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跃峰渠
文/杜良盛 刘海生
春夏之交,天高气爽,我们当年修渠的老同志重走了跃峰渠。所走所见,山高林密、草绿水清,一条大渠,卧似巨龙,蜿蜒东去,干渠长达244.98公里,支渠长达472公里,成为一个旅游胜地,引起无限遐思。
跃峰渠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邯郸地市举十万人之力修建的一条人间天河,它穿越了54座山峰,跨过了49道沟壑,工程量达1360万立方米。它是一个跨区域调水的范例,它的源头是漳河水,跃峰渠首在涉县天桥断,渠水流入滏阳河,从上个世纪的1977年9月15日通水典礼大会以来,渠水流淌了近50年,不仅对邯郸经济社会生态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越来越成为旅游的热土,有山有水有资源有文化有生态,一山一景一水一情,这是当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
险峰渡槽
我们从跃峰渠张二庄分水枢纽出发,首先看到了险峰渡槽。在阳光的照耀下险峰渡槽还是那样坚固,那样壮观,那样气势磅礡。险峰渡槽建设时,我就在跃峰渠工地,亲眼目睹了险峰渡槽奇迹般的拔地而起。成为亚洲跨度最大的砌石拱型渡槽,真是给人以心灵的震撼。现在无数的游客来到这里,成了网红打卡地。而我每每来到这里,就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向游客讲解着险峰渡槽建设的经历。
险峰渡槽位于跃峰渠总干渠,横跨磁县张二庄至都党公路。长212米,主拱跨106米,地面距拱顶高33米。当时建渡槽砌石需要98种规格、26870块料石、达5400立方米。最大的料石达到1700多斤,小的也重数百斤。这些料石每一块都达到了“六面十二棱对得齐、长短不差两毫米”的精细工程质量要求,每一块料石都有定位、有标号、有档案,料石锻成后往哪放、运的时候往哪摆、砌的时候往哪砌、都是事先算定、印制成表、人手一册、不差分厘,他们开采的料石就像艺术品一样摆放,用民工的话说,自己的子孙来到这里,都知道哪块料石是他爷爷锻的。险峰渡槽的胎膜土达8万多立方米,26米高,远看近看,就似一座移动的山。现在这个胎模还有10多米遗存,作为建设险峰渡槽活的教材。特别让人难忘的是石料砌筑,渡槽有大拱,有小拱,那个大拱106米长,亚州石拱第一跨。民工们按照设计图纸,用推车,用绞车,一块一块把料石砌筑好,每一块都经得起大自然时间的检验,那种人山人海,精益求精,建设大渡槽的精神,写下了愚公移山,改天换地光辉篇章。由于严格的质量把关,险峰大渡槽经历了近五十年风雨冲刷、地形变动、泥石流滑坡,山洪冲击而巍然不动,它就像深山里的钢铁彩虹,绽放在我们心中,每每让旅游的人们流连忘返。近年来,人们还在险峰渡槽下面建起了险峰渡槽民工们的英雄雕塑,成为一个景区,回望历史,栩栩如生,通过各种媒体的热播,险峰渡槽成了修建跃峰渠的标志性工程。
十里洞
过了险峰渡槽就到十里洞了。我参与了修十里洞的全过程,离开跃峰渠后,多次来看过十里洞,看看修十里洞的峰峰矿区民工团部大院,看看打通十里洞时邯郸地委祝捷大会时的广场,看看修十里洞时住过的房东小屋,总之是看也看不够。忽然间发现,来十里洞的人越来越多了,这里成了个旅游热点。
十里洞是跃峰渠的特大工程,是河北省最长的地下水利工程,平均深度在48米以下。它从磁县白土镇上寨村南入口,白土村东南出口,全长5186米,宽6米,高5.6米。设计流量30立方米/秒。1975年4月15日全线施工,1976年11月胜利竣工。参加施工的民工约有5000人。我深深的记得,十里隧洞施工时困难重重,因为是地下隧洞,为加快施工进度,打竖井(天井)25眼,加上进口和岀口,由两个施工点变为52个施工点。现在十里洞的中轴线上还保留着天井,直径约2.5~3米左右,我站到这个天井盖子上,就想起了日夜不息绞车的转动声,往上运碴,往下运料,便于通风,成为民工生命的通道。
由于隧洞岩层复杂,民工们战胜了数十次大型塌方,他们的鲜血洒在那里。地下隧洞有不尽的淋头水,使整个隧洞像个″水帘洞"。还有各种坚硬的岩层,使得民工们都成了钢铁汉,18磅大锤抡一天。由于地下隧洞爆破无法排出浓烟,民工用身己身体去排烟,烟熏倒一个又一个。特别是那隧洞泥石流大滑坡,动员组织了千人大会战,使我至今历历在目。这是多么好的红色旅游线路啊,十里洞的进洞口,十里洞的出洞口,十里洞的172米大斜井洞口,十里洞的天井,至今都保存完好,还有那时留下的施工照片多达400多张。这些年,我一直在搜集整理跃峰渠十里洞的故事,编辑了《跃峰渠图志》《跃峰渠记忆》两部著作,参与筹建了《跃峰渠纪念馆》,参观者达20多万人,每每我在十里隧洞入口处讲解十里洞的故事,游客们都受到了深刻的红色传统教育。
