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谷关林遭清退暗怀远志
施勇勤谋跃升阴使毒招
谷怀林在与弟弟关林的书信往来中,得知关林被清退后,无比愤慨。
正在吃晚饭的他,好好地吃着吃着,突然把筷子“啪”地一声往桌子上一拍,吓得妻子素肖和女儿妞妞都不禁打了个寒颤。母女俩都怔怔地看着他,心想:“这是怎么了?”话没出口,就见他胸脯一起一伏,两眼直冒火星,吼道:“这样儿的县委书记,真他妈就该枪毙!”
姜素肖这才明白他是又想起了关林的事,也知道他是在说气话,就劝他:“别生那么大气兰!生气也不顶事儿。我看,你还是给关林写封信劝劝他吧!他最苦闷,别再憋出毛病来。我听说精神性疾病有遗传。”
谷怀林顺口溜出一句:“一想起这事儿我就气得慌!”他虽然余怒未消,但毕竟听了素肖的几句劝,理智了下来,把筷子拿起来,在不无遗憾地叹了一口气后说:“咱跟关林不在一起,帮不上忙……政界的事咱又不懂……”
“唉——”姜素肖也是长叹一声,欲言无词。
这顿饭,一家子都没吃好。
晚饭后,怀林拿出纸和笔,准备给关林写信,可一时又不知从何处说起。他想:“关林这几年经受的挫折也真是多,父母都去世了,我们又不在他身边,有事不能及时商量和沟通。在他心里不痛快的时候,也不能当面给以慰藉……唉,说些什么呢?”想来想去,他感觉实质性的忙也确实帮不上,唯一能做的就是给弟弟减减压。
人在烦闷的时候,就希望有亲人在身边,哪怕只是听他诉诉苦,道道冤,心里也好受些。谷关林正是在这样一种心境下,收到了他哥哥怀林的信。
弟弟:
闻知你被地区特招又遭草菅人命的县委书记勒令清退,甚为愤慨。
不过,气愤过后,我又细想,人生就如一场马拉松,拼的不是速度而是耐力。好的人生,就如煲汤,需要的是细水长流般的文火慢炖。弟弟你想,哪壶茶香四溢的好茶一开始不是几次冲水让茶叶上下翻滚?哪块好钢在成钢之前不是经过千锤百炼?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又认为弟弟你是幸运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想起,咱爹生前就曾给我讲过他对人生的“顺逆观”。咱爹说,一个人在一生当中,总会有逆有顺,一般情况下不会总逆,也不会总顺。既然如此,晚逆不如早逆,早顺不如晚顺。早逆能促使一个人奋发成熟,早顺会放纵一个人忘乎所以。细心去想一想,咱爹说的还真有道理。你不妨从身边你认为或成功或不成功的人看去,是不是存在这样一个普遍现象:凡是成功人士,都有一段或长或短不幸的遭际或经历,在挫折中经受了锻炼,在锻炼中增长了才干。并且,这些人说话办事都比较稳健,不浮躁,也很少栽跟头。相反,有些人当下看,官儿当得特别舒坦,日子过得无忧无虑,你去看吧,将来却很少有成大事的,因为他没有经受挫折,没有得到锤炼,一个“顺”字,诱使他错过了打根基、长才干的时机,纵凭偶然机遇得以升迁或发迹,一旦遭逢逆势袭来,便束手无策。更可怕的是,这种人,会被过往的“顺”所误导,毫无顾忌,容易犯错误,甚至栽跟头。所以说,弟弟你大可不必为一时的挫折而垂头丧气,挺过“逆”,便是“顺”。
励人经受挫折、走出逆境最经典之语莫过于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老夫子所言,看似专指堪当大任的旷世之才,然而对吾辈凡人亦同样适用。
你应该读过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它展现了主人公保尔从一个在社会底层挣扎的贫苦少年,逐渐成长为一个为祖国和人民的事业奋斗毕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历程。我非常敬佩保尔不畏病魔、不怕命运挫折的百折不挠的精神。
我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若无韧性,没人替你坚强”。在极度悲伤和深感无助的时候,我们可以哭,可以情绪低落,但是不可以、更没有理由不坚强。坚强和奋斗之后的胜利果实在等待我们去收获。半途而废只能前功尽弃。
振作起来吧,弟弟!黎明前的长夜总是黑暗的,但黑暗过后一定是曙光!上苍之所以让你经受挫折,就是为了让你积蓄力量。
弟弟,加油!我对你充满必胜信心。
哥 怀林
1984年x月x日
谷关林读完哥哥的信,烦闷的心情得以舒缓。信看完了,他却还在手里拿着,不知是忘记放下,还是爱不释手,两眼一动不动,傻傻地睁着,看上去像是看着什么,其实却什么也没看。他在想他近年来所经历和遭受的一个个挫折。
从对这些遭遇的痛苦回忆中,谷关林固然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时气赖,每到一个关键节点,现实总让他与常人的期望背道而驰。他想往南走,老天爷不但不允许他往南,就连东和西也不让他走,非逼着他反向往北不可。这些遭际,着实令他无奈。但是,他在内心里却并不服气。他在回想这些事的同时,两侧牙齿上下对咬着,腮帮子一鼓一努的,仿佛感觉到,他那憋在肚子里的闷雷正在怒吼着破肚炸响:“命运小儿,你不是决意要与我对着干吗?来吧!有种你就把你那歪招统统都使出来吧!我谷关林非与你死磕到底不可!大不了碰个头破血流,再大不了弄个我死你活!怎么样?怎么样!我有这个胆量,你有吗?我赌这个本钱,你敢吗?!”
