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推介】
·
论崔莺莺
·
【傅治同】
·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明贾仲明《凌波仙》)贾仲明的赞誉确认了《西厢记》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卓越地位;清人金人瑞(圣叹)把它同《庄子》、屈赋、《史记》、杜诗、《水浒》等中国文学史上的杰构同列,称为"第六才子书",肯定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价值。《西厢记》为什么能得到如此崇高的评价呢?晚清刘鹗道出了其中的奥妙。他说:“《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史太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老残游记>序》)他看到了文艺作品以情动人的特点,深知任何文艺作品,如果不是以真挚感情打动读者或观众,它一定不能达到感染人教育人的目的。而这种感情,又不能赤裸裸地诉诸读者或观众,一定要把它寄托于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之中,把自己的全部感情甚至于生命倾注于人物的身上。“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就是把自己的血和泪寄托在《西厢记》的主要人物崔莺莺的身上。正如金圣叹所说,《西厢记》又“止为写得一个人,一人者,双文是也”。双文即是莺莺。我们认为崔莺莺这个形象的确是王实甫呕心沥血创造出来的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正是这个形象,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道德观念和美学追求。人物性格刻画的深刻与否,决定着作品的思想内容的深刻与否。崔莺莺作为《西厢记》的主角,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的典型形象的存在,使这部古典诗剧具有不朽的价值。
·
·
一、"无语怨东风"
作为艺术形象,崔莺莺是一个具有多样性格特征的统一体。她同一切典型性格一样,具有性格的多面性。譬如她温柔、多情、矜持,能以理智控制奔放的热情,以假装来表现自己的主见,等等。这些性格特征同性格的主要方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和谐地统一起来。那么什么是莺莺性格的主导方面呢?在这里,我不能同意金圣叹的观点,他说崔莺莺是“雍雍肃肃,胡天胡地”的天下的"至尊贵"、"至灵慧"、"至有情"的女子。这显然不是从艺术形象深刻的内涵出发所作的结论,而是一种只看现象的形式主义观点。莺莺诚然是尊贵、灵慧、有情的女子,有时显得"雍雍肃肃",有时又有点"胡天胡地",但是这些只是莺莺性格特征的几个次要方面。莺莺的主要性格,或者说性格的主要方面,在开篇伊始,作者就透露了一点消息:
·
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
这里所表现的既是莺莺所处的特定环境,也是人物在特定环境的内心活动。"门掩重关萧寺中"是莺莺所处的令人窒息的生活环境;"花落水流红"是她对青春消逝的无限感叹;"无语怨东风"则是对环境的抗争。"无语"正是她性格特征,是大家闺秀,贵族少女的身份和教养造成的性格特征。"东风"是以老夫人为代表的摧残青春的封建礼教势力的代称,"怨"才是莺莺性格的内核,叛逆的基础,是她反抗与抗争的特殊方式,更是她果敢行为的原动力。人们劝诫封建礼教束缚下的女子,"莫怨东风当自嗟"(王安石《明妃曲》)。而莺莺却偏偏"无语怨东风"。"怨"是一种表示不满的内心活动,叛逆则是从思想到行动的反抗。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西厢记》就写了莺莺从怨到叛逆的全过程中,而在这个主导性格的发展过程中,构成了激烈的戏剧冲突,使她自始至终处于矛盾冲突的焦点之中,从而使她的其他性格特征得到充分的表现。
戏剧的主要人物性格总是要在与其他人物性格在特定场合和事件中发生关联和冲突才能显示出来。人物形象是在这种性格关联、性格冲突中建立起来的。崔莺莺这个形象固然要同其他人物如张琪、红娘等发生关联,甚至也有冲突,但是,她的性格主要的是同老夫人这个人物相比较而存在,相对立而发展的。就在第一本的楔子中,老夫人一登场,从某种意义上说,戏剧的矛盾冲突也就开始了。
