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剧,中国戏曲 地方剧种 之一,起源于浙江嵊州也就是古代越国,唱腔属于民歌体,初名“女子科班”、“的(dì)笃班”、“绍兴文戏”等。上世纪三十年代始称“越剧”。
越剧主要流传于南方的江、浙、沪、闽等地区,有不少优秀剧目,其中袁雪芬和范瑞娟领衔主演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1953年拍成同名彩色影片。1955年周总理参加万隆会议就带去了此片。徐玉兰和王文娟领衔主演的《红楼梦》1962年拍成同名彩色影片,而根据越剧旋律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已经成为世界名曲。
越剧以真切细腻的表演、委婉动听的唱腔、优美抒情的风格为特长,在戏曲剧种中独树一帜,颇受好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一家报刊上刊登了一篇文章《越剧可与京剧争雄》,对越剧多加褒奖且极尽誉美之词,读后令人颇有感动。
不过说句实话,越剧尚不能与京剧争雄,比之其它地方戏剧种也有不足之处。首先从剧目看,许多剧种都有“唐三千,宋八百,数不完的三列国”的说法,可为题材极为丰富。特别是京剧,数千个剧目演绎了历史事件,故事传奇,神话传说,民间轶事等广泛的题材。而越剧限于本身“文戏”的特色,只适于演绎才子佳人风流婉约的爱情故事。
其次是行当角色的分类,京剧昆曲等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艺术表演各具特色。仅以旦角为例,昆曲就分为老旦、正旦、作旦、刺杀旦、闺门旦、贴旦、耳朵旦等,京剧也分别有老旦、正旦、花旦、彩旦、花衫、武旦、刀马旦等。而她们的扮相、装束、身段、唱念各不相同,在剧中扮演身份地位和性格不同的角色。而越剧中,文武老生、长靠武生、架子花脸、武丑等角色 都来不了,相应的起霸、荡子、下高、下场花、铁门坎等精彩的程式表演也就无从谈起了。
再次是舞台表演的绝技,京剧、昆曲、秦腔、豫剧、婺剧、晋剧、河北梆子等,剧中都有绝技,如翎子功、翅子功,扇子功,椅子功、水袖功,打出手,踩跷功等等,都是难度系数极高的表演技巧,如《绿珠坠楼》中的坠楼绝技,至今女演员无人问津。而以上的绝技 越剧中都没有。
当然,越剧也在不断“扩容”,曾排演了《穆桂英挂帅》,剧中的穆桂英头上多了两条雉尾以表示武将的身份。但是远不如京剧等其它剧种戴帅盔、扎大靠、悬玉带的巾帼英雄女元戎形象。
越剧,还是应该坚持自己的长处,编演一些婉约派的才子佳人小戏吧,厚重题材的文武大戏不适合它的特色。
原创首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