谷关林想到这儿,从坐椅上“腾”地站起来,把哥哥的信就势往桌子上一放,顺手将一张稿纸对折两下又撕下四分之一,朝起笔在上面就写道:“人,如果没有志气,就不如去死!”随即打开浆糊瓶,“刷刷刷”在背面涂抹了几下,然后往朝向他办公桌的文件柜一侧一按,“啪啪啪”用手掌拍打在了上面。
谷关林的办公室是个北屋,一进门,挨着窗户在东墙边放着一张办公桌,紧挨办公桌的北边是文件柜。不论是他一进门,还是坐在办公桌前办公,他随时都能看到贴在文件柜南侧的这张纸条,使他无时无刻不处在被激励和警醒之中。
施勇勤被提拔为城关镇党委副书记,并借助“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一炮打响后,一时在镇内镇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引起人们的议论和猜测,议论他有韬略,猜测他有来头。
施勇勤是个头脑非常灵活、谋事特别缜密、眼光又极为长远的人。他明白什么时候该出手,什么时候该收拳。
他知道他目前还只是个副书记,不是镇长,更不是书记,“人怕出名猪怕壮”,不能老出风头,不然,会犯政治上的大忌。现在需要韬光养晦。
然而,施勇勤的韬光养晦,却不是消极被动的,他只不过是深藏不露而已。就像一只捕猎的狮子,出击前先隐入草丛,小心翼翼地匍匐前行,生怕过早暴露自己,让猎物错以为平静如常,但它的两只眼睛却分分秒秒无不在死盯着猎物。一旦靠近目标,它会瞬间突袭,一招搞定。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施勇勤养成了午休的习惯,不论是春夏秋冬,也不论是在家或是在机关食堂吃饭,饭后总是先沏杯茶水放在床头,仰面躺在床上,把那或薄或厚的上衣外罩脱下来往肚子上一搭,两眼并无目标地望着墙壁或屋顶在那里想事。今天他在想什么呢?他在想,如何打破由副书记升镇长、再由镇长升书记的惯例,实现隔位跨越。
他分析,城关镇是全县第一大镇,无论哪方面都是其它乡镇所不可比拟的。不论是谁,一旦当上城关镇的书记,就意味着这将是他乡镇生涯的最后一站。张成涛在白土地乡由乡长升任书记将近两年后,平调到城关镇已三年有余,并且他也自知在年龄、学历等方面,不存在进入县级班子的优势,压根儿就没有这种想法。下一步能到哪个县直部门当个“一把手”应该是他比较理想的归宿。这时候的他,肯定最希望有人给他唱赞歌,把赞歌唱到群众心目中,提高他的知名度;把赞歌唱到领导耳朵里,提高他的美誉度,以引起领导对他的关注和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能给他当好这个“吹鼓手”,对他来说,即使他怀疑我的动机,但人性的弱点决定他不但不会反感,而且会感到很受用,因为这符合他的利益。对我自己来说呢,不论是在群众当中,还是在领导那里,说不定还会被美誉为维护班子团结的典范呢!真要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既捧了别人,又利了自己,这不是一箭双雕吗?
