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收的记忆
在我的记忆中,麦收的印象,如果只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火热。
火热的太阳,火热的心情。
割麦,热火热天。碾晒,风风火火。
小满有三候,第三即麦秋。太阳一天热似一天,川道上空,不时会响起杜鹃鸟"算黄算割"的叫声,把人的心也叫乱了,开始燥动起来。家家户户开始光场,修理夏收工具。
光场前,先将场上的杂草除去,用工具将场面翻动一遍,然后在上面泼上水,畅晾到不粘时,洒上麦糠,然后用碾子碾上几遍,麦糠尽皆入土,场面光平如镜为止。
收拾工具也不复杂。你别说农家人平时散乱,但什么东西放在什么地方,心里是有数的。架子车架靠在院子的墙上,木掀和木杈是放在楼上或墙角的,镰刀是挂在屋内墙上的,磨石么,那是放在木柜下的地上的。清奌修理一番,准备夏收。
这是预热阶段。
临割以前,心更热了。人们围绕自己各处的田块一一看过,观察各处麦子的成熟程度。割麦要讲火候,"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早了晚了都不行。看过了,哪块先割,那块后收,心里就有数了。
割麦是心最热的时候。“麦熟一晌,虎口夺粮”,越到收割时,麦子黄得越快。有时间下雨,拖慢了麦黄速度。可是雨后一个太阳照面,麦子马上就要收割,所以割麦绝不能拖拉。
人们割麦,要起大早。一则趁凉,二则清晨的麦穗还带着夜晚的凉气,不易脱落。每块麦田都要合理搭配人手,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之收割完,然后转移阵地。
为了抢时间,到了饭奌,男人们一般是不回家的,由妇女在家作好饭,孩子们送进田里,匆匆吃完,权当休息,然后继续收割。
正午过后,火辣辣的太阳挂在天上,人们还在地里收割。毛巾搭在脖子上,汗出如浆,边擦边割。毛巾上混上汗水,发出特有的熏人气味。尽管如此,也要不管不顾,一鼓作气将麦子割完。
戴草帽是必须的,而且不能光着膀子和腿。否则强烈的紫外线射在身上,晒黑还是小事,关键是会灼伤皮肤,火辣辣地疼。过几天,身上就会褪下一层死皮来。
天太热了,空中没有一丝风。草帽虽然遮阳,却不透气。周边"嚓嚓"的单调的割麦声,更增添了心里的灼热感。为了降温,我有时会将毛巾的汗水拧去,将湿毛巾顶在头上降温,同时遮阳。
割麦的时候,弯下腰去,左胳膊向外划圈,将一大把麦穗连杆圈住,右手挥镰,于是一大把麦子齐齐倒下。
从中抽出长者作捆麦的"腰",其法,将麦秸分成两撮,粗细大体相当,每撮麦穗下端对齐,二者交叉拧在一起,"腰"大体便成了。再将麦穗向两边折弯,压在"腰"下,放在地上,这样"腰"便不会松散。然后将割下的麦杆竖着摊在腰上,晒上一段时间,再用"腰"捆在一起,麦穗朝上,在地上一蹲,就会像人一样稳稳站在地上,所以乡人称为麦个子。

麦个子是用架子车运到大场的。装麦也有学问。架子车后挡板取下,竖着插上下窄上宽,两头向上伸出的梯形"羊角"。车内顺着装上麦个子,与车厢平齐。再压着"羊角",将麦个子头对着头,分左右两排,上下几层,互相交错,横装在车上,便成麦垛。然后用拴于"羊角"后面车档上的绳子扎住,那绳子穿过绑在前面一边车辕上的木制"三角",用力一拉,再挽个套结,紧紧扎在"三角"前尖上,这样整个麦垛就被捆牢了。
装车的重心很重要,偏前和偏后都不行。偏前平路拉车较省力气,但下坡速度过快,人被车推着走,容易翻车,特别是在拐弯时。为了减速,需要人用肩膀扛住车辕,特费力气。重心偏后,下坡轻松,但平地费力。为了确定重心是否合适,有经验的老手装麦过程中按下车辕"掂"下份量就知道了。
将麦子拉运到场,或直接扎垛,或将麦个子立在场里畅风再扎垛,堆垛要方整、密实,不方整,歪斜容易倒塌,不密实,雨水容易渗入,使麦穗产生霉变。这是收割的收尾,也是场上作业的序曲。
所有麦子运送到场,下来就是场上作业了。摊场,碾场,扬场,晒麦,都需在烈日炎炎下进行。特别是摊场,碾场后翻场,依然要全家动员,心情依然是火热的。当然劳动强度比割麦就小一些了,不需要割麦那样早出晚归,不顾疲劳,连续作战了。
不过,紧张起来,依然要命。场上作业,当然事先是要看天气的。可是,六月的天,猴子的脸,说变就变。有时未碾的麦个子摊开了,或者麦子晒在大场里,却南山云起,乌云蔽日,眼看要下大雨了。这时不管人在那里,即使正在吃饭,都要将碗一撇,赶忙跑在大场里,或者堆麦秸,或者收麦子。幸运时,全部收拾完毕。有时赶雨大时,也能勉强收完。有时收拾不及,连人都成了落汤鸡。
场上作业,摊场,碾场,扬场,都有技术含量。摊场将麦个子打乱,用木扠来回翻动,使散乱的带穗麦秸均匀簇拥在场上,就像一张厚厚的大饼。这样的好处是各处受热均匀,便于碾场。每碾一次,又要用木杈翻动,要求同摊场一样。这样反复碾过几次,那张饼越来越薄。最后麦、秸基本分离,饼面平而光滑,就像一张大竹席子,日照下发着光。
扬场的技术要求更高。会扬的,一条线,不会扬的,一大片。当年老父亲扬场,掀起,麦落,糠飞,尘扬。风大时扬场,初似彩虹飞起,落时麦、糠分离。可以说,麦收的所有工序,都是机械枯燥的,只有这扬场,是一种艺术享受。奇怪的是,其他的活,我都会干,就这扬场,我没学会。
场里的活忙完了,家家户户的碗里,便冒出了新麦面的香气。
没有收获的汗水,就没有收获的幸福。夏收的艰辛和喜悦,没有经过的人是体验不到的。
直到多年之后,回忆当年,我眼前依然浮现出了一家人热火朝天,在原上进行夏收的情景。每个人说话的声音,仿佛又在耳边响起。
那火热的季节,火热的年龄,呵……
(图片选自网上)