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艰辛的创作中,吃尽了苦头的于志学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的一天,他正在家中作画,同事领一位姓曾的女士来家中拜访,说客人原是哈尔滨某中学的教师,现在入了新加坡籍,她最近想回国,因为新加坡人喜欢中国画,想让于志学给画幅画作为礼品带回去。于志学因为家庭出身不好,又是走“白专道路”的典型,这回听说又要同有“海外关系”的人打交道,就一口回绝。那位同事态度坚决,不给面子,就干脆自己动手从墙上揭下了一张刚刚画完的驯鹿小品。
与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著名画家于志学先生在其家中采访时合影
大约一年半后的一天中午,于志学正在吃饭,单位一同事手拿着一封信向于志学走来,于志学连忙抓起信,上面赫然写着“于志学先生收”几个大字,来信地址为新加坡海鸥画廊。于志学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原来,这是一封邀他去新加坡举办个人画展的邀请函,就是那位曾老师回国后,她的朋友、海鸥画廊的经理发现了他的画,要为他在新加坡举办展览。后来在多方努力下,黑龙江省外事部门同意由北京国际书店为于志学承办。
历史的车轮不停地向前,时间到了1979年,于志学创作的冰雪山水画《春曲》发表在《人民画报》的封底上,同年他创作的作品《塞外曲》参加了庆祝建国30周年第五届全国美展,并获文化部、中国美协颁发的三等奖,他的作品相继在国外展出。1979年底,新加坡要为他举办画展,当时《中国建设》杂志1980年第5期上正式命名于志学的画为“冰雪山水画”,以后又陆续出现在国内外有关报刊杂志上。冰雪山水就成为用矾水做调剂的绘画样式的专用名称。
在谈到自己曾去北京画院讲学的事时,于志学感慨万分地说:自己一个农民的儿子,连美术学院的大门都没进过,竟要给国内有影响的首都画家们讲课,这不就是生活给自己多年努力的回报吗?在尹瘦石院长的主持下,于志学从北方的地貌特征讲起。他讲冰雪山水画创造的动意,讲他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冰雪画技法,表演了雪松、树挂等的画法。 北京画院的同仁们,在听了他的讲课和观摩了他的作品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老画家潘絜兹说,“我们大家要学习于志学敢于运用自己的艺术语言表现北国风光的精神,艺术贵于创新,他能提出北方‘平和白’的观点,说明他对北方生活的熟悉和热爱,由此他才能锲而不舍地大胆去画,敢于创新。于志学这种独特技法来源于生活,是前无古人的。” 画家周思聪说,“我们大家要学习于志学勇于创新的精神—吃螃蟹的首创精神。如果大家仅仅学习于志学创造的这种技法,出现多家于志学,是不可取的,希望别刮这样的风”;画家张仁芝说,“于志学的画有创造,有突破,画出了别人所没有画出的美,突破了旧的程式,做出了贡献”;画家石齐等人也认为于志学是“在创新的道路上做出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