作为莺莺的对立面的老夫人,在"夫主京师禄命终,子母孤孀途路穷"的困境之中,她也发出了"血泪洒杜鹃红"的悲叹。但是,她所感叹的却是"我想先夫在日,食前方丈,从者数百。今日至亲只有三四口儿,好生伤感人也呵!"她所留恋的是钟鸣鼎食的红火日子,是家世的利益;她梦寐以求的是恢复自己失去的"天堂"。但此时此刻,她只有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女儿莺莺的婚姻上。因为,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对于骑士或男爵,以及对于王公本身,结婚是一种政治的行动,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愿。在这种条件下,关于婚姻问题的最后决定权怎样能属于爱情呢?"(《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在老夫人看来,"家世的利益",振兴自己的家业,才是最要紧的,至于什么爱情、自由、幸福,这不过是青年人的胡闹。她念念不忘的是要郑恒来完婚,而仅仅因为郑恒姓郑。中国自魏晋以来,门阀制度非常严固,"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界线是何等的分明!那时,崔、卢、李、郑、王等七大"望族",互相标榜,互相支持,他们不与寻常百姓通婚。唐代因袭了魏晋以来的旧习,讲究门第,曾引起寒族地主的强烈不满。唐刘谏《隋唐嘉话》记载:
·
高宗朝,以太原王,范阳卢,荥阳郑,清河、博陵二崔,陇西、赵郡二李等七姓,恃其族望,耻与他姓通婚,乃禁其自婚娶。于是不敢复行婚礼,饰其女以送夫家。
·
虽然朝廷明令禁止七大姓"自姻娶"。但他们仍然偷偷摸摸地干。因为,一方面他们可以在经济上借族望以"广索聘财";另一方面在政治上可以抬高自己的身价捞到资本,开辟青云直上之途径。在唐代,不管人们有多么高的官位,如果不是高门大族出身,仍然不能入士流,其前途也就有限。老夫人属于博陵崔家,她多次要将莺莺许配给郑恒,决不是偶然的,因为郑家属于荥阳郑,二者都是当时的望族。由此可见,她伤心到"血泪洒杜鹃红",完全是为了家世的政治经济利益,而决不是为了女儿的幸福。
这样,剧本一开始,莺莺同老夫人的思想感情,就处在尖锐的对立状态,一个"无语怨东风",表示对环境的不满和对礼教的抗争;一个从家世利益出发,要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随着剧情的发展,这种对立愈来愈尖锐。正是在这种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发展了莺莺的性格,完成了莺莺形象的塑造。当这种对立状态暂时保持平衡的时候,莺莺的怨恨,只是深深地埋在自己的心里。一旦由于外部因素的出现打破这种平衡时,莺莺内心的怨恨,立即会变为对抗的实际行动。性格从属于人物的动作,剧作家特别突出地描写人物的动作,是因为只有通过人物的动作才能充分地表示人物的性格。《惊艳》一折(即第一本第一折),张生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平衡。仿佛天外飞来,在"寂寞僧房人不到、满阶苔衬落花红"的死一般环境中,一个年轻、潇洒、多情的男子,闯进了她的生活中来了。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张生在佛殿遇到莺莺时,莺莺并不是无动于衷的,剧本特别标明:"旦回顾觑末下",表示她对张生的留意。这个十分重要的关目,金圣叹在批改《西厢》时竟然把它删去了,他说:
·
双文(即莺莺)先以尊贵之故,而于大族所有之群从兄弟,以至戚党僚吏之间之所往来,而既见之伙矣。(《赖简》批)
·
意思是说,莺莺于王孙公子见得多了,为什么一见到这个来历不明的穷书生即以"目挑心招"呢?其实这是误解或者是曲解了剧作者的本意。"回顾觑末",同所谓"目挑心招"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寂静的佛殿里张生尾随而至,红娘提醒莺莺,"那壁有人",她回顾一下,还谈不上是什么"目挑心招"。不过,按照"非礼勿视"的封建教条,作为一个相国小姐,在有红娘提醒的情况下,是不应当回顾的,所以,她的"回顾"张生,确是一种对抗行为,是她叛逆性格的初步表露。其实我们从红娘口中还知道莺莺历来是不守闺箴的。"向日莺莺潜出闺房,夫人窥之,立召莺莺于庭下……"她既然敢于"不告而出闺门",当然也敢于"回顾觑末"。谁知偶然的回顾,牵动了情丝。有人说这是"一见倾心"的俗套,其实这和郑振铎先生所批评"中国的戏曲小说,写到两性的恋史,往往是二人一见面便相爱,便誓订终身……"并不相同,因为偶然的"打个照面",虽然"风魔了张解元",但莺莺并未完全着迷,她可能看中了张生的外貌,但对他的思想、品德、感情、才华却并不了解。她还要做更多的调查工作。"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白居易《井底引银瓶》)在封建社会里,这是妇女用血泪总结出来的教训,莺莺不会不知道。然而,莺莺的回顾,确是对"非礼勿动"、"非礼勿视"的封建教条的挑战,是她青春的觉醒,是她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是对环境的反抗,是"怨"的性格的第一次公开表露。假如不是张生的出现,她的"怨"还只是深深地埋藏在心底。不可能同老夫人为代表的扼杀人性的封建势力形成矛盾。所以张生这个外部因素的出现,打破了她同老夫人之间的暂时平衡,形成了全剧的尖锐的矛盾冲突。
