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飞仙岭位于略阳县东十五千米接官亭镇臭草塘沟内。相传唐天宝十三年(754),青城山道士徐佐卿在此驻足修道成仙,因而此山岭名飞仙岭。飞仙岭上原有阁道百余间,为古蜀道的一个险段,称为飞仙道或飞仙阁(岭)道。该道路是沟通故道与金牛道的一条天然捷径,道自今略阳县东南接官亭镇入沟,过飞仙岭,再翻越分水岭入导岭沟(又名导领沟、道林沟),沿导岭河经庙坝至宁强县大安镇(唐时设金牛驿,宋时为大安驿),接连金牛道。导岭河,古称陈平水,故此道又称为陈平道。陈平道上的分水岭是嘉陵江和汉江水系的派分之处。另,今之陕西省宁强县阳平关镇和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沙河镇南华村亦有飞仙岭、飞仙阁,请读者注意区分。
唐卢照邻《早度分水岭》:“丁年游蜀道,班鬓向长安……传语后来者,斯路诚独难。”
唐杜甫《飞仙阁》:“土门山行窄,微径缘秋毫。栈云阑干峻,梯石结构牢……叹息谓妻子,我何随汝曹。”
唐苏颋《晓发兴州入陈平路》:“旌节指巴岷,年年行且巡。暮来青嶂宿,朝去绿江春。鱼贯梁缘马,猿奔树息人。邑祠犹是汉,溪道即名陈。旧史饶迁谪,恒情厌苦辛。宁知报恩者,天子一忠臣。”
唐苏颋《晓发方骞驿》:“传置远山蹊,龙踵蹴涧泥。片阴常作雨,微照已生霓。鬓发愁氛换,心情险路迷。方知向蜀者,偏识子规啼。”
北宋苏轼《东坡集》:“唐李将军思训,作《明皇摘瓜图》。嘉陵山川中,帝乘赤骠,起三騣,与诸王及嫔御十数骑出飞仙岭下,初见平陆,马皆若惊,而帝马见小桥,作徘徊不进状。”
北宋石介《过飞仙岭》:“爱数峰非拔秀,当时驻跸欲忘还。飞仙急过无真赏,始信明皇不识山。”
北宋石介《过飞仙岭》:“入蜀牵吟景象浓,云山万叠与千重。痴岩顽壑无奇观,不似飞仙数朵峰。”
北宋张先《飞仙岭》:“路接晓天人近月,真仙走后只云归。岭头旧曰上升日,空有山禽自在飞。”
北宋张方平《飞仙岭阁》:“苍崖老树云萝合,绝涧惊湍阁路高。羽驾飊轮殊惚悦,依程缓辔未为劳。”
北宋张方平《乱石溪》:“乱石峥嵘散栗堆,飞湍奔泻万山开(武兴郡西,飞仙岭迸流而下)。”
北宋张景孺《寄景孺提刑时按武兴》:“夹栏虚栈武兴西,使骑翩翩晚夕驰。想过飞仙须下马,此中佳影入吟诗。”
北宋赵抃《和六弟过飞仙岭》:“云岭观游讵肯劳,飞仙岭过稳翔翱。道风仙骨朝真去,未必不缘功行高。”
北宋文同《飞仙石溪》:“爱此潺湲任溅衣,独寻幽石坐多时。日斜徒御应相笑,底事教公上马迟。”
北宋李新《飞仙道中》:“鸟衔桃李堕高卑,陵谷逢春花作衣。犹忆去年携小筥,上山独自采春薇……”
南宋陈葆光《三洞群仙录》卷十三:“高道传,益州城西有道观,非修习者莫之居。徐佐卿尝自称青城道士,一岁三四至。天宝中重阳日,明皇猎于沙苑,见云间一孤鹤翔飞,上射中之,带箭而坠,焂然矫翅,翥于东南。是日,佐卿携箭而来,神采不怡,谓人曰:‘吾行山中,偶为此物所加,已无恙矣。此箭非人间所有。越明年,箭主到此,当付之。’遂留于后壁,复题,其时云十三载九月九日也。明皇狩蜀至观,因幸道院,见前箭,命取阅之,即御箭尔。上惊异,询之。道士以实对,即知前岁沙苑中所射之鹤乃徐佐卿也。复览其题,则又知当日自沙苑一翥而至于斯也。今有飞仙岭,传佐卿带箭飞泊之所,下有飞仙观存焉。”
南宋《方舆胜览》卷六十九《利州西路》:“飞仙山,在州东三十里。相传徐佐卿化鹤跧泊之地,故名飞仙。上有阁道百余间,即入蜀路(杜甫诗,见隆庆府)。”“升西阃之帅,权有隆弹压,开藩飞仙岭之旁,实为重镇;集东池之宾,从不废吟哦,防塞杀金平之畔,当继前功。”