施勇勤继续分析想,至于镇长王新辰,当然不能让他占了一旦空出的书记位置。他从调入城关镇后与王新辰的接触认为,王新辰并不善于搞关系,阻止其将来接替书记不是没有可能。尽管按照惯例王新辰比他接替书记更顺畅,但他自信事在人为。
施勇勤的这一考量,为他近期内如何行事定下了总基调。他要一手抬敬书记,一手打压镇长。
施勇勤揣摩人的心理,能揣摩到骨子里。他知道,当面奉承人,容易让人斥为溜须,戳穿其用意。他对书记张成涛的抬敬,采取的是,当面奉承少、背后褒奖多的策略。比如镇里某项工作有创新,面对本镇干部,他就说“咱班儿张书记就是有一套”;面对上级领导,一开口就说“这是俺们张书记出的主意”。如果某项工作抓出了成效,在全县名列前茅,面对本镇干部,他便以得意的神情说“哎呀!县委焦书记在大会上海才表扬咱们哩”;面对上级领导,他则说“俺班儿张书记那鞭子头儿赶得是真紧……”。尤其是每当他跟与张成涛关系相当不错的人凑到一起,他会故意引出相关话题,说一些如何如何佩服张成涛的话。因为他知道,背地里夸赞人,一旦把话传过去,效果是最好的。
施勇勤对王新辰的打压,手段也相当老道,不显山,不露水。表面一套,背后一套。而且,一开打便是整套“组合拳”,多侧面、全方位、立体化。
一个是动摇其民意基础。碰上有人正在议论王新辰时,如果是“褒”,施勇勤便在一旁插话说:“哈呀!将来还要接书记哩,没这本事行嗷!”他说这话的用意是,既可以堵住真心赞成王新辰的人的嘴,说不上他有什么恶意,又开启了并不赞成王新辰的人的联想:“他真的具备当书记的能力吗?”把这些人的“火”点燃,再由这些人传导给别人。同样,如果别人议论的话题是“贬”,施勇勤往往并不插嘴说话,只是轻声“嘿嘿”一笑。通过这种巧妙的介入,尽可能缩小正面宣传王新辰的人群,遏制美誉发起的源头。
再就是离间书记、镇长之间的关系。一旦发现二者对某件事的认识不一致、处理有分歧,他便像专叮有缝蛋的苍蝇,私下到书记或镇长那里去“拱火”,投其所好,厚乙薄甲,褒此贬彼。
另一个是诱使领导反向推测。一些领导由于经常从施勇勤那里听到褒扬张成涛的话,却从来不见说王新辰,这就很容易让这些领导在对两者所形成的反差中,自然而然地弱化了王新辰在他们心目中的好感。施勇勤非常看好这种诱导效果,因为它完全是凭借这些领导自发的想象和推测实现的,似乎与他毫无关系,自然也就给他留不下半点阴影。
施勇勤这套“组合拳”,还真发挥了作用。随后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城关镇的人事变化,神奇地实现了施勇勤的构想。方兴县委农工部原部长因任职年龄到限,由张成涛继任,施勇勤如愿以偿地跨过镇长的职位,直接坐到了城关镇的“第一把交椅”上。镇长王新辰原地不动。
王新辰万没有想到会是这种结局。他想:“不让我接书记,调来一个新书记也罢,干嘛既不让我原地接,又不把我往外提,却让施勇勤越过我提成书记?这公道何在!天理何在啊!”
王新辰是个性格内向的人,心里有气却发泄不出来。他本想去找组织部长、县委书记理论理论,可是思来想去,还是选择了沉默。
其实,县委书记焦武琛起初在谋划城关镇主要领导干部调整方案时,在拟定由施勇勤接任书记后,曾有意把王新辰调出,另派镇长进去,但在委托组织部长与施勇勤沟通时,却遭施勇勤婉拒。理由是,他毕竟刚刚履新,如果书记、镇长同时易人恐对工作不利。组织部长哪知道这并非施勇勤的真心话。施勇勤拒绝的真正原因,是他在得知镇长的拟任人选后,清楚这个人选并不是他容易驾驭、更不是他可以操控的人。同时他又明白,在他本人才是拟提书记的当下,要求县委按照自己的意图再选配镇长,不但不合时宜,就是提出来也不可能做到,何况他一时也提不出人选来。因此,当下只有采用缓兵之计,维持现状,以便容得时间另作打算。
有道是:生就内阴外善坯,踩人肩背作爬梯。悖德祸友偏如愿,万众心忧满腹迷。
工商局自从增加了专职党组书记,局长和书记到底谁是“一把手”的纷争就开始了。那么,二虎相争,结果如何?请看下章。
《脚印》第二十章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625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