由于老夫人把她当作可居的奇货,生怕有一丝一毫的污损而贬低其价值,所以日夜提防,派人监视。莺莺说过:"俺娘也好没意思,这些时直恁地般提防着人;小梅香服侍的勤,老夫人拘系的紧,则怕俺女孩儿折了气分。"表现了她同所处的环境的尖锐的对立。在文艺作品中人与环境的矛盾,总是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在《西厢记》中,人与环境的矛盾具体表现为莺莺为代表的一方与老夫人为代表的另一方之间的矛盾。当然每一方内部之间又有矛盾,譬如莺莺、张生、红娘虽然属一个阵营,但相互之间也有矛盾。只有当这种内部矛盾得到解决之后,这个阵营才更有力量,才能战胜自己的对立面。而作为对立面的老夫人,总是要破坏他们的统一,总是想加深他们之间的矛盾。这样,作品中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一种错综复杂的状态。正是在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在人与人的相互摩擦、彼此同情或反感的相生相克之中,显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别是作为主要人物的崔莺莺,她的从内心的"怨"恨到思想上的反抗,到行动上的挑战,到最后走上叛逆的道路,这个主导性格,正是在与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作斗争中表现出来的,是人同环境的辩证关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莺莺同老夫人的矛盾,主要表现在老夫人的三次赖婚上。第一次赖婚是张生退贼兵之后,这是"两军"第一次正面交锋。通过"惊艳"、"酬韵"和"闹斋"等折戏,崔、张之间互相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他们彼此爱慕,自愿结合,然而找不到结合的道路。"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咫尺天涯",正是对丑恶环境的真实写照。谁知因祸得福,"寺警"一场戏,把他们之间的"非法"的爱情,一下变成了"合法"的婚姻。可是,封建礼教不承认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赖婚是老夫人代表封建礼教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策略,是对他们的一次突然袭击。这次袭击使他们受到严重的挫折,说明封建势力是强大的,它暂时取得了优势。这件事确实使莺莺十分震惊,她根本没有料到自己的亲娘会如此狠毒。这时她的头脑更清醒了,她的怨恨也更加深了,她指责自己的母亲说:
·
谁承望这即即世世老婆婆,着莺莺做妹妹拜哥哥,白茫茫溢起蓝桥水,不邓邓点着袄庙火,碧澄澄清波,扑刺刺将比目鱼分破。争攘攘因何,乞搭地把双眉锁纳合。
·
从莺莺的怨恨声中,我们清楚地知道她并没有被征服,相反,她把内心的怨恨发展成为从思想到行动的反抗。为了充分表现这种转变,作者让她在"赖婚"、"琴声"两折戏中尽情发泄其内心的怨恨。请听:
·
云敛晴空,冰轮乍涌;风扫残红,香阶乱拥,离恨千端,闲愁万种。夫人那,"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他做了个影儿里的情郎,我做了个画儿里的爱宠。
他那里思不穷,我这里意已通,娇鸾雏凤失雌雄;他曲未终,我意转浓,争奈伯劳飞燕各西东;尽在不言中。
这的是俺娘的机变,非干是妾身脱空,若由得我啊,乞求得(巴不得)效鸾凤。俺娘无夜无明併女工,我若得些儿闲空,张生呵,怎教你无人处把妾身作诵。
·
这已不是以前那种"无语怨东风"式的无名的愁绪,而是对破坏她的幸福的封建势力的诅咒了。表明她决心突破"佳人自来多命薄,秀才每从来懦"的框框,走上彻底反抗的道路:合法的婚姻行不通,则非法的偷情也在所不惜了。月夜听琴之后,她对张生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两次寄情书,主动去约会,终于私下成亲,做出了一个贵族小姐所能做出的最为大逆不道的行为来了。尽管莺莺所走的道路并不平坦,几乎每走一步都经历了严重的斗争,但是,她毕竟完成了从内心怨恨到行动上反抗这个痛苦的历程。