元耶律铸《述实录》:“若非由蜀道登天,岂与飞仙得相接(飞仙岭,相传徐佐卿化鹤跧泊之地,故名飞仙。上有阁道百余间,即入蜀路)。”
《元一统志》卷五《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广元路》:“飞仙岭,在旧兴州(唐初兴州,宋改沔州,元仍之属广元路)东二十余里,有阁道百余间,横之半空,即入蜀大路也。此路旧从西县过,经繇沮水,宋太平兴国五年移改于是岭。杜少陵有题飞仙领诗云:土门山行窄,微径缘秋毫。栈云阑干峻,梯石结筑(《分门集注杜工部诗》:‘结筑’作‘结构’)牢。又《武兴集》载,徐佐卿化鹤跧泊之地,故曰‘飞仙’云(《永乐大典》一一九八一《岭字》引《元一统志》)。”
《永乐大典》卷11981《岭·飞仙岭》:“飞仙岭,有阁道百余间,横之半空,即入蜀大路也。此路旧由西县过,经由沮水,宋太平兴国五年移改于是岭。”
明《寰宇通志》卷九十七《汉中府》:“飞仙岭,在略阳县东南四十里,上有阁道百余间。”
《大明一统志》卷三十四《汉中府》:“飞仙岭,在略阳县东南四十里,相传徐佐卿化鹤之地。上有阁道百余间,即入蜀大路。唐杜甫诗:土门山行窄,微径缘秋豪。栈云栏干峻,梯石结筑牢。”
嘉靖《陕西通志》卷三《土地三·山川中》:“飞仙岭,在县东四十里。分水岭,在县南八十里,岭下水分东西流。”
嘉靖《略阳县志》卷一《山川》:“飞仙岭,东南四十里,唐徐佐卿化鹤飞升,有阁道百余间,唐杜甫有诗纪焉。”
明王廷相《飞仙阁》:“袅袅飞仙阁,空言逼斗辰。江流平入楚,栈道远通秦。伯主并吞旧,风云战代频。终成失天险,切莫弃君臣。”
明区怀嘉《泛舟沥湖遥望邻天阁阆风岩飞仙阁诸胜》:“层峦耸翠影参参,清浅沿洄一水涵。龙卧石床收暮雨,鹤归岩岫带秋岚。楼台隐映摩霄汉,磴道斜飞入洞庵。不为过寻幽寂地,兰桡何用泛澄潭。”
清陈昌言《飞仙阁》:“高山多虎熊,行者夜不止。上有飞升人,云是赤松子。”
雍正《敕修陕西通志》卷十一《山川四》:“飞仙岭,在县东南四十里。《贾志》:在沔州东三十里,相传徐佐卿驾鹤升仙之处,因名。上有阁道百余间,即入蜀大路(《方舆胜览》)。此路旧从西县过,经由沮水。宋太平兴国五年,移改于是岭。《元一统志》,西县今属沔县)。”“夹渠河,在县东二里,源发飞仙岭,西流入八渡河(《府志》)。”
雍正《敕修陕西通志》卷十一《山川四》:“云蒙山(一名云雾山)在(宁羌)县东北七十里,一名云雾山。相传徐佐卿驾鹤飞升于此,昔有飞仙阁百余间,久废。其山四时云雾蒙蒙,盘亘数百里,中有故县、故关遗址(《府志》)。(按:此与略阳之飞仙岭所传颇相类,疑连亘或即一山,不则所传必有一误。)”“大安河,在(宁羌)县西九十里,迳大安驿。南流入汉(《县册》)。在县西北,源出略阳,迳火烧关,南流入汉(《府志》)。”
乾隆《大清一统志》卷一百十五:“飞仙岭,在略阳县东南。《方舆胜览》:在沔州东三十里。相传徐佐卿化鹤升仙之地,上有阁道百余间,即入蜀大路。《元一统志》:此路旧由西县过,经由沮水,宋太平兴国五年移改于是岭。《府志》:岭在县东南四十里。又分水岭,在县东南八十里,岭下水流分东西,因名。”
乾隆《广元县志》:“(飞仙岭)三面环江,峭壁千刃。上有观名飞天观。一面与前山相接,其间起一阁,名曰飞天阁,为径行大陆,亦栈道之险要也。”
清《御定全唐诗》卷二百十八《飞仙阁》题注:“飞仙岭在略阳县东南,徐佐卿化鹤于比,故名。上有阁道百间。总名连云栈。”
