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我们的青纱帐 文/休闲老农
精华热点
我们的青纱帐
文/休闲老农
一 青纱帐的由来
日月轮回 大地苍茫。
我们的祖先早在五千年前,
就在这块土地上觅食拓荒。
从游牧狩猎到驯化饲养,
从奔波采集到播种插秧。
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繁衍,
于是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城镇村庄。
在种植的作物中,
有两种叫做玉米和高粱。
它们稭杆高 长势旺,
善隐蔽 能躲藏,
分明是一所庞大的天然屏障。
远眺像一片片整齐的灌木丛,
遥观似一望无际的绿色海洋。
它们代替了不久前的金色麦浪,
文人们美其名曰“青纱帐”。
酷暑人们在帐内流汗管理,
秋后收获一年的希望。
随着生产的发展 人口的增长,
我们的青纱帐 逐渐地
从黄河流域 扩展到四面八方。
二 青纱帐的历史
在漫漫的岁月长河中,
社会在进步
民族有危难也有兴旺。
青纱帐随着人的命运,
或振奋或遭殃 有喜悦有悲伤。
风调雨顺的和平年代,
它们兴高彩烈地茁壮成长。
用丰硕的果实,
给人以温饱和安康。
暴风雨和洪水泛滥的年月,
它们在泥水中挣扎流泪 收成泡汤。
干旱日子 枝叶打蔫,
穗子萎缩 难露脸庞。
粘虫蝗虫横行的年份,
能把它们的肢体及服装全部吃光。
还有几次异族入侵,
野蛮地把青纱帐践踏成平地,
把庄稼地变成他们的草原牧场。
在军阀混战 兵荒马乱的岁月,
青纱帐常常沦为各自争王的战场。
也时有土匪强盗隐藏于内,
干着杀人越货和各种罪恶的勾当。
在天灾人祸的年头,
有多少百姓不得不离开家乡和青纱帐,
到他乡异地去讨饭流浪……
三 抗日烽火中的青纱帐
屋漏偏逢连阴雨,
船破又遇刮大风。
上世纪三十年代,
正当军阀混战 民不聊生,
日寇乘机发动了侵华战争。
七七事变 华北人民开始遭受
犲狼的蹂躏和欺凌。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不甘当亡国奴的炎黄儿女
团结在斧头镰刀的旗帜下,
开始了抗击日寇英勇卓绝的斗争。
小鬼子抢我粮食,
被我军民从青纱帐钻出截获
转运到抗战前线的军营。
鬼子运输枪支弹药被我消灭,
搬进青纱帐 再去送给子弟兵。
鬼子在冀中实行“三光",
被埋在路上的地雷击中,
敌人丢盔卸甲 伤亡惨重,
吓得赶紧收兵回城。
到晚上 英雄儿女从青纱帐出来,
刨线杆 断公路,
破坏敌人通讯交通。
致使鬼子在广阔的平原上
晕头转向 寸步难行
没有片刻安宁……
能打则打 攻退自如,
昼伏夜出 灵活机动,
人民战争的威力大显神通。
在敌人后方作战,
青纱帐发挥了它的巨大作用。
玉米叶子似紧握的大刀,
高粱的穗子像长矛的红缨。
军民团结如一人,
青纱帐象征着坚不可催的钢铁长城!
四 现在的青纱帐
六月的烈日照耀着千里青纱帐,
蓝天白云笼罩着巍巍太行。
南风徐徐吹来,
青纱帐传来悦耳的歌唱。
现如今 天旱了,
水泵替代了水车灌溉。
害虫来骚扰,
就用喷雾器或无人机横扫青纱帐。
农村耕种收割远输
已基本实现机械操作,
玉米高粱也已退出人的主粮。
待到八月秋风送爽,
它们的果实告别青纱帐,
出发到饲料加工厂
和酿酒的作坊。
为人民的生活提高贡献力量。
它们的稭杆或青贮或还田,
为饲养业和来年小麦丰收,
为祖国建设再去搬砖垒墙。
我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太平盛世,
永不忘昔日青纱帐的苦难和辉煌。
为了和平与进步 为了真理和正义,
也时刻警惕着境外偷窥的豺狼!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