由此可见,老夫人第一次赖婚,确是莺莺性格发展的重要阶段,使她在反抗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
莺莺的大逆不道的行为,将生米煮成了熟饭,逼得老夫人不得不暂时承认这非法的婚姻。"拷艳"一折,是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第一次受挫。然而她并不甘心失败,紧接着就卷土重来,以守为攻,向叛逆者发起新的进攻,这就是她的第二次赖婚。
老夫人的第二次赖婚,比第一次赖婚,赖得更加巧妙,更加冠冕堂皇。表面上,她对张生说:"我如今将莺莺与你为妻";实际上又提出十分苛刻的条件:"你明日便上朝取应去……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为什么她不担心女婿一走了之,来一个"始乱终弃";又不怕万一张生得了官后,抛弃莺莺,使女儿守一辈子活寡呢?原来,这只不过是她的缓兵之计,防止"家丑外扬"而已,其实她希望的是张生永远得不到官,使他与莺莺永远成不了亲;或者得了官,将莺莺遗弃,另找妻室,像后来郑恒所造的谣言一样。因为一方面她根本不承认这种以自由恋爱为基础的婚姻;另一方面,她根本不愿意把崔家的女下嫁给不属世族的张家。前者是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后者是为了维护封建宗法制度和家世利益。
对这个不近人情的决定,莺莺很不满意,她的怨恨加深了,她的叛逆性格发展了,她不仅表示了对家世利益的蔑视,而且根本否定了功名利禄。在长亭送别时,她唱出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对封建制度作了严厉的批判:
·
暖溶溶玉醉,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小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
她把她母亲所要追求的功名斥之为"蜗角虚名,蝇头小利",并且把它同爱情对比,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这说明她既已战胜了环境所加给她的重重阻力,又已打碎了封建思想所加给她的精神枷锁,她的性格特征已经不是"无语怨恨东风",而是"自愿的生则同衾,死则同穴",自觉地把追求自由、爱情,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了。《惊梦》一折是莺莺性格的升华。在梦中,她敢于在深夜瞒过老夫人和红娘,私奔张生,甚至不顾"清霜净碧波,白露下黄叶,下下高高,道路曲折,四野风来,左右乱楚……"这里,莺莺已经是完全的叛逆者的形象了,同贵族小姐的莺莺已判若两人。当然,这只是张生想象中的莺莺,但也是莺莺性格发展的可能趋势。在文学作品中,梦是人物心理的反映,是现实的一种化了妆的反映,是现实在人物意识上的一种改造。它不只是过去现实的变形的表现形式,而且常常是未来的可能出现的生活现象的形象化的预测。梦境不管如何离奇,它总是同人物的性格联系在一起的。这个梦虽然是张生在一定环境下情感意志的反映,但难道不是对莺莺未来性格发展的必然性的预测吗?如果没有莺莺前一段在同环境搏斗中表现出来的叛逆精神,张生也绝不会做出这样的梦,梦中莺莺也决不会是这样的形象。所以,梦中莺莺的性格,正是她前一段接二连三的向礼教挑战,大胆追求自由和爱情的继续和升华。假如没有第五本的最后斗争,并取得胜利,我们可以预测现实中的莺莺也会这样干的。
从第一次赖婚到第二次赖婚,剧情由发展走向了高潮,矛盾冲突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处在斗争漩涡之中的莺莺的叛逆性格得到了充分表现,其他方面的性格,也表现得非常突出,从而使人物形象放出了光彩。
到了第五本,老夫人第三次赖婚,仍然想把莺莺嫁给郑恒,说明莺莺所遇的环境是何等恶劣,她的对立面是何等顽固。同时,也是对莺莺叛逆性格的最后一次考验。她对郑恒的谣言无法否定,这是封建社会贵族女子特殊处境决定了的,但是当她了解真情之后,对于迫害她的恶势力立即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并且为张生出主意,表现了"无毒不丈夫"的勇气,这是她叛逆性格的最后一次的闪光。作者加上这一本,既突出地表现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眷属"的主题,也是对莺莺性格由怨恨到叛逆的全部过程的总结。
·
(“老夫人后堂待客,请的是张生哩!”)
