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中城内,要说至今仍然最具烟火气息的老街巷,那自然是非“西后城”莫属了。
作为汉中城内“最具烟火气息的”老街道,西后城记录着汉中发展的过去和现在,承载着老、中、青三代汉中人的记忆。曾经的西后城,是很多汉中人儿时常去的地方,这里有他们尘封已久的历史记忆和一段段远去的往事。
关于西后城的历史,已经没有几个汉中人可以说得很清楚。查阅资料得知,从清末民国时期,这里就是繁华的市井街巷,百年的历史风云中,它始终是人们最爱去、最爱逛的街道。尽管有人说它交通不便、环境不好,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里的生活气息一直是汉中老城区最为浓厚的,是其他街区不可比拟的。
西后城,从字面意思看就是西边后面的城区、街巷。从地理位置看,此处位于汉中老城区的西北部,紧邻北城墙,相信这就是“西后城”街巷的来历吧。今天的西后城由三条街巷组成,分别从三个口可以进去。东口位于天汉大道西侧,北大街小学门口处;南口位于莲湖西路,友爱路北端;而北侧入口则在汉中地区粮油机械厂大门东侧。尽管由三条街道组成的西后城区域,合起来不足一公里,但这里的人流密集度、商铺数量,以及生活气息却是异常浓烈。
西后城的早市那叫一个“热闹”。
每天清晨,曦光微亮,沉睡了一夜的西后城开始沸腾起来。来自四面八方的商户、小贩们早早地便来此开门、摆摊,开始一天的营业。新鲜的蔬菜、五颜六色的时令水果、花卉,各种日用百货,什么衣服啊,餐具、五金,还有各种旧货、古玩、小人书,以及各种奇奇怪怪的稀有物品,静静地摆在路边,等着顾客前来选购。大约6点多,随着人们起床开启一天的生活,买菜的、路过的,前来逛早市的人们进进出出,穿行其中,一路看着,选购着自己心仪的货物。
西后城的小吃,那叫“种类繁多”。
说起西后城街巷里的传统小吃,那可是大名鼎鼎,堪称一绝,什么油条、煎包、核桃馍、锅贴、热面皮、牛肉饼、鱼丸、大锅菜豆腐等,一家挨着一家。这条街上,不得不说的一家老字号小吃店那就是“周家梹豆凉粉”,据说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这家店主营凉粉,凉粉是用小扁豆制作的,口感绵软且不失嚼劲,看起来像果冻也像搅团。有凉粉,糊糊,锅巴三种,把酱汁和凉粉搅拌一起,看起来食欲满满,吃起来豆香味浓郁,爽滑适口。此外,还有梁家锅贴、上元观热面皮、馅多多包子等,也是西后城片区深受顾客喜爱的几家老字号名吃店,每天这几家店门口都是人山人海,生意异常火爆。
西后城片区还有几处不得不说的历史遗迹。
位于东入口处,万邦后门的“汉中最古老梧桐树”,相传是1936年,时任汉中农校教务主任的鲁炳章先生历尽艰辛、跋山涉水,从江苏南京带回一百棵法国梧桐树苗,遍植汉中城区,成为汉中的街道景观树。光阴荏苒,白驹过隙,历经87年的沧桑巨变,现在就只剩这么一棵了,不仅是弥足珍贵,且对于老汉中人来说,它更是一个地标、一个念想。
位于北侧入口处的汉中地区粮油机械厂院内,有一段明代城墙遗址,这段城墙遗址东西走向,长约50米,高约8米,底部宽约5米,顶部宽约1米,外部全用青砖包砌,内填土坯。因城墙有清砖、明砖以及汉砖,确定为明清时期所建。据资料显示,这段城墙最后一次大的修葺是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由时任陕西巡抚董教增上奏朝廷拨银,汉中知府严如熤负责实施。这次修葺,全部用砖包城身,并修建了炮台和护城河等设施。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西后城在原有自由市场的基础上形成两处便民市场。近年来,随着经营户、摊贩增多,道路拥堵成为困扰周边住户的“老大难”问题。行人、摊贩、来往车辆交叉混行,使得本就狭窄的西后城、粮机巷拥挤不堪,给市民出行带来不便的同时,也存在诸多交通安全隐患。为此,2021年全市老旧小区改造时,西后城被纳入改造范围,进行了综合治理。改造后的西后城,街道增宽,建筑物靓丽一新,市场秩序有序。
如今,西后城片区每天依然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街边高大的梧桐树,20世纪60年代修建的家属楼,仿佛让这里的时光停滞不前。而从头到尾的拥挤,倒是可以慢条斯理地挑拣果蔬,慢条斯理地边走边吃,让西后城这块人间烟火在慢条斯理中,把时间留给自己、留给生活,留在汉中人的记忆里。(文:刘泉 图、视频: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