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面,东海之滨的泉州市东海街道后亭村,掩映在翠绿之中的金山寨遗址,似乎正静静地诉说着一段古老的历史。
在这片土地上,南宋的提举市舶司蒲寿庚在此留下了他的印记,他在此地建造了望云楼用以观察气象,预测风云变幻的塔楼。岁月如梭,历史的烟云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随着时光的流转,历史的舞台不断变换。到了明代,这里不再是单纯的观察气象之地,因为倭寇的侵袭成为了国家的忧患,这片土地被重新唤醒,人们在此建造了坚固的抗倭山寨,望云楼也成为了防御的重要据点,共同抵御外敌的入侵。
如今,我踏上这片土地,探访这段历史。沿途的风景,仿佛是一条穿越历史的长廊,让我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勇气。一路拾阶而上,越过褪色的指示牌,穿越丛生的杂草,寻找着历史的痕迹。终于,我抵达了“金山寨”石碑前。虽然这里少有游客踏足,但遗址散发出的历史气息令人肃然起敬。望云楼不仅仅是一座楼,它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见证了蒲寿庚的智慧,明代人们的勇气,以及这片土地的沧桑变迁。我感受着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这里的一砖一瓦,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这座古老的寨墙,静静地伫立在历史的深处,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它呈四方形,规模宏伟,周长达到了85米。墙体的坚固,源于那厚重的花岗岩块石,这些天然石材经过岁月的洗礼,依然坚硬无比,共同筑成了这不可撼动的防线。寨墙的高度为4.7米,给人一种直冲云霄的威严感。站在这座寨墙之上,仿佛可以触摸到那片曾经的烽火连天。岁月流转间,这座寨墙曾经英勇地承担起了防御的任务,它设有一门二炮口,每一个炮口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英勇抗敌的故事。当敌人逼近时,炮火的轰鸣与士兵的呐喊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古老城墙下的主旋律。这强大的防御能力,不仅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勇气,更是整个泉州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历史的脚步并未停止。虽然经过漫长的岁月洗礼,这座寨墙已部分倒塌,但那些断裂的石块依然展示着其不屈的精神。它仍然保留着基本完整的面貌,仿佛在向世人展示其曾经的辉煌与荣耀。
在金山寨旁,有一处“河东衍派”古厝,那是当年南安柏乡民工吕氏的家庙。这些民工在明代修筑金山寨时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他们的后代在这里开拓繁衍,形成了独特的村落文化。此外,村里还有三相宫,供奉的地方保护神,彰显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求和对历史的尊重。
而在遗址旁那个”郑成功屯兵处“石碑。据说,郑成功焚青衣举兵抗清,政治上,军事上都还不够老练的他,为了扩大地盘,欲取泉州城。国姓爷和他的叔父定国公郑鸿逵率兵驻扎桃花山,金山寨就是他的屯兵之地。
当时驻守泉州的是清朝提督赵国祚。他的父亲是以前明的军官赵一鹤,努尔哈赤时期就投降了清朝,作为汉军镶红旗的“新满人”二代,特别忠心为朝廷效力。当时40岁的赵国祚,有点轻视年轻的国姓爷。率领数百骑就来冲营,郑军的两员大将张晋、杨采应战,另一员大将林顺夹攻,大破赵国祚。同时,郑成功派遣部队破城,斩杀守将解应龙,对泉州形成合围之势,形势一片大好。恼羞成怒的赵国祚查出了泉州城中帮助郑家的内应,他是隆武年间兵部尚书郑芝龙的密友郭必昌,而他的儿子郭显被定为主谋。为此,赵国祚杀了他们全家,泉州城的反清势力一时安静下来。
如今,金山之巅慢慢沦落为一个见证历史的标本。遗址旁的石碑、古厝、三相宫都在默默地讲述着过去的故事。树木长满了墙体,仿佛要将这段不辉煌的历史埋葬在岁月的尘埃之中。但是,这些遗址也唤起了我们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思考。
站在金山寨遗址前,回望历史的长河,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勇气。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为我们创造了宝贵的历史遗产。如今,我们应该珍惜这些历史遗迹,传承古人的智慧和文化,让它们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和灵感的源泉。
这里曾经是南宋望云楼、明代抗倭山寨、郑成功屯兵之地,如今却慢慢被遗忘。但是,历史永远不会消失,它将成为我们永远的记忆和宝贵的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