·
二、"恐俺小姐有许多假处"
《西厢记》的人物有许多作假之处,譬如老夫人许婚是假,赖婚是真;郑恒说张生被卫尚书召婿是假,骗娶莺莺是真;张生寄读普救寺以及追荐父母亡灵是假,借机接近莺莺是真;红娘也多次假意试探莺莺。这些假戏真做,或真戏假作,各自表现了人物的特殊性格,如老夫人的虚伪,郑恒的狡猾,张生的至诚,红娘的机智。只有莺莺,在同张生的恋爱的过程中,时而真,时而假,假中有真,真中有假,有时假得把聪明精细的红娘也瞒过了,表现出比其他人物更为复杂的情形。这些真真假假的细节的总和,表现了莺莺这一典型人物的性格美,表现了这个在封建礼教束缚下追求爱情,向往自由而又必须甩掉环境给自己带来的许多包袱,克服自身许多弱点的贵族少女的复杂心情,表现了她性格的多面性。而这种性格的多面性同她性格主要方面或者基本方面即叛逆精神紧密联系着,从而构成了一个活脱脱的崔莺莺。
在《西厢记》中,作者描写莺莺作假共有七处之多,十分生动真实地表现了莺莺性格特征和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从而使《西厢记》的人物描写摆脱了脸谱化、公式化的套子,而进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这对后世的戏剧和小说创作,无疑是一个良好启迪。
第一次是在"赖婚"一折。张生请白马将军退了贼兵以后,老夫人宴请张生,命红娘去唤莺莺陪客。当红娘对她说:"老夫人后堂待客,请小姐出来哩。"莺莺回答说:"我身子有些不停当,来不得。"红云:"你道请谁哩!"莺莺问:"请谁?"红云:"请张生哩!"一听说是请张生,莺莺马上改口说:"若请张生,扶病也索走一遭。"所谓"身子有些不停当"便是假;"扶病也索走一遭"才是真。当时莺莺只知老夫人已答应把她许配张生,并不知老夫人心怀鬼胎在赖婚。她的真真假假的言语,既反映了她懒于应付那些无聊的社交活动,表现出了她的反抗性格;更主要的是表现了一个少女对自己喜爱的未婚夫的急于相会的迫切心情和她对张生的特殊感情。
当"琴心"一折之后,张生生病了。莺莺命红娘去探望。这里有几句十分生动的对话,是描写莺莺的第二次作假:
·
[红云]姐姐唤我,不知有甚么事,须索走一遭。
[旦云]我这般身子不快呵,你怎么不来看我?
[红云]你想张……
[旦云]张甚么?
