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行信记
“蒋山”如画
信义庄
《泰山道里记》云: 又南经中军坪,石阔多文彩。又南注大小养鱼池。 迤西为襁负山,即《岱史》"襁山"也。以大山负小如襁子状。
“蒋山”,即“襁山”也。至于何时因何,这“襁山”就变成了“蒋山”,实在无从考证。但山叫什么,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要有料,能引人入胜。
“蒋山”,就是一座这样的山。
还在去年春天,队长就向俺推荐,有空去爬爬“蒋山”吧!去“脐子沟”的时候,站在“风门西顶”,队长举着登山杖,对着远方青翠连绵的群山,指给俺“蒋山”的位置,说给俺“蒋山”的传说。那一刻,“蒋山”,就悄悄埋在了心底,不断地生根、发芽,期待着花开的日子。
5月18日,心花怒放,队长终于带俺来到了“蒋山“。
从“桃花源”景区“元君庙”左转,在“帽檐”大哥的带领下,“蒋山”之驴,在快乐中启航了。
从山下看,这“蒋山”实在其貌不扬,不高也不险,圆圆的就像一个倒扣在地上的盆,这样的山能有啥?禁不住有些失落;瞅瞅队长,队长却一脸的风轻云淡,难道俺又犯了“有眼不识泰山”的错。这“蒋山”虽说不紧靠泰山主峰,但与泰山毕竟一脉相承,还能差到哪里?“最美的风景在路上”,走起!
也就十几米的距离,眼前景色突然赏心悦目起来,先是路边一片黄花灿烂,让众驴精神为之一振;随之就是一棵棵别致、茂盛的松树,接踵而至 ,引众驴啧啧称赞。穿过一棵亭亭如盖般松树把守的防火检查站,众驴迅即进入了如画的“蒋山”。


迈进“蒋山”,满眼都是青绿,茂密的松林遮天蔽日,穿行其中,清爽宜人。数只喜鹊在头顶飞来飞去,“喳喳”的叫声不绝于耳,给寂静的山林,增加了动人的乐章,也让这如画的“蒋山”,添加了一抹靓丽的色彩。走到一处红色的崖壁,不知是疲劳的缘故,还是被其独特风光所吸引,众美驴似乎商量好一般,或坐或站,纷纷驻足。没办法,俺只好顺势而为,赶紧为大家定格这美好的瞬间。


峰回路转,光影随心,晨光里,路旁景色愈发美丽起来。走出密林,小路沿山势蜿蜒,路旁劲松、奇石交替而至,引众驴不时驻足观赏。一棵松,一块石,感觉就是一幅绝美的小品。可惜俺不会作画,只能静静观赏,否则一定会坐下来,画上几笔的。


踏着“之”字型的石阶惬意前行,刚刚转到平坦之处,路旁一块形色如牛肝样的巨石,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这石斜卧路面,形态酷似,色泽柔美,十分可爱,那张洋见状,急不可耐,一步就蹦了上去,晨光下,美景、美色、美人相得益彰,唯美动人。

沿褐红色石阶步步高升,转眼来到一处山脊,青松下,翘首北望,只见一块神似“拇指”样的巨石,在黛青色山林中傲然挺立,活灵活现。极目远眺,远山如画,古老的齐长城若隐若现。


一块巨大的岩石从小路凸出,俊秀伟岸;青松挺拔,远山含黛,云烟淡淡,是居高临下纵览山下风光的绝佳位置。俺尚在后面磨叽,队长、花婆婆、叶子等早已登临其上,游目骋怀。看此地山林灵动,风光旖旎,恰光线柔美,群里几位摄影大师纷纷提议合影留念,队长赶紧招呼大家摆好POSE,在众口一致的“茄子”声中,众驴永远把自己融进了“蒋山”的美丽画卷。
走下这块岩石,唐•王维诗《竹里馆》,范宽、戴进、溥儒等名人关于古代隐士的一些画作,不停地在脑海中闪现、萦绕。他们是否来过这里,无从考证,但其诗、画中所表达的意境、情怀,在这里似乎都能找到它的影子。


“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晨光灿烂,林中光影婆娑,脚下褐红色石块堆砌的台阶,路旁或大或小的岩石,愈发鲜艳,有一刻恍惚进入了张掖的七彩丹霞景区。
晨光染红了山石,也映红了众驴的脸庞,大家个个红光满面,神采奕奕。


山路盘旋,移步换景,眼前突现一处巨石林立的悬崖。第一眼感觉,这悬崖不简单,总觉得似什么,但直面半天,却怎么也看不出个一二三来。弓腰前行,拾级而上,心有不甘,爬到二十几级台阶后回首,蓦然发现,这悬崖,原来竟是一座栩栩如生的“象鼻山”,那长长的鼻子,肥大的耳朵,深深的眼窝,是那样的恰到好处。
这样的景色,《泰山道里记》就怎么没有记载,不禁心生疑问。回家后重读《泰山道里记》判断,大概率,当年作者“聂鈫”,应是从泰山后山来的“蒋山”,下山压根没走此路,而是顺峡谷,直奔“桃花峪”去了。


