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所载,玉耶石耶,评以试之,故名“每周试玉”。《诗经》有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玉润光华,申发将利于欣赏;玉瑕微疵,点到或益于成器。诗友切磋,交流碰撞,集思广益,是所望也。评者公心,诗家平心,读者赏心,编者用心,持此四心,共襄雅事,岂不快哉!
本期小楼《每周试玉》栏目,邀请嘉宾在【小楼周刊(392):2024年第18期】中,自选数首点评并刊出。(有自愿参加小楼【每周试玉】栏目者,请先关注公众号,由下期嘉宾从每期周刊或者周刊后面留言,自选数首点评并在小楼所有平台刊出。小楼各类点评作品会选用在《中华诗教》纸刊上固定的【小楼荐诗】栏目组刊出。如有异议的诗友请留言跟小编联系。)
天许:肥,嫩,炼字佳。三四句呼应一二句,整首浑成。陈竹松:首句对仗,“暖雨”“熏风”予以春景之感。字字温暖,怎能不让人向往?后两句不需多言,低徊婉转,春茶香艳,沁人心脾。手法妙哉!江合友:复沓言之,与诗题扣合,颇见巧思。然亦不免尖新之失。陈竹松:平铺直叙,顺理而成。“蝶儿”一词寄托内心,巧妙引典,又似化蝶而归。整诗皆是想象,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情。一景一情,一静一动,相得益彰。佳作无非此境也。江合友:末句有味。念到蝶儿,人不如蝶也。蝶恋花,我恋家,同一心事也。
天许:首联,诚雅事也。中两联对仗灵活,笔势纵横,于写景中见得人之潇散风度。
嫠忧:忘身忧国。宋·李曾伯·謝四川都大薦辟:嫠不恤纬,深慙肉食之謀。子弗荷薪,尤愧素餐之诮。天许:何意花石纲重现今日。文字典雅,笔墨沉稳,讽刺有力。天许:写景极佳。颌联体物准,颈联情韵足。但第二句与尾句略显重意。天许:说说颌联,这句景中含情,白鸥他日在,充满回忆,玄鸟此时频,作者在一旁观察久也。皆隐有孤单惆怅,不可视为泛泛写景之句。天许:后两句可以引申一下:君恩浅。我只能说这么多,剩下的,自己体会。天许:云如海,这个海的出现,让慌如淡水鱼这个比喻不突兀,有依凭。这些地方,最见功夫。举例,明月洗衣尘,这不好理解,但月光如水洗衣尘,有了如水这个比喻,洗字就有了依凭,月光洗衣尘,也得以成立了。

刘能英:尤喜中二联,“长风千万里,归雁两三行”写物,“天地寥而阔,浮生微且忙”由物及己。所取之景、境,霜菊、长风、归雁、寥而阔,凭栏,皆扣题重九登高。立意虽然沿用前人,缺乏新鲜感,但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微且忙”。要说不足的话,霜、长,望,尽量避免跟韵字同部。“凭栏西向”,本来就含有“望”的意思,再加一个“望”,就有点浪费。
刘能英:人皆谓风筝被人操控不得自由,而把操控人喻为后台者,少见。诗贵有新鲜感,必须点个赞。刘能英:这首诗的语言风格呈多样化,首联为一般诗语,颔联颇类文言,上下句皆是句中含句,不仔细读还真难品出其妙。颈联与尾联,几乎都是口语。诗并没有严格的语言风格规定,其实,不管用哪种语言风格写诗,甚至多种语言风格融合在一起,只要能顺利、完整地表达诗意就是好诗。
陈竹松:运笔且心随,诗人之巧,莫过章法。前两句是父辈对田地的耕耘,后两句是“接棒”顺承父辈的“辛劳”。全篇综览,重拾耕耘,一片生机。方有父辈的心愿,理情于肠。唯承句“土视”略显生硬。陈竹松:根,叶,春,花形成起承转合之脉络。吟美求奇未奇,而奇在于平淡流露字里行间。“抬举”作为转,贴切有味,画有象,意无穷。陈竹松:作者是浙江南田人,成长海边。对于大海情有独钟,物质产于大海,精神产于大海。句丽字清,情景交融。结句含蓄未尽,耐人寻味。陈竹松:留白是诗人之创作手法,由思乡延伸“烦,不烦”之间。无奈者得自解便有“开怀事”。言巧多感,实虚本有别,结句看似实,其是“留白”让读者发挥想象。人生一世,思乡困苦,且留余韵。思而不愁,愁而不伤,胸襟如此,字句如此。陈竹松:洒脱自在,酣畅淋漓,足见性情。“老子”不是狂妄,老夫如是。陆游,辛弃疾而有之。现代诗语运用自然,娓娓不作。如此胸襟,方得此绝,余不可及!

江合友:深夜醉归,看雨中落花,忽然一念而及,江湖夜雨,故人宜逢。妙在自然生发之情愫,自然而真切。江合友:当代都市风光,欧陆文化景观,皆在句中,比喻生动,拟物形象,有生命力之诗篇也。江合友:忧时之思,殊为难得。近岭南天灾害民,愿为之祈祷。江合友:首联、颔联佳甚,拟人修辞,灵动有味。颈联稍熟。尾联气息与前不谐。佳处可读,已甚不错。昔日长山坡,经过姑娘手。发酵催香再杀青,装罐供茶友。冲水一壶春,味道甘于酒。每日茶杯不可无,默默相厮守。江合友:一篇生动的说明文,其可贵者,味在说明之外,盖有诗心滋养也。昔日遊仙几度闻,今成太白梦中人。明灭云霞真可睹,天姥。万千风韵不能群。识得好山唯气象,无量,一分在水九分云。百丈氤氲归汗漫,惊看,太初万象此浑沦。江合友:与古人对话,“明灭云霞真可睹”,与李白对谈;“一分在水”,隐然自苏轼“一分流水”而来。联系序中所言“坡公作此词前二日”,即向东坡致敬之意,气度与“莫听穿林打叶声”相似。全篇以下片为绝妙,写登天姥山之感受,好句叠出,如“识得好山唯气象”“一分在水九分云”,生动之外,韵味无尽。古今映照,风景在眼,思绪则超乎万象之外,佳构如此,可为击节矣!识楚英才矣。拜山门,拾阶瞻望,高山仰止。院落庄严洵肃穆,郁郁迫人文气。觉北斗,星河垂地。一脉斯文传千载,况神州、多难兴邦季。源可溯,汨罗水。弦歌绛帐矜洙泗。漫空谈,诗书六艺,国之戎祀。惟楚有材于斯盛,剑履应时奋起。终破茧、理丝求是。韶乐九嶷飞霞霭,嘱双成、喜捷呈仙子。经洗尽,竹斑淚。
葛勇 天许,重庆人。重庆文史馆诗词研究院副院长,四川诗学会理事,湘天华诗社副社长。《小楼听雨》诗词平台评论委员。

刘能英 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驻会签约作家,鲁院第22届高研班学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特聘驻校作家,获2014年度“子曰”青年诗人奖。著有诗词选集《长安行》《大都行》、合集《行行重行行》。

陈竹松 网名一点酒香,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兼青年诗词委员会副主任、甘肃省楹联学会名誉理事、甘肃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拾风诗社创始人之一、敦煌诗词楹联学会会长。江合友,字益之,号萸轩,1978年生。文学博士,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兼任中国词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华诗词学会高校工委副主任、河北省诗词协会副会长。著有《明清词谱史》《白石簃词稿》《萸轩词存》等,主编《清代词谱丛刊》(全三十册)。曾获2022年度《诗刊》陈子昂诗歌奖青年诗词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