[红云]我张着姐姐哩。
·
这"张甚么"便是莺莺的作假。她明明知道红娘是指她想念张生,她却故意装作没听清,她的这一问,表明她是很希望红娘多提起张生。正在热恋着的少女对自己的情人既思念又不敢公开表示思念的复杂心情,作者只用三个字的对话,就神形毕现了,可见他对一位贵族少女初恋之心,把握得是何等的准确。
"闹简"一折(第三本第二折)写莺莺竟连续两次作假。第一次,是红娘探望张生回来,带回张生一纸情书。深知小姐脾气的红娘,把张生的信放在妆盒上,自己在一边儿偷偷观察动静。因为她早在张生要她送这封信时就预料到莺莺会装模作样的。果然不出她之所料,莺莺明知这是张生写来的信,于是"将简贴儿拈,把妆盒儿按,开拆封皮孜孜看,颠来倒去不害心烦"。看够了以后,马上装腔作势骂人:"小贱人,这东西哪里来的?我是相国小姐,谁敢将简帖来戏弄我,我几曾看惯了这等东西?告过老夫人,打下你小贱人下截来。"这假生气装得比真生气还要厉害。可是这一切都瞒不过精细的红娘。莺莺发怒时每一个细小的面部表情,都早已被红娘看得清清楚楚:"厌的早挖皱了黛眉……忽的波低垂了粉颈,氲的呵改变了朱颜"-﹣这是莺莺生气的三部曲。正如汤显祖所分析的:"三句递伺其发怒次第也。皱眉,将欲决撒也;垂颈又踌躇也;变朱颜则决撒矣。"发一次怒,也这么深思熟虑,当然不会是真生气。红娘心里清楚,所以故意不回答莺莺打听张生病情的问题,来一个以假对假,套出真情。她的真情一下就套出来了,终于承认自己是"逗你耍来"。可是紧接着她又做起假来。当她了解张生的病情以后,生怕红娘口不稳,把张生写信一事泄露给老夫人,却故意说:"红娘,不看你面时,我将与老夫人看,看他有何面目见夫人?虽说我家亏他,只是兄妹之情,焉有外事。红娘,早是你口稳哩,若别人知呵,甚么模样?"这话说得多么冠冕堂皇!接着她写了约会信,准备"待月西厢下",以候张生,对红娘却说是"写将去回他,着他下次休是这般"。甚至还威胁似的说:"小姐看望先生,相待兄妹之礼如此,非有他意,再一遭儿是这般呵,必告老夫人知道,和你这小贱人都有说话。"装得是何等的一本正经!其实,这既是试探红娘,也是试探张生。用红娘的话来说是"畅好是奸!"奸者狡猾也。作者这样细腻地描写莺莺作假的过程,就把这处在热恋中的贵族少女"对人前巧语花言﹣﹣没人处便想张生﹣﹣背地里愁眉泪眼"的复杂心理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赖简"一折是莺莺作假最为突出的地方,也是人物个性表现得最为鲜明的地方。当张生按照莺莺约定的时间地点来赴约会,跳过墙来,一把抱住莺莺时,莺莺似乎真的生气了。她这一次的作假,不但瞒过了张生,就连精明能干的红娘也被蒙在鼓里了。
·
[旦云]是谁?
[末云]是小生。
[旦怒云]张生,你是何等之人!我在这里烧香,你无故至此,若老夫人闻之,有何理说!
[末云]呀,变了卦也!
·
接着又把张生大大地训斥了一番:"先生虽有活人之恩,恩则当报。既为兄妹,何生此心,万一夫人知之,先生何以自安?今后再勿如此,若再为之,与足下决无干休。"自己约了他来,却又板起脸孔训人,而且大有卫道士的味儿,似乎她"待月西厢"的目的只是为了让他来接受封建礼教的训诫,从此真以兄妹相称,不再追求爱情了。这同前几折中莺莺所表现出来的性格岂不大相径庭?有些《西厢》的研究者,据此断言莺莺有二重性格,认为在这里表现了她的动摇性和妥协性。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因而是片面的。他们看不到莺莺的训斥中既有真情又有假意。如果分不清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就不可能对莺莺性格作中肯的分析。这里所说的真情,是指有特殊身份、特殊教养的崔莺莺在特定的场合下的真实思想感情的表露。作为一个相国小姐,长期受着封建礼教的约束和传统道德的熏陶,她不可能像劳动妇女和市井细民追求爱情时那样坦率、热烈、大胆,她身上背负着因袭的重担。她是一面在追求,一面在摆脱,在追求中摆脱,在摆脱中追求,所以对于张生那种鲁莽狂热,就必然要表现出贵族小姐式的矜持和庄重,而绝对不愿苟合。所谓假,是指她并不真正愿意以兄妹相称(这在"赖婚"一折已有明确表示),而却故意说"既为兄妹,何生此心"。莺莺为什么要把真情隐瞒,而把假意表达得像真情一样呢?这正是她深谋远虑的表现。这时的她还有顾虑,还下不来最后决心。她一怕张生不可靠,二怕红娘不忠心,三怕老夫人知道,抓住把柄,前功尽弃。她深知,此时错走一步,是会全盘皆输的。所以这种装假,正真实地表现了崔莺莺是一个性情矜持,遇事能以理智控制感情,有主见,有决断然而还背着因袭重担的贵族少女。
