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景亭,诗人,艺术家,终南景庄唐代园林设计师,造园者。
抱着大海的人从浪花中寻找潮汐入口(组诗)
冯景亭
@ 从一间茶室的窗口看出去
从一间茶室的窗口,看出去
人间的烟火,在鸟儿飞起的地方一缕缕散尽
几株松树,针叶像谁的眼,在远处摇望
虫豸是星辰诞生下的靓仔
它窥见了大地从天穹的臂弯上
俯身飞落的痕迹
在山的尽头,一个抱着大海的人
正从翻涌的浪花中,寻找着潮汐的入口
@ 天龙寺
没有梵诵的寺院,宗教像一只鸟
栖居在它的每一棵树上
池水微波,梦窗疏石的
脚步,现在在湖面上圆寂了
一条从枫叶上逃脱的锦鲤
在延伸的石矶边,捕走了我所剩无几的目光
@ 水泊梁山
水泊之上,就是梁山
梁山之上,几个醉汉占山为王
他们既不杀富也不劫贫
每天只埋头喝酒。与酒势不两立
树上的鸟为此常常酩酊大醉
不醒鸟事,水里的鱼食了鸟粪,也不醒鱼事
我的邻居今天早上醉倒在了自家门口
他手里捏着半截子残鱼,一边喊我扶他
一边嚷嚷:快来一场及时雨
@ 长 安
在斗拱猩红墨绿的榫卯间
紫金般绽放了一个王朝
如你所知,宏伟的宫殿在一只蝴蝶的
翅膀上飞舞,城墙,如锦绣的裙裾
晨钟和暮鼓,这两种从不谋面的声音
像书简上的马匹,驱赶着依次排开的王朝
历史在无字碑上小睡了一会儿
但你要学会从它的背面看到
谎言如一张纸,有的一捅就破
而有的,则固若金汤
@ 枯 荷
它把从茎部升起的莲蓬
高高举起
像最后的王,举着江山上的太阳
池水如土拔鼠逃入潮湿的洞中
池边的草坪,顶着一颗颗霜粒
它保持着路易十六的傲慢和平静
等着秋风上前来,扭住它的脖子
完成最后的陨落
@ 秦 岭
像一只蜷缩的棕熊
被春天的雷声惊醒
小家伙,一咕噜坐起
抖落掉身上残留的雪痕
慢腾腾,爬上云梯
偷吃着刚出来的小星星
@ 雪
灰蒙的天空,
低旋的鹰,划入阴沉的雾霭中
万木消瘦如针
几座错落的老屋的灰瓦上
烟炱混杂着天空生下的雪花
早晨出来,一边搓着双手
一边在小溪边溜达
群山,已离开了眼睛的现场
@ 冬 至
下午四点。汽车
亮起了雾灯,像海上
渔网的浮漂。它投着
微弱的光
你站在马路芽子上看人群攒动
发现许多人都攥着这光前行
@ 途 中
脚步和踪迹都在昼夜兼程
路的两旁,落木正在冬眠
仿佛你已经走过了自己的一生
村庄到处都是灰色的调子
广告般挂在大地的墙壁之上
几丛绿色,从山坡退缩到了谷底
远处有觅食的羊群,翻过山坡
在风中磨着牙
@ 角 色
灯光暗淡。哀怨的秦腔从
垂着的幕布上反弹下来
一小会儿,又开成一朵靓丽的鲜花
纸一般柔软的腰身伴着碎银子似的
步子,踩在唱腔长长的曲线上
多好的演员啊
可当她站在自家门口
斑驳的砖瓦,从虚掩的门缝中
给她递来了锅碗瓢盆的声音
李哓恒,诗人,书画家,艺术批评家。
拒绝难以理解的诗歌
文/李晓恒
读冯景亭的诗,无障碍,就像面对一个睿智的得道者示法,举手投足,只言片语,都是道道,都是意思,无需你绞尽脑汁地想,就豁然明朗。诗的味道、意思、情趣,及言外之言、象外之象,全在你的感觉里发酵,获得完美交流和融合。“越俎代庖”就是一个词语,最多也就是个故事,但在冯景亭的用心拿捏下,成为一种新的可能,有了更加分丰富的内涵。有情趣,有哲思。
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
有水的地方就有鱼。
有鬼的地方,一定有神藏在那里
我常常为了求神,撞上鬼
有时又为了捉鬼,惹了神
本来捉鬼是神的天职,没我什么事情
问题就出在了我的坏脾气上
一喝酒,就想捉鬼
你看,我现在就捉了一只
并且我知道
神,就在离它不远的地方
“有鬼的地方,一定有神藏在那里”,这个判断一下子就将你引入他的诗情诗境,玩味、品读、细嚼。这个世界的游戏不就是这样吗,当社会发展完全趋于功利化时,神鬼显然就是一家,没神哪有鬼,神正是鬼的守护,鬼无非就是神的影子。有时,神就是鬼,鬼大了,也就是神。也难怪老百姓常说,神神鬼鬼,蛇鼠一窝。冯景亭也只能是“我常常为了求神,撞上鬼,有时又为了捉鬼,惹了神“。这样的怪圈是诗人的,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诗人的困境也是我们的困境。当然,总有不信邪的时候,“有了坏脾气/一喝酒,就想捉鬼”。明知道神就在不远的地方,还是要捉鬼,这就是诗人的担当,活着,总得 “有点脾气”,有血性神鬼也怕。
