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举人庄关帝庙的传说
李冬梅

元末明初,战乱和瘟疫,蝗灾水灾等天灾人祸,满目疮痍的平陵大地上,棘草丛生,地上还裸露着些白骨,没有人烟的凄凉之景呈现在眼前,北边来了兄弟二人,艰难的走着,从日升到日落,已经疲惫不堪,弟弟就问哥哥:哥哥,咱走到那里才能安定下来啊?哥哥停了停,向远处望去,莽莽苍苍中看到好像是一处残垣断壁,是不是一个村庄呢?哥哥对弟弟说:咱走到那里看看,如果是个村庄,咱就住下来,不走了。
这哥俩,哥哥名叫李友直,弟弟名是李友谅。两人有了精神,不多会,走到了村庄跟前,眼前景象,让哥俩落下泪来,战乱的残酷,瘟疫和蝗灾,村舍变成了废墟,透着腐朽的味道,白骨露在外面,依稀可辨,眼前歪倒的村碑,两人扶了起来,擦去尘土,“许家庄”三个字,清晰可见,哥俩拜了拜,感激的磕了三个头,咱们既然与此庄有缘,咱就把这里先人们的遗骨掩埋,让他们入土为安,重建村庄,这里就是咱的家了。
这哥俩就是在明初大移民,朱元璋洪武年间从河北冀州枣强迁来的移民。“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要问祖上在那边?本是直隶枣强县。”根据明朝政府的移民安置,来到济南章丘平陵城的,虽然兄弟俩一起来,按照当时的规定,是不能共同居住在一个村子的。后来哥哥在“许家庄”住了下来,不畏艰难,开荒创业,自力更生,重新谋划,建设家园,娶妻生子,繁衍子嗣,不断壮大,就形成李家庄了,弟弟去了西北的村庄成家落户,始终与哥哥紧邻。哥俩各自闯出一片天,创出了移民新天地。
章丘平陵城的气候条件和河北枣强基本相当,相隔不到千里,无太大差别,水源丰富,移民们也都能适应得了,随着开垦农耕,艰苦创业,重建家园,日子逐渐好了起来,人丁也开始兴旺,一切也都安顿了下来,虽说久居他乡是故乡,但思乡之情越来越浓厚,既不能跟族人在一起,也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伦理亲情,背井离乡,天各一方,不如和老家一样,民情风俗,建家祠(后称家庙),修谱牒,把祖宗牌位供奉起来,以作思乡的寄托,也把从枣强老家捧来的那把土奠了基,就这样,建起了面阔三间的家庙,北屋三间(供祖宗用),东屋两间(议事用)。同时,也把“许家庄”的村碑供在里面,不忘感恩自己有了栖息之地。一切都传承老家的样子,把蜀汉名将仁义智勇的大神关二爷(关公)请了进去,希望能得到他的守护,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保佑平安,驱逐邪恶。关公,名羽、字云长,老家是山西运城解州人,是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对上效忠,忠君爱国;对下讲义,亲民仁义;人们崇拜他的忠义精神,被尊为忠诚、义气、勇敢、智慧、正义和仁爱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也是关公文化。“明初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描写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若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老家在山西太原的罗贯中对关羽极其崇拜,并在《三国演义》中浓墨重彩地刻画着“关二爷”的英雄形象:勇猛异常、赤胆忠心、守信重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捉放曹、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刮骨疗毒等传奇故事,广为流传,妇孺皆知”(摘自网络)。关公,诸多美名,朝廷多有褒封,又称武圣、武神、武财神、关帝圣君,简称关帝,有威武霸气的神像,左右两边还有大将,成了家庙的中心,保佑庄里乡亲在生活中疏解心理向往美好、勇于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与安全,是人们心中朴素的信仰和向往。就这样,家庙演变成了关帝庙,香火兴盛了起来。这就是最初李家庄的关帝庙。