张生挨训之后,病情转笃,莺莺深知病源,所以写了一信,表明自己心迹,并且决心私奔张生。这样重大的决定,这种叛逆性的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和紧张而激烈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斗争后才作出的。但是当她要红娘送这封决定自己同张生命运的情书时,她却又假意说是给张生治病的药方,又一次把红娘瞒住了。但这一次的装假,已不再是有思想顾虑的表现,也不是试探红娘的忠心了,因为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顾虑已经打消了;经过反复的试探,红娘和张生的可靠性已经不成问题了,否则,她也不会作出如此重大的决定了。这一次的假装,完全是一个少女决定私奔﹣﹣这该要有多么大的勇气﹣﹣前的一种羞赧之心的表露。这种羞赧心态,在临去赴约会时,再一次用假装的形式表露了出来。所以当红娘催她去赴约时,她仍然装假要睡去,当红娘说"不争你要睡呵,那里发付那生"时,她又装作不懂红娘的话;直到红娘把事情揭穿,她才吐露真情:"这小贱人倒会放刁,羞人答答的,怎生去!"可是一边说,一边已动身走了,所以红娘说:"俺姐姐语言虽是强,脚步儿早已先行也。"这一段描写,行文委婉曲折,笔底波澜起伏,把一个少女私奔前的复杂心情,羞涩扭捏之态,和盘托出,笔力的透彻,笔墨的细腻,是元人杂剧中所罕见的。
总之,莺莺的做假反复多次,每次都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她的性格特征,难怪红娘要说:"俺小姐有许多假处。"这些做假处,归结起来,反映了一个叛逆的贵族少女决心走上叛逆道路前的复杂心理。正是这种特殊心理,支配着她的特殊行动,从而深化了她的主导性格,丰富了她的多面性的性格特征。而这种多面性格同主导性格不是混乱地、机械地排列着,而是有机地、合乎人物性格发展内在逻辑地结合在一起,使莺莺成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呼之欲出的活脱脱的人物,永远发出不灭的艺术光彩。
·
(大胆张生!真的个好没道理!)
·
作者之所以用如此细腻的笔触来描写莺莺的作假,固然是为了更鲜明、更生动、更深刻、更真实地刻画崔莺莺这个舞台形象。但这样说,不免过于笼统。如果我们更细致一点进行分析,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找到更具体的答案。
第一,为了揭示社会环境对人物性格形成的巨大影响,充分暴露当时社会环境的险恶。譬如"惊艳"一折,莺莺在佛殿与张生初遇,她"回顾觑末",对张生的第一印象是好的。接着在"酬韵"一折中红娘向她汇报抢白张生的经过,她不仅不反感,反而笑了。这一笑大有深意,表明她对张生"这等傻角"并不讨厌,因此特别嘱咐红娘:"休对夫人说。"为什么不让夫人知道呢?很显然,这是既怕自己遭到向日潜出闺房时所遭到的责骂,更怕老夫人把张生赶走。这就说明她同环境的矛盾是十分尖锐的。老夫人不仅不让她潜出闺房,自由行动,派来红娘监视,而且连春光也不让她沾惹:"怕女孩儿春心荡,怪黄莺儿作对,怨粉蝶儿成双。"在剧情发展的过程中,老夫人自始自终都是作为莺莺的对立面出现的。可见莺莺是在同环境斗争中争爱情、争自由、争人性的。这样,她必须善于同强大的社会势力作斗争,对她来说,所能采取的最好策略就是作假,真戏假作,假戏真做。在真真假假中表现了她复杂的性格特征。而莺莺这种性格的复杂性的形成,反过来又有力地暴露了她所处的那个环境的丑恶,这就必然会引起人们对这丑恶环境的批判。
第二,是为了在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中表现人物的性格。构成作品的社会环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是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因为人的本质实际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除了同老夫人的关系外,莺莺同张生、红娘等之间的关系,也是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她的性格是在同其他人物互相联系、互相摩擦、互相比较之中表现出来的。她知道红娘是老夫人派来监视她的,红娘是否真心,尚不知道,需要进一步试探;张生是拟托终身的人,自然更要考验。所以,莺莺半真半假,实在是一种试探人的策略。事实证明她的策略是成功的。后来红娘的主动撮合,证明红娘忠心;张生为她一病不起,证明张生至诚。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她才下决心同张生结合:"仰图厚德难从礼,谨奉新诗可当媒",顾不得礼教之大防,终于走上了私奔张生的道路。而在这个过程中,红娘、张生的性格也得到很好的表现。