欣喜中前行,不知不觉小路发生了变化。先是脚下的路,渐渐由台阶变成了沙石相间的路面,路中、路旁长满了萋萋的青草,那松林不知因何,竟也变得稀疏起来,可喜的是棵棵青松高大挺拔,直刺蓝天。转到一处斜坡,队长见其景色优美,荫凉舒适,便提议歇息调整,众驴席地而坐。蜿蜒的小路上,青翠的山林中,众驴画出了一道五彩的优美曲线。

转到一处开阔之地,忽见路旁一房基样石墙,引众驴议论纷纷,那张洋什么也不说,竟一屁股坐下,无言地宣示着主权,仿佛在说,这是俺的,俺要在这里造套民宿,好好体验一把老板娘的味道。你别说,张洋的眼光还真是独特。一路上来,还就这地肥沃平坦,聚风纳气,其周边景色,让俺一下就想起了,那古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的画面。畅想间,忽听“帽檐”大哥说,我记得这里有棵桑葚树,现在桑葚该熟了。闻此,群里采摘高手花婆婆等,迅即按照“帽檐”大哥的指引,拐出小路,前去探寻,结果很快就传来了花婆婆兴奋地声音,“太好吃,太好吃了!”。听此,吃货的俺哪还控制的了自己,急忙连滚带爬地跑了过去,几步跳到一块石头上,扯过一枝挂满通红桑葚的枝条,一把撸下,狼吞虎咽起来。嘿嘿,这地方不仅景色优美,还有如此的美食,真要建民宿,俺一定呼朋唤友的前来。


就在我等几个大快朵颐的时候,老李、叶子、匡匡等几个也没闲着,早已跑到不远的另一棵树上采摘品赏。那老李风采不减当年,三下五除二就攀到树上,过足嘴瘾后,快速施展其采摘的本领,很快就战果累累,其手法、其速度丝毫不输几位美驴。

“帽檐”大哥说,这野生桑葚虽然小,也不美观,但其糖分高,滋阴补肾的功能比人工栽培的要强很多。这地不仅有桑树,你看那边还有杏树、核桃树等,看那房基的样子,说明这地,过去一定有人长住过。鸟择良木而栖,人择优而居,此地,绝对是一绝佳的风水宝地。
就要接近山顶了,小路又变成了褐红色石块铺砌的台阶,走过一块春笋状的红色岩石,沿一道坡度舒缓的台阶悠悠而上,十几分钟的时间,众驴上到一处平坦的台地,眼前豁然开朗,俊秀而又壮美的景色,令人欣喜若狂。


捡一处松、石俱美之地,蕾蕾留下了美丽的倩影;顽皮的张洋对着一块巨石,挥舞着自己的铁砂掌,将巨石一劈两半;那老李则带着叶子、匡匡,又奔向了一块硕果累累的桑葚树。还是经多见广的队长淡定,只是站在树下,笑眯眯地看着大家,看着眼前美丽的景色。


下面的景色太美了,快下来看看。循着“蕾蕾”的声音,我从台地走下,眼前的画面惊的我目瞪口呆。巍峨连绵的泰山诸峰,恰如“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天青色的山峦纯净、淡雅、梦幻,此刻我终于明白了古人为什么那么喜欢“汝窑”,国人为何那么痴迷“青花”了。离开的时候,“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的歌声, 在耳边久久回响。


此地盘桓良久,终不忍离去,想想最美的风景在路上,尤其那神秘的“吴道人庵”还要去探寻,俺便笨鸟先飞,紧随队长、“帽檐“大哥的步伐,快步向前。
悠悠穿过一段树影斑驳的松林,小路再次变为石块堆砌的样子,路旁褐红色的岩石又渐渐增多起来。拐过一处岩石叠就的斜坡,眼前突现一块十几见方光滑平整的岩石,此时由于背阴,石面发暗,若是徬晚,阳光照射,这石定会闪闪发光。当时急着前行并未多想,只是感觉,这么硕大光滑的石头,上面不刻几个字实在太可惜了!回来后翻阅《泰山道里记》,猛然醒悟,这极有可能就是那“经一丈余,莹削如镜的镜儿石”啊!