后来,李家庄的后代考中了举人,文举人被人顶替后,又发奋努力考取了武举人,李家庄就被人们称为文武举人庄,关帝庙也就顺理成章的称为文武举人庄的关帝庙了。
1961年关帝庙,因庙设学,庙学合一,随着1953年1954年出生的孩子增多,近20人,到了上学年纪,举人庄小学成立了。再后来,随着学生年级的增多,接上了两间北屋,接上了一间东屋。形成北屋五间,东屋三间,东北角有一小间空地,北屋顶着西院墙,东屋顶着南院墙的一个大约占地17米左右的院子。原有的一颗楝子树(臭椿芽树)去掉后,1961年一年级学生种上了10多棵杨树。
关帝庙和家庙合一后,他的作用就很广泛了。比如,李家家风,耕读传家,诗礼传家,勤俭持家,注重每个人都要有混饭吃的本领,爱学习的志于学、志于教;爱技能的志于技、艺要精;经商的讲诚信、不欺诈;当兵的勇猛善战、报效国家;等等,50多户的举人庄,工匠很多,解放前后,有精湛技艺的鞋瓠子(鞋匠)、裁缝等近20名活跃在苏北、枣庄、曲阜泰安、济南、博山、北京等地,有的做军鞋做军衣,支援国家抗战;名振一时的章丘铁匠十多名,闯关东,去胶东等地打铁;泥瓦匠15人左右,盖的广厦千万间,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技艺高超的李绍鑫一直在济南盖楼房;木匠10余人左右,打的一手的好家具,拥有一手的好技艺;教书匠20人开外,有在本庄,有在外庄;有在本省,有在外省,有在京城;也有做翻译的,学识渊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参军报国的有25人之多,有的在抗美援朝中,有的在富国强军中,海陆空保家卫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庄里还有做挂面的,还有一家“双盛永”馍馍绿豆丸火烧店,后来日本鬼子侵犯中国,加上旱灾,佘的多,给钱的少,做不下去的。还有许多做买卖及丝绸生意的等,遍及北京、天津、济南以及南方等地,有的还是“瑞蚨祥”的股东。1980年前,几乎家家能闻机杼声,织布卖布,维持家用。工匠们出门进门时,都会到关帝庙拜一拜。关公的民族精神和高贵品格,激励着天南地北的举人庄人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
关帝庙的家庙作用,知道的有:庄里议事了,立规矩了,开会了,教育后代了,还是要到关帝庙集结办理。俗话说:老人不讲古,子孙忘了祖,在民国初期,有在外见过世面、有着进步思想、注重传统礼教的乡贤李凤玉和庄里的其他乡贤及众乡亲,受孙中山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民族主义感召,山西洪洞移民兴起修谱牒热潮,他们商议将西坡祖莹上的又粗又大的松柏树卖掉修举人庄族谱,说是日本鬼子要打进来了,咱们老坟上树木不保,不如趁早修谱,就这样,他们为族谱千里奔走,寻宗问祖,举人庄前四份后五份,共九支人家的族谱,上承宗谱,下启家谱,完成了续写谱牒的一项超大工程,肩负着祖上河北枣强与新生地山东章丘两地的生活记载;也是李家子孙感念祖宗的一项孝顺工程,内含中国传统的孝文化;也为李氏后裔寻根问祖,追溯历代祖先来源时,不忘我从那里来、我是谁的根的记忆。大槐树是我根,血脉相连系我心,缅怀先祖,不忘家乡。光耀门楣。族谱是记录家族血缘关系的凭证。一份张挂在关帝庙,也就是家庙里,其他每家一份族谱或者就是老的轴字,各家供奉着挂在中堂,每年同宗李家都来谒拜和续谱。
注:上次写《文武举人庄的来历》时,看宣传庄里的视频,和征求后辈的意见时,说是从枣强迁移来的兄弟俩,举人庄是弟弟。小时候,听到的都是举人庄是哥哥,有宗祠(家庙)和祖莹,也问过九十多岁的老人,说举人庄是哥哥,我今天写《文武举人庄的关帝庙的传说》,就按哥哥来写的。不管是哥哥,还是弟弟,都是举人庄的祖上始迁祖,值得纪念和颂拜。一切以族谱为准,举人庄族谱在上世纪四旧中有个别留存。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