第三,写莺莺的作假,是为了表现她怎样同自身的弱点和因袭的重担做斗争,并在斗争中发展其性格的。人物的家庭出身、个人经历、文化教养等,都同她的性格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对人物有错综复杂的影响。莺莺出身贵族,生在相门。这个家族"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它要求它的成员"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一个典型的封建贵族家庭。从小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的贵族小姐,必须会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诸如矜持、孤寂、多疑、易恼等等,这些性格,往往在作假中表现得最充分。作为封建社会薄命女子的莺莺,还有一种对男子的天然的疑惧心理。她担心张生会"停妻再娶妻",叫他"若见了些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这也是她不得不用假意试探和真心劝戒相结合的方法对待张生的原因。长亭送别,张生尚未离开,当然也没有抛弃她,她却"口占一绝,为君送行":"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这明明是半真半假的试探。这种试探,从他们开始接近到最后结合,一直在进行着。张生中状元之后,她送去瑶琴、玉簪、斑管、裹肚、汗衫、袜儿六件礼物,表示自己的心意,并劝戒张生"莫恋宸京黄四娘"。这些试探,表明莺莺的内心是矛盾的,一方面她积极追求爱情,追求人性;另一方面,社会环境、传统道德,封建礼教像幽灵一样,一直在她身边游荡,使得她在斗争中不得不瞻前顾后,左右顾盼,显得孤独寂寞,自怨自艾。
第四,莺莺作假,除了表现了她的性格的多面性之外,也是表现她逐渐成熟、逐渐坚定的性格发展过程,表明她是一个有主见有决断的姑娘。在封建社会里,作为一个少女,当情窦初启之时,私情萌生之际,心情是十分复杂的。既不敢告诉父母,也不敢随便吐露给其他任何人,而要争取爱情的成功,便只有依靠自己个人的主见。看中张生,是她自己的主见。酬韵是她主动试探张生,酬简更是她主动约会。以同张生幽会为例,表面上看是红娘促成的,实际上是莺莺自己的主见。经过"闹简"、"赖简"、"后候"等折戏,她对张生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觉得此人可托终身(虽然还有些担心,例如幽会后特别叮咛张生,"妾千金之躯,一旦弃之,此身皆托于足下,勿以他日见弃,使妾有白头之叹"),然后才决定同他结合的。莺莺虽有主见,但不得不采取曲折迂回的作假的方式。这种作假表明她已不是一个幼稚的贵族小姐,而是一个成熟了的叛逆者了。有人认为,莺莺在爱情上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一味听凭封建势力摆布,甚至认为只有在红娘的影响下,莺莺才会走叛逆的道路,这显然是错误的。假如没有莺莺性格发展的内在因素起作用,任何外部力量也难于将她推向叛逆之路。
·
(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
·
崔莺莺这个形象的出现,使《西厢记》成为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争自由、求幸福、追求爱情的宣言书,使它比以往任何时期的这类题材的戏剧具有更加强烈的社会意义。她同杜丽娘、祝英台、林黛玉这些叛逆女性一样,将永远活在舞台上,活在人民的心里。至于生活在社会主义时代的青年,不应当机械地模仿这些封建时代的叛逆者的特殊反抗方式,这是不言而喻的。
·
·
尾韵: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
《梁祝》(小提琴).mp3
·
[作者自注]①本文所引《西厢记》原文,都是根据王季思校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2月新版。②1980年12月初稿;1981年1月第一次修改;1981年3月第二次修改。)
·
(编者注:本文源于恩师傅治同2012年所赠《治同文存续编》一书。201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
【作者简介】傅治同(1936-2020),男,湖南湘乡人,195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先后在辽宁师范学院、湖南邵阳师专和邵阳学院从事高等教育工作48年。中文系资深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
(编者恩师傅治同)
·
【推荐阅读】
点击链接-傅治同作品
点击链接-“邵阳师专”系列文章
点击链接-肖殿群《先河》
点击链接-《山径文学社小记》
·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