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信念 不懈的追求
——八访原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著名画家于志学先生(尾声)
是啊,于志学先生的冰雪山水画是传统中国水墨画1000多年来不能直接画雪更不能画冰的重大突破,使传统中国画的表现对象由山、水、云、树,拓展到山、水、云、树、冰雪,创立了中国画的“白的体系”。
于志学对冰雪山水画的理论研究取得了轰动画坛、举世关注的成果。他的论著《墨有韵,白有光——我对中国画黑白两域审美内涵的研究》,对其曾在80年代初提出的中国画存在黑白两域之美学说诠释曰:“这黑白两域的审美内涵核心就是‘墨有韵,白有光’。墨韵是中国画黑的体系的审美立体,白光是中国画白的体系的审美内在。产生墨韵的用笔和用墨构成了中国画第一、第二审美内涵;用光则构成了中国画第三审美内涵。”提出了“墨死则韵滞,墨活则韵畅”、“有必要把墨韵从中国画的审美取向中强调出来,把它尚未挖掘出来的审美内涵进一步提炼出来,为发展我们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与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著名画家于志学先生在其家中采访时合影
这些见解和主张,丰富了中国画的理论宝库。该文下篇《光开万物》对“为什么要研究中国画用光”、“为什么中国画长期以来没有研究光”的问题进行了现实的、历史的、哲学的多视角、多方域探讨,以“我对中国画用光的探索”为题,阐述了中国画光的内涵、光带给人类心理上的丰富审美作用,并将中国画用光分为五类,光按属性分为五品等进行了独到的探索和总结。他满怀信心地预言:“中国画光的发展,将来或许能和用笔、用墨一样形成单独存在的样态——‘光影画’。”他提出并建立了“光是中国画第三审美内涵”的科学观点。由此证明了中国画并非“穷途末路”,依然有着可以不断深入探索挖掘的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更是前所未有的中国画理论研究的新发现、新成果。
于志学先生数十年冰雪山水画的创作实践、顿悟,总结出了许多警世恒言:如“法在自然中”,新艺术语言“要体现传统性”、“要有时代性”、“要有可读性”、“要有可操作性”、“要有新的艺术样式”、“要在重复中寻求发展完善”、“不变应万变、超然自得”、“把握住时代就把握住了自己,”对任何新生事物都要“先接受、后选择”,“自觉运用反馈与自控”……
是的,于志学实践了“我要在大自然中,陶冶我的思想,锻炼我的技巧,丰富我的幻赏,纯正我的感情”的人生追求,白山黑水融进了大师的心血和才智。他的作品,雪肌冰骨铸就了华夏民族之魂,成了世人仰视的“中国珠穆朗玛峰”。 采访快要结束的时候,于志学动情地说:“我这一生,走的是一条艰难的路,付出的是难以想象的代价。山重水复也罢,柳岸花明也罢,我都是靠着自己的奋斗,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虽然命运对我过于苛刻些,但我无悔。因为我靠自己的意志和汗水实现了我的理想,创造了我的人生价值。如今的我定居首都,有人说,你已经创造了一个画种,建了一个画派,该怡养天年、享受人生的快乐、弥补年轻时遭受的种种磨难了,我则不然。我把苦难看作最大财富,把磨难当作我奋斗的最佳动力,工作当成我人生最好乐趣。我要永远不懈地工作,用我的笔进一步反映人类的深刻思想和人类的忧患意识。我要把我毕生精力永远无私地奉献给我的祖国、我的人民、我的大自然母亲。” 望着于志学先生那张充满激情的笑脸,听着他那滔滔不绝的述说,我想于志学那永恒的信念、不懈的追求,已经铸造了他辉煌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