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齐鲁行 莱芜龙山耀鲁中01
莱芜龙山,老百姓的绿水青山
小溪/文
“薄雾弥漫满山坳,烟岚晴翠洗炼新”孟夏时节,雨虽来得快,走得疾,却给万物留下勃勃生机。
5月26日,一场大雨过后,莱芜龙山云雾缭绕,蜿蜒起伏的自然山势,在行云流水之间,若隐若现,犹如一条初醒的巨龙。

间或云舒时,便是晴翠处。站在半山腰,放眼望去,满山遍野的茶树,错落有致,青翠欲滴。山水之间,夏风都是轻柔地,它携着茶叶的芳香袭来,令游客心旷神怡。
龙山景区位于茶业口镇南嵬石村,北依瀛汶河,西临雪野湖,东靠长勺古战场,南与吉山林场相接,拥有齐鲁古道和民俗遗址,阅尽历史沧桑,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更是济南人的后花园。
很难想象,南嵬石村在20多年前,还是一个“晴天一身灰,雨后一身泥”的穷山沟。莱芜区茶业口镇龙山面貌的巨变离不开一位拓荒者——山东金来建设集团当家人韩金来。

韩金来是地地道道的莱芜区茶业口镇南嵬石村人,小时候放过羊,干过建筑瓦工,自幼经历过食不果腹的苦难。1984年,韩金来领着26名员工,带着仅有的4辆小铁车、26张锨镐到张店开始了他的建筑事业,凭借着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不服输的干劲和老实人特有的真诚和执着,经历数次刻骨铭心的挫折后,迎来了事业的高峰期,企业也发展成为莱芜及周边地区颇具实力的建设集团。
羊羔跪乳报母恩,自己的生活富裕了,眼看着养育自己的家乡:缺路、缺水、缺树、缺产业。韩金来心急如焚,“必须要为家乡做点事,造福子孙。”2000年初,他下定决心要改变龙山面貌,把主要资金和精力用于龙山旅游资源开发。依托茶业口镇的环境优势和龙山的自然资源,用“以地带山、以地养山”的办法绿化荒山,实现“山养人”的目标,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及生态农业,带动镇域经济发展。

16000亩荒山绿化,谈何容易?他带领父老乡亲,全员上阵,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肩扛背驮,把树苗运到山上;靠扁担一挑一挑地挑水浇灌树木;就这样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植树造林,坚持不懈,直到1100多万棵树全部成活。
山绿了,如何保绿?韩金来又出资上千万元在山上修建了塘坝、铺设了管道,实现了机械灌溉。龙山的林木覆盖率由2000年的29%增加到如今的90%,曾经荒芜的龙山真正成为了“绿水青山”。

如今的龙山,已经是“山下杂果山上林,河边路旁树成荫”的天然氧吧。
几只山雀你追我赶在空中掠过,继而扎进一棵高大的桑树。游人们也饶有兴趣地走近,紫色的、红色的、白色的桑葚在绿油油的叶子下丰满、圆润,长势喜人。我们也禁不住美食的诱惑,品尝着大自然的馈赠。
扑棱棱一阵声响,山雀似乎是吃饱了,或许是很友好,知趣地向着其他果树飞去,把美食让给远道而来的客人。
脚下是平整的柏油马路,不知不觉,已行至高处,向下望去,整个山坳仿佛就像一个聚宝盆,一排排整齐的茶树从山底盘旋而上,像一个个绿色的堡垒。仿古建筑群、动物园、桂花园、书画院等坐落其中,“都说大自然鬼斧神工,劳动人民的力量也是不可估量呀”我们不禁称奇。
同行的莱芜作家王晓瑜自豪地说:“这就我们的龙山,劳动人民的龙山,南嵬石村民的龙山。”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