梦圆华山
吴熙禄

本人故居面对棋山,站在门口仰望千尺绝壁,那是从小的眼福。至于在高岗上瞭望到的西南方的莲花山,正西方尘埃之上的泰山,更是仰慕,期盼着有朝一日走进名山!后来,包括鲁山,逐一如愿。
千里之外的华山,名字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看电影《智取华山》时知道的。对电影画面印象最深的,除了人民解放军飞跃天险消灭山顶的残匪外,就是陡峭如削的华山天险了!后来通过学习地理历史知识,知道了华山作为西岳是中国五岳之一,其险峻居五岳之首。走近、哪怕是远望华山,也是我多年的心愿!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梦想初步变成现实。
1968年夏在《陕西日报》社实习时,与报社记者去潼关采访,路过华阴县时,通过车窗南望,只见远处白云之上一峰突兀、直插蓝天!当我从记者口中得知那就是华山时,惊艳了:啊,华山!这就是我多少年向往的华山!

这种远距离的邂逅,当然不能满足我的华山梦,所以此次西行,登顶华山是目标之一。
5月11日8点多,我终于来到了华山脚下。
我是仰慕华山的险峻而来。根据事先了解,选择风光最美的西线登山。交了相关费用后乘大巴车西行,转山脚、钻隧道,大约半个多小时后下车,又徒步拾级数里,越过象征华山威严的“大華勝景”和“天威咫尺”两座大牌坊,终于来到了通往西峰的索道口。
看着从天而降的缆车,首次历险,难免有少许悲壮的感觉!
进入缆车,徐徐升高,无限风光“飘来”脚下。借助现代化的工具,使我真正领略了“浮光掠影”,人生第一次“腾云驾雾”!
途中20分钟,越过五个山头4200余米,期间如战机翱翔,时而爬升,时而下滑,这对恐高和胆小的游客来说还真是个考验。对面的一位老太太一脸恐惧,我坦然的目光给了她些许安慰,还我一副不好意思的苦笑。这“仙景”也不全是快感!
缆车有“灵”,时快时慢,没看点的地段匆匆略过,经过周围、脚下耐看的地貌时,感觉骤然停驶、缓慢行进,给游客欣赏拍摄的时间。缆车无语,温情满满。最后一段跃升,到达“巨灵足”绝壁隧道“车站”下车。出洞口先看到的是西岳大帝庙,即华山的主宰。然“不到峰顶非好汉”的登高急且,我一改以往游历偏重人文的偏好,竟置“西岳大帝”于不顾,疾步台阶,一鼓作气到达西峰和南峰之间的“屈岭”即小苍龙岭,来到当年解放军扫射敌人、使残匪一个个跌落悬崖的地段。能来到人民解放军华山歼敌、电影拍摄的现场,不是人人都有的机缘。我瞬间泛起荣幸之感!
此刻我想到了五代末、北宋初在华山修道的陈抟老祖,他号“希夷”,“夷”,平地、平坦也,此号是否意味着他的道法高超,能“化险为夷”、行华山如履平地呢?不得而知。其实道佛的神通,大多不过是些传说。事实是,当年面对盘踞华山的国民党残匪,道长、道徒忍气吞声,飞跃天险智取华山的还是靠附近老百姓支援下的人民解放军战士!