485个台阶
在跃峰渠总干渠的30多公里间,跃峰渠建筑在群山峻岭悬崖峭壁上,那宽6.9米~高3.7米左右的跃峰渠蜿蜒曲折盘旋在大山之间,说是太行山上的″水长城"是恰如其分。我无数次的行走在这条山道上,为我们民工付岀的巨大劳动而感叹。我不禁一次又一次发问,不说别的,就说这一块又一块料石是怎样运上去的,当年的建设者告诉我,是背上去的。这话说得非常确切,当年修渠道所用的料石、白灰、水泥等材料全是民工背上去的。他们从漳河底下到高处渠道直线距离约100~200米,当地地名叫"马鞍绝"″三绝崖″根本没有人走的路,全是陡峭的荒坡山峰和羊肠小道,有的坡陡在45度以上,荆棘丛生,一摸一手葛针,没有让人下脚的地方,脚都站不稳,何况还负重而行,让人看了令人生畏。《跃峰渠志》记载,有一个县民工团上千人硬是背上去了30万吨建设材料。当年的民工团长在动员会上说,明天开始往山上背材料,我只讲两句话,一是每人吃饭二斤半,吃不了二斤半,你料石背不上山。二是我背一百斤,你自己看着办。往山上背材料,没有路啊。民工们说,脚下就是路。他们背材料,哪近哪就是路。平均一天要走几十里,集中运材料期间,漫山遍野都是民工,他们背上背,肩上担,两人抬,小车拉,硬是把几十里渠道背上了山。他们说,别人的渠道是就地修的,我们的渠道是背上来的。这里还应说明,当时为了集中劳力运送材料,他们选择了农闲季节,正是大雪天气,民工们动员起来了,后方生产队劳力和运输工具组织起来了,几十里河滩荒野搭起了工棚,好一场运送材料上山的大会战。现在留存下来音像资料的长蛇阵,真是感人。修渠以后,跃峰渠管理处为了便于管理,在那修了一个便道,数了数台阶有485个。我多少次建议在那立个碑,哪怕块石头也好,以纪念那不能忘记的岁月。
渠首枢纽
过了485个台阶,随着山势起伏,渠道就到渠首枢纽了。渠首枢纽是由三个项目组成,这就是进水闸,冲沙闸和拦河坝。1975年3月动工,1976年5月完工,历时十五个月,整个施工给人的印象是惊心动魄,争分夺秒。如“进水闸”座落在坚硬的基岩上,需要让“看寨山”搬家,怎么搬,需要打眼放炮,民工用绳子拴住腰部,在陡峭的悬崖上大绳飞荡,锤翻飞舞,几十米高的石壁如斧削刀劈,崖面溜光,连根杂草也没有,从山顶俯视,令人头晕目眩,心惊胆寒,民工们就在这样的危险环境下打眼放炮,经过十七天脱皮掉肉的决战,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在1975年3月27日,7000多斤炸药,1000多个雷管,在9个大炮洞里同时引发,随着惊天动地的巨响,看寨山应声倒下,民工们又一鼓作气,运走了五千多立方石渣,为进水闸按时施工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拦河坝“围堰导流”的合拢,使民工们用血肉身躯与激流恶浪作着最后的搏击。三十多个流量的漳河水,突然被挤在只有十米宽的豁口间,以每秒五米的流速横冲直撞,碾盘大的漩涡,一米高的浪头使合拢异常艰险。投下去筐筐土渣,投下去条条沙袋,投下去块块巨石,都是卷起一片浑黄,被激水冲得无影无踪。民工们用铁丝编笼装石截流,但铁笼被轰隆隆推到水里,白花花的水柱一下子窜起两丈多高,铁笼在水中打了几个滚,又被浪涛卷走了。怎么办?民工们说一个不行两个成串,四个编到一起干,大家一起动手,很快把四个铁笼连成两体、土堰上耸起了两座小山包,随着喊号声起,两座小山包被推下河去牢牢地卡在合拢口上,激起冲天巨浪,围堰截流成功了。今天我们站在渠首枢纽的阳台上,放眼望去,看到面前河水涛涛,正按着人们的意志流入跃峰渠,真是风也平、浪也静,但我们眼前回荡着那近五十年前惊天动地的抢险施工场面,没有风雨怎能见彩虹。他们在跃峰渠首大楼顶端树起四个大字"跃峰渠首",成为人们必到的旅游景点。
跃峰渠首上面还有个引渠约26公里长,引渠渠首叫"天桥断",就在天桥断的核心区,邯郸市跃峰渠管理处于2018年12月建了一座跃峰渠纪念碑,地上部分高度为21.2米,碑身主体四面均醒目写有,″跃峰渠(河北.邯郸)″字样,集中体现了修渠10万大军的一个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