冯景亭是个造园者,所以他懂得经营与摆置,知道曲径通幽的秀美、也知道一览无遗的壮观。不管咋样的景,一步一景,移步换境是必然的,也就是说再好的景致也必须有个高明的推手。冯景亭的诗歌就是这样,看似轻描淡写,不经意之间,其实都是机锋与藏巧,只是他是高手,驾驭语言的能力太强,你根本看不到他发力的点,但诗意就出来了。就是那种在一拐弯处豁然开朗,抑或万象丛生。
灯光暗淡。哀怨的秦腔从
垂着的幕布上反弹下来
一小会儿,又开成一朵靓丽的鲜花
纸一般柔软的腰身伴着碎银子似的
步子,踩在唱腔长长的曲线上
多好的演员啊
可当她站在自家门口
斑驳的砖瓦,从虚掩的门缝中
给她递来了锅碗瓢盆的声音
——《角色》
《角色》这首诗,冯景亭拿捏的极其好,看不出技巧,却处处是机锋。演戏必有舞台,他从舞台的灯光开始,氛围是暗淡的。有舞台,就有角色,“哀怨的秦腔就这样从垂着的幕布上反弹下来”,诗人将角色与环境相融,长成“一朵鲜艳的花“,那身段更是无与伦比,“碎银子似的步子,踩在唱腔长长的曲线“,至此,戏剧表演中的声、形、步都有了,看到这样绝妙的情境,诗人的诗情自然也就生发,由衷慨叹:”真是个好演员啊“。如果写到这儿停下来,那只能是一个简单事件的精妙记叙,妙就妙在诗人这时候笔锋陡转,从舞台上下来,回到人间,“ 斑驳”“灰暗”成了主色调,锅碗瓢盆才是现实最无法逃避的存在。活在世上,角色是一个定位,我们每一个人不就是生活如戏,戏如人生吗。卸妆后才是真正的我们。谁来搭台,谁来唱戏,好像由不得我们,这才是诗人想说的和要说的。
秦岭,横亘绵延,东西横跨几百里,就是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在冯景亭的眼里就像一只可爱调皮的小棕熊,在某个时刻,突然“被春天的雷声惊醒/小家伙,一咕噜坐起/抖落掉身上残留的雪痕/慢腾腾,爬上云梯/偷吃着刚出来的小星星”。
像一只蜷缩的棕熊
被春天的雷声惊醒
小家伙,一咕噜坐起
抖落掉身上残留的雪痕
慢腾腾,爬上云梯
偷吃着刚出来的小星星
——《秦岭》
庞然大物依然是庞然大物,慢腾腾爬,但戏剧化的是爬上云梯偷吃刚出来的小星星。这种纯粹的少儿心里,少儿语言,展示出的是诗人惊人的语言构置能力和想象力。艺术家的灵魂就是拥有一颗永不泯灭的童心,显然冯景亭做到了极致。
生命中的诗性是本来就有的,冯景亭智慧地通过自己的语言装置,就像构建一个美的园林一样,通过自己对语言的选择使用,将这个世界本有的状态展示出来。他的诗歌语言注重语言的细节,通过情境的细节扑捉,在最美处结节处开花,化成一河滩的美,让你措手不及而倍感激动。你会脱口而出,“太有意思了“。
美学大家宗白华曾说:“美的对象之第一步需要间隔。图画的框、雕像的石座、堂宇的栏干台阶、剧台的帘幕、从窗眼窥青山一角、登高俯瞰黑夜幕罩的灯火街市,这些美的境界都是由各种间隔作用造成”。冯景亭在他的诗歌创造里将“间隔“这一美学原理完美融合呈现,这样的融入不是自在的,是作为一个造园者无数次的实践领悟得到的,这样的美的感觉早已浸入他的血液,成为他身体里的一部分,任何时候都可以唤醒。
从一间茶室的窗口,看出去
人间的烟火,在鸟儿飞起的地方一缕缕散尽
几株松树,针叶像
谁的眼,在远处遥望
虫豖是星辰诞生下的靓仔
它窥见了大地从天穹的臂弯上
俯身飞落的痕迹
在山的尽头,一个抱着大海的人
正从翻涌的浪花中,寻找着潮汐的入口
——《从一间茶室的窗口看出去》
景是从窗口里看出去的,很巧,窗口就像一个过滤器,删除杂物,摒除多余,视野更集中纯粹,从而完成自己诗歌表达。由远及近,由实到虚,由客观到主观。将寻常的事物戏剧化,看到“在山的尽头,一个抱着大海的人/正从翻涌的浪花中,寻找着潮汐的入口“。在一个小的窗口,看到一个无限壮阔的世界,和一个无畏的”抱着大海的人 “。这气度与格局,非一般人能所及。看似简单的物象链接,体现的是个人的胸襟与情怀。
再看看诗人的《枯荷》这首小诗,一共七句。其中的韵味与魅力都是在作者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洞见中显现。