沿最险要的岭背,到达西峰山顶岩体一侧,首先看到的是传说太乙真人修道的莲花洞,后面依次是标志“劈山救母”故事的一组景观:供奉沉香母亲等三位神像的翠云宫即三圣母殿、形状断开的斧劈石和大斧……先人富于想象,赋故事于这无语的山体,丰富了华山文化,于是“拜望三圣母,欣赏沉香劈山”的心愿,就成了部分游客“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动力!
是不是为了考验游客?在靠近极顶“莲花峰”时,一处绝壁横亘眼前,岩体上悬着四根铁链供两行人抓着攀爬。对于我这个年近八十、行动笨拙的老者来说,确实是个考验!极顶在即,岂能功亏一篑!犹豫片刻,放过后面的几个年轻游客上去后,我壮了壮胆,把提包推到胳膊腕,抓住铁链,脚蹬岩窝,自我鼓励,终于迈上山巅!此刻,我真正体验了什么叫做“硬着头皮”的感觉!
“欲与天公试比高”。来到西峰极顶,在写着“2086,6米”的标志碑旁坐下,留影天际!思前想后,有点像神话故事:一别五十六年,山、人变迁,——原来云层之上的巨峰,现在置于脚下!“山登绝顶我为峰”!这不是在诵读名句,而是当时的写真!回顾登山旅程,步步升高的台阶,不断淘汰着游客。当下时间,环顾周围登顶的游人,看上去没有超过六十岁者。七十七岁的我不光站在了西峰最高处,年龄也有很大可能“站”在了当天游客岁数的峰顶!
环顾云天,俯视山下,心中说不出的豪迈!
遥想大明万历二十六年冬末,八世叔祖吴鸿功从固原返乡莱芜、奔仲兄之丧路过华阴时,远望西岳曾留下“婆娑泪眼辨三峰”的诗句。(1)今天站在西峰极顶,作为莱芜吴氏的后人、登山者之一,也算告慰了先人!
极顶下侧就是杨虎城建的剑形标志杨公塔。四面铭文,其中一面是极言西峰险峻的“壁立千仞”四字。这位促成全国抗战的功臣之一虎城公,虽遭食言“光头”的暗害,能留名西岳,受亿万游客瞻仰,无负当年兵谏的一腔热血!
西峰险峻,垂直落差极大,是自古有名的“舍身崖”。其本义是“舍身救亲”,出自古代一孝子为换久病的父母痊愈而跳崖、感动上苍被神灵救回、父母同时康复的故事。传说中的人物为尽孝而舍身,题名“舍身崖”名副其实。而峰顶摘星石背面刻的却是“守身崖”。为什么以“守”代“舍”?不是笔误,应该是世人痛惜太多的“一跃而下”、阴阳两隔!反观今天高楼林立,是处“悬崖”,时有“舍身”的不幸消息!所以一个“守”字,意在告诫世人要正视人生、珍惜生命,防止极端之举!
当然,“守”住正道,不要把自己逼上绝境更为重要!
我想,华山之险,无非是地形的落差炫目。人生遭遇落差形成的“险峻”,对于人生的历练来说,何尝不是一种风光!关键看以什么心态或曰角度去想!人到低谷,只要迈步,就是向上……
因为买了返程票的关系,登华山西峰后我不得不割爱返回。华山五峰,只登一峰。本人是冲着华山的险要而来,只要登上绝壁莲花峰,应该说是已经圆梦。然说到观瞻华山文化,远未达到目的。不仅是因为时间限制,还有不了解华山文化景点的分布、未按最佳登山路线游历的原因,以至于原路返回、遗漏华山文化的主体区域玉泉院,和陈抟老祖擦肩而过!(2)
不熟悉旅游线路,会留下遗憾,而不了解景区管理的灰色地带,那就不是遗憾的问题了。游历归途,才知最险的不是华山西峰,而是世道人心!我捏着“一卡通”的身份证,一路刷着通关的快捷,没想到这“一卡通”在下山索道口受到人心“病毒”的攻击而被“卡”住。全程票在检票员嘴里竟成了单程票。要不是联系收费人“搭救”,就被“宰”了!我得救了,然与我同样遭遇、处在“悬崖”边上的五六个面带愁容的老年人呢,有人搭把手吗?此情此景使我想起白居易的诗句:“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复间!”自古亦然。
当然这一小插曲不影响此次游历华山的整体快感!
之后的感觉告诉我:此次登华山,其意义已不止于圆梦。有形有限的华山旅途,升华了无形无限的心灵境界!从此,神系极顶,心胸大开,延缓了落日,壮怀了晚年!
2024年5月30日于金鼎花园南区(今汶河社区)
注:
(1)见《莱芜吴氏族谱》。
(2)陈抟,(音:团)五代末、北宋初在华山修行的著名道士。是道教符号“阴阳鱼”的明晰者。



声明:插图 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总编联系方式15841806399文字 版权属原作者。
音频来自主播。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栏目:
【诗与大地·蒙古贞部落】
【阜蒙诗词·现代诗】
【诗与大地·名家有约】
【诗与大地·拓展】
【诗与大地 塞北散文】
【诗与大地 新荷流韵】
【诗与大地·绝句小说】
【诗与大地·读诗心得】
【诗与大地·诗情画意】
投稿请微信搜索关注“诗与大地”。
总裁总编辑:
微信:荆枫wu2630582695
副总裁音频总监:
微信:箫雅jia745405216
投稿请附200字以内作者简介,照片一幅。有声作品MP3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