嘉庆《汉南续修郡志》卷五《山川下》:“飞仙岭,县东南四十里,有鱼洞,口径二尺。清水沦涟,每逢谷雨之时,多鱼拥出。非时鱼出,岁辄不登。又相传徐佐卿驾鹤升仙之处,因名。上有阀道百余问,即人蜀人路,今废。”“夹渠河,县东二里。源发飞仙岭,至邑南八渡河,入嘉陵江。”
道光《保宁府志》:“飞仙关,在(广元)县北飞仙岭下。”
道光《略阳县志》卷一《舆地部》:“飞仙岭,《旧志》:东南四十里,唐徐佐卿飞升处。下有鱼洞,口径二尺,清水淪涟。每逢谷雨之时,多鱼涌出。非时鱼出,岁辄不登。上有阁道百余间,即入蜀大路,今废。采访:此岭在接官亭南,岭下有洞,旱祷辄应,洞口对岸即入蜀大路,崖间有凿石孔十二。道左碑记有‘武兴之南驰三十里’数字,疑即建阁道处。按《神异录》:天宝中,元宗猎于沙苑,射孤鹤,鹤中箭,鹤中箭,西南而逝。益州有道观,道士徐佐卿自外来,谓弟子曰:‘吾为飞矢所中’。以箭挂于壁,曰:‘箭主到此付之。’后禄山之乱,明皇幸蜀,游于观,识其箭,曰:‘此吾沙苑中射鹤箭也。’乃知鹤为徐佐卿所化。今县之飞仙岭,沔县之云雾山,皆记载之,失实者。”
清储大文《存研楼文集》卷五:“繇略阳经百八渡水、三岔山、飞仙岭,南入阳平关一百三十里。”
《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六《陕西五》:“飞仙岭,在县东南四十里。上有阁道百余间,即入蜀大路也。又分水岭,在县东南八十里。岭下水流分东西,因名。或曰即《水经注》所云‘狼谷’也,沮水出焉。”
《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八《四川三》:“(广元)县北四十里有飞仙阁,下浸深潭,若飞仙然。”
《关中胜迹图志》卷二十《名山》:“飞仙岭,在略阳县东南四十里。《方舆胜览》:相传徐佐卿化鹤升仙之地,上有阁道百间,即入蜀大道。《元一统志》:此路旧从西县过,经由沮水,宋太平兴国五年移改于是岭。唐杜甫《飞仙阁》诗:土门山行窄,微径缘秋毫。栈云阑干峻,梯石结构牢。万壑欹疏林,积阴带奔涛。寒日外澹泊,长风中怒号。歇鞍在地底,始觉所历高。往来杂坐卧,人马同疲劳。浮生有定分,饥饱岂可逃。叹息谓妻子,我何随汝曺。”
清张廷玉《明史》卷四十二《河南陕西》:“(略阳)西有盘龙山,东南有飞仙岭,栈道所经也。”
清王士禛《飞仙阁》:“山行喜乘流,江平况如练。岝㟧有开𨵵,竹树一葱茜。人言利州风,今朝泠然善。滩如涂毒鼓,舟剧离弦箭。仰眺飞仙阁,鸟道危一线。弯环历三朝,向背穷九面。绛云卷轻绡,白日递隐见。嘉陵碧玉色,晴雨皆婉娈。想见吴道玄,应诏大同殿。此生两经行,天遣追胜践。醉帽停乌奴,已泊益昌县(蜀谚云利州风雅州雨)。”
清蒋薫《大安镇早发由铁佛铺出飞仙岭》:“攀藤身亦轻,过岭心更喜。飞仙天际来,卧佛岩中起……”
清李念兹《飞仙岭》:“危栈转山腹,飞阁被崇峦。”
清崇实《广元道上》:“千佛岩边景物幽,飞仙岭上更堪游。山青水绿嘉陵道,处处野花开石榴。”
清周有声《由汉中至宁羌途中杂书所见提小诗八首》:“……飞仙岭路郁孱颜,丞相雄师驻此间。大丙龙门谁识得,逢人先问定军山……”
清张问陶《飞仙岭》:“断石真奇放,飞仙定有无。野花开白芨,斜日下乌奴。雨霁岚光合,崖倾阁势孤。利州风力劲,何处觅村酤。”
清冯骧《剑门关》:“小剑势崔嵬,大剑形峻崿。远连千佛岩,近接飞仙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