像最后的王,举着江山上的太阳
池水如土拔鼠逃入潮湿的洞中
池边的草坪,顶着一颗颗霜粒
它保持着路易十六的傲慢和平静
等着秋风上前来,扭住它的脖子
完成最后的陨落
——《枯荷》
枯荷是再寻常不过的物件,冯景亭将其间隔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下,就像为枯荷专门定制了一个框,让它突出、分明,极其抢眼。最后凝固成 “像最后的王,举着江山上的太阳“,有着”路易十六的傲慢和平静“”等着秋风上前来,扭住它的脖子,完成最后的陨落“。
冯景亭的诗歌站位高,格局大,一发声,就能被人听到,并且悄然入心。他的那种毫无掩饰的超凡脱俗的美,跟当下诗歌那种过分追求语言的含混、意象的隐晦,读一首诗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这世界太繁文缛节,冯景亭要的就是用简单给世人一个警觉。
海浪像一条
被铁匠们
轮番敲打的
绳结
被一种不要命的力抛向了
细密的沙滩
在它堆积的长长的
海岸上
到处都是
被它驱逐出境的难民
——《贝壳》
诗歌中每一句都好像是纯客观的叙述,但每一句又都是作者主观诗意化的外现。写的是浪花,表达的是一个世界的境遇。世界,被一种不要命的力抛掷着,我们就是那些被驱逐出境的难民。谁是罪魁祸首?是欲望?贪婪?暴力?强权?
严格地说冯景亭的诗歌并不简单,简单是他的艺术表达方式,在不加修饰的外衣背后有着丰富的意思,有着不同凡响的格局和命题,诗歌背后的思想、意义绝不是那种庸俗的、故弄玄虚的夸张,是自我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度思考,是一个崭新的诗意世界:
在斗拱猩红墨绿的榫卯间
紫金般绽放了一个王朝
如你所知,宏伟的宫殿在一只蝴蝶的
翅膀上飞舞,城墙,如锦绣的裙裾
晨钟和暮鼓,这两种从不谋面的声音
像书简上的马匹,驱赶着依次排开的王朝
历史在无字碑上小睡了一会儿
但你要学会从它的背面看到
谎言如一张纸,有的一捅就破
而有的,则固若金汤
——《长安》
长安是个承载大历史的地方,十三代王朝建都,作者没有写长安的繁华与衰败,也没有写具体的人和事。只是在宫殿的榫卯间、在晨钟暮鼓里、在无字碑里他嗅到了历史的象外之音,言外之言:“历史在无字碑上小睡了一会儿/但你要学会从它的背面看到/谎言如一张纸,有的一捅就破/而有的,则固若金汤“。谎言真的如果象张纸,那还有救,捅捅就破,可怕的是固若金汤的历史谎言,笼罩了整个世界。
在冯景亭的诗歌里,,历史事件也只是个触点,真正的诗意在他的语境里,依据历史事件展开个人想想,完成另一种可能性解读,他要表达的是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认同,抑或反叛与抗争。
水泊之上,就是梁山
梁山之上,几个醉汉占山为王
他们既不杀富也不劫贫
每天只埋头喝酒。与酒势不两立
树上的鸟为此常常酩酊大醉
不醒鸟事,水里的鱼食了鸟粪,也不醒鱼事
我的邻居今天早上醉倒在了自家门口
他手里捏着半截子残鱼,一边喊我扶他
一边嚷嚷:快来一场及时雨
——《水泊梁山》
水泊梁山的英雄们创造过惊天动的故事,杀富济贫,慷慨悲壮,现在却被几个醉汉占山为王,演绎的是一个醉的世界,无论高枝上的鸟,还是得水的鱼,都在“醉汉”的链条里“酩酊大醉”,现实里的“邻居”也醉在自家门口,渴望来一场及时雨。现实?传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世界醉了,我们怎么办?
村庄到处都是灰色的调子
广告般挂在大地的墙壁之上
几丛绿色,从山坡退缩到了谷底
远处有觅食的羊群,翻过山坡
在风中磨着牙
——《途中》
这才是真正的现实,历史有多荒诞,现实就有多无奈,灰色、广告牌将绿色挤到了谷底,人在《途中》,一如觅食的羊群,翻山?磨牙?抑或磨牙?翻山?豁然开朗后也许就是真境界!
冯景亭,以极其鲜明的简约诗风,“拒绝难以理解的诗歌”。真正做到了简约而不简单
诗文来源 转自 巜诗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