路边又是一株高大的桑葚树, “帽檐”大哥和“刘大姐”忍不住前去采摘。不长的路段,已经饱赏过两种不同的桑葚,此刻,对桑葚俺已了无兴趣,便一屁股坐下休息。也就几分钟的时间,“帽檐”大哥就在下面大声喊了起来,快下来、快下来,这桑葚与前面的不同,特别甜!闻此,俺终是经不住诱惑,急急地跑到树下。扯过枝条一看,咦,这桑葚怎么是粉色,放入嘴中一尝,好甜、好甜呀!
不大的“蒋山”,一路走来,竟遇到“紫的、红的、粉的”三种不同的野生桑葚,着实出人意外,看来,这“蒋山”不仅风光如画,而且还处处野果飘香。

10.46分,众驴爬升513米,终于来到了海拔719米,接近“蒋山”顶的一处垭口。此地,树下枯草仍未返青,两旁山坡青松灌木相携共生;东望,青山如黛,神秘莫测,令人想入非非。但最吸引俺的,还是路边那棵青松,空旷的山野里,这树显得是那样的高大、挺拔,让俺瞬间就想到了“三毛”,想到了年轻时爬上山顶,一个人大声朗诵《来生要做一棵树》的情景。岁月悠悠,青春已逝,你长成一棵树了吗?

众驴跟随队长、“帽檐”大哥,急急地踏上了寻找“吴道人庵”的驴程;望着眼前的树,周遭的景,俺仍在盘桓沉思,不忍离去。看众驴渐渐不见了踪影,担心迷路,方才移步追赶。

应该是景色的诱惑和羁绊吧,从垭口下行不远,左首烈烈红崖,右首只此青绿,路中野花怒放,俺的腿说什么也拔不动了。什么吴道人庵不庵的,先好好欣赏眼前的景色再说。
这面巨大的山崖,通体是一整块的褐红色岩石,也是所见泰山最大的红岩,“泰山岩岩”,古人诚不欺我啊。走在下面,重重的压迫感,让你顿感人类的渺小和自然的伟大,对自然的敬畏、崇拜油然升起。回首眺望,满眼青绿,淡淡青烟中,泰山极顶清晰可见。“青未了”,也真真切切印在了心怀。不知道当年杜甫是从那条路登临泰山,也不知道24岁的他当年是否来过这里,俺只想说:这里的景色是理解“青未了”最合适的地方了!倚着峻峭厚重的红岩,静静眺望,什么也不说,什么也明白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都要进入六月了,这山上的野花竟还肆意绽放,令人不可思议,又欣喜万分。




一步三回离开这处美景,转眼上到一处横贯东西的山梁,抬眼观望,队长、“帽檐”大哥踪影全无。既然已经看不见、追不上了,不如干脆静下心,好好欣赏眼前的风光。“帽檐”大哥说了,前行只有一条路,欣赏完,顺着走肯定迷不了。
驴行以来,最喜欢在山梁悠悠漫步了,从狂野的“黄草岭”,到浪漫的“西大梁”,无一不回味无穷。此处山梁奇石密布,五彩斑斓,青松鹤立,苍翠欲滴,傲骨铮铮,把狂野和柔情完美融合在了一起。你看那崖边的松,是不是有点鹤立鸡群,仙风道骨的样子;你看那斑斓的石,是不是狂野又妩媚。徜徉在这样的美景中,谁不心神荡漾,沉醉忘归。



在奇松、怪石间盘桓,不停地变换,寻找着最佳欣赏的角度,一抬头,忽见众驴在队长的带领下,从远处沿山梁急急折了回来。看众驴个个低头不语,闷闷不乐,走进相问,方知前去“吴道人庵”的路错了。“帽檐”大哥讲:去“吴道人庵”的路,要从刚刚经过的那片红岩,下深谷方对。
责任重于泰山,为了探索正确的线路,“帽檐”大哥、队长,对眼前的美景熟视无睹,一前一后,深深扎进了幽谷。等待的间隙,众驴纷纷放缓脚步,凝神屏气,欣赏起了眼前如诗如画般的美景。
等待是美好的,也是焦灼的,十几分钟后,深谷中终于传来了队长的呼喊,众驴开始寻路下行。老李、叶子、匡匡、我等,从垭口沿谷口南侧下行,张洋、蕾蕾从山崖中断进发。大概下行三十几米后,路就让人难以忍受了,恰在此时,传来了“蕾蕾”摔伤的消息;大声与队长沟通,讲其仍然看不到“吴道人庵”的任何迹象,我等几个断然商定,停止下行。
坐在垭口的树荫下,耐心等待着队长和“帽檐”大哥的回归,天空一朵白云悄悄爬上了山坡,心中蓦然涌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句,想想,当年诗人王维的心境也不过如此。

二十几分钟后,队长、“帽檐”大哥先后汗流浃背地从深谷中上来,喘息片刻,大家集体商议,原路返回。
驴行以来,这还是第一次原路返回,既需要胆识,更需要勇气。想想,路错了及时纠正,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一意孤行,跌落万丈深渊才是最最可怕的。。
松林里弥漫着浓浓的松香,沁人心脾;正午的阳光下,山林又是一番别样的风采,下行的路线虽然重复,但景色依然让众驴心旷神怡。
有人说,有空就到山里走走吧!人只有进山才能成“仙”。我们都是凡人,从未奢望成仙,但走进山里,